走入历史的“二炮”和走向未来的“火箭军”
2016-03-08本刊编辑部
走入历史的“二炮”和走向未来的“火箭军”
在“军改元年”,为了顺应军改要求,12月31日,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正式成立。这是此次军队改革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成立陆军领导机构,有利于军委机关调整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战略支援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支援战场作战,是战争致胜的关键。而对于由“第二炮兵”部队更名的“火箭军”,习近平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新成立的“火箭军”如果能统合战略核潜艇以及战略轰炸机部队,甚至空天防御部队,无疑将有效简化实施立体作战任务的流程,极大提高中国整体战略威慑能力,对于打破潜在敌人对我国的战略封锁圈,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将军旗授予火箭军司令员魏凤和、政治委员王家胜。
名从何而来
2016新年伊始,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消息引发了军迷们的热烈讨论。其实,早在60年前,“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就已发出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呼声,而且这件事就发生在1956年的元旦期间。
元旦当天下午三点,钱学森给高级将领讲课。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元帅也特意赶去听课。据记载,钱学森在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下“火箭军”三个字。他说,这“火箭军”,也就是导弹部队,是一支不同于现有的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一支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是现代化战争中极其重要的后起之秀。兴之所至,钱学森大声疾呼:“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叫‘火箭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火箭军”之名由此而来。
据悉,新改名的“火箭军”前身是中国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部队”,简称“二炮”。
上世纪冷战时期,中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围堵,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决定发展本身的战略核力量,开始了战略导弹的研究和部队的组建工作。1959年组建第一支地对地导弹部队。1966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这支部队由时任总理周恩来命名为“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部队是一支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指挥的战略性独立兵种,主要装备是地对地战略导弹、负责核反击战略作战任务。
据2013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介绍,“二炮”主要负责遏制其他国家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进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这支部队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其下拥有导弹基地、训练基地、专业保障部队、院校和科研机构等。
“二炮”的主要武器是运载核弹头或常规弹头的战略导弹,当中包括短程、中程、洲际弹道导弹和远程巡航导弹,此外还分为陆基导弹和潜艇导弹。
改名有何深意
那么,为何现在我们要将“二炮”改称“火箭军”呢?在中国军队的序列中,“二炮”的定位一直相当特别。此前,外界普遍将“二炮”视为一个兵种,因此很多报道都称此次火箭军正式成为“第四军种”。然而从“二炮”过去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形态来看,都绝非低于军种的兵种规格。
首先从编制上来看,“二炮”总部机关的规格一直为正大军区级别,司令员和政委军衔均为上将,且拥有非常完整的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体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二炮”的装备研发和预算均为独立运作。以上特征是与海军、空军这样的法定军种是毫无区别的,因此基本可以认定“二炮”就是事实上的军种。那么为何有部分报道认为本次火箭军授旗是升格为军种呢?在“二炮”成立之初,的确被列为兵种,且当时各大兵种均有自己的兵种司令部。如装甲兵有装甲兵司令部,防化兵有防化兵司令部等。此类兵种司令部同样拥有独立的司政后体系,甚至各自有各自的军事教育体系。如著名的装甲兵工程学院,在建立之初,就隶属于的装甲兵司令部。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军事兵种体系和军区的管理体系,是相互重叠覆盖的。改革开放后的百万大裁军,几乎将兵种司令部全部撤销,此后兵种业务归入总参谋部兵种部管理,而原兵种司令部也降级为兵种管理局,且不在负责日常管理和指挥。其中部分兵种如铁道兵则被整体裁掉,归入地方铁路系统的。这样大刀阔斧的削减兵种条块的结果是,中国已经不存在事实上的、独立兵种的军政体系。尤其在2011年,总参兵种部更是干脆和作训部合并成为总参军训部,兵种业务彻底不复存在,成为部队训练的指导部门。早在兵种司令部撤销后,各专业兵种就被归入各自的军种及军区管理范围内,如装甲兵业务彻底归入军区。
现在,兵种已经成为军事专业区分,而非军政体系的区分。当然,其中“二炮”原有的兵种司令部地位并无动摇,且被升格为正大区级。尤其是“二炮”的作战部队,并未被归入陆军军区管理体系之内,完全独立运作且直接接受总部领导指挥。一方面是兵种制度在中国已经自然消亡,一方面是“二炮”的待遇规格与海空这样的军种全面看齐,基本上已经可以把“二炮”视为一个与陆海空三军平级的军种。从这个角度来看,“二炮”早就是中国的第四军种,只是并未完成进行公开的认定而已,本次改名授旗仪式等于正式承认过去“二炮”的“事实军种”地位,同时强化其未来的作用和定位。
在时事评论员占豪看来,此次改名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大国实力和战略雄心。但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核力量始终维持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
有何不同之处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成立“火箭军”呢?军事观察人士表示,这可能是由于“二炮”已经渐渐无法适应解放军未来的战略需求。“火箭军”拥有的远程弹道导弹在配备核战斗部之后可以毁灭一个国家,这是其他军兵种所不具备的强大战略威慑力。从定位上来看,“火箭军”是当仁不让的战略打击力量。
放眼全球,主要核大国的战略导弹武器,都是由各国最高军事机关直接掌控。以美国为例,所有陆基、空基、海基战略核武器,战时的指挥权都是总统及国防部长通过战略司令部来根据威胁程度来直接指挥。而美国战略司令部是一个以美国全球战略打击为特色的功能性联合作战司令部。
从解放军的角度来说,“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并不意味所有指挥体系都必须是这三层等级,尤其是战略导弹这种“大国重器”。
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中国面临核威胁,那么“火箭军”军种指挥机关,将行使类似美军的“功能性”战区司令部的职能,在军委的指挥下,完成战略核遏制行动。
同时,在战术弹道导弹的使用上,可以遵循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战区指挥官可以在军委的命令下,统一调配战区内各军种力量实施作战,包括使用常规战术导弹。
一些分析认为,中国最新成立的这支“火箭军”,可能类似于苏联在1960年成立的战略火箭部队,它不仅下辖众多陆基核常导弹部队,还拥有战略核潜艇和战略空军部队,真正实现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核威慑力量。根据资料,现在的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大约配备有800枚导弹和3000多枚核弹头。
众所周知,中国的核常导弹部队如东风系列、巨浪系列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威慑潜在对手的重要角色,军事观察人士表示,新成立的“火箭军”如果能统合战略核潜艇以及战略轰炸机部队,甚至空天防御部队,无疑将有效简化实施立体作战任务的流程,极大提高中国整体战略威慑能力,对于打破潜在敌人对我国的战略封锁圈,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