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2016-03-08吴岩松马丽娜
吴岩松 马丽娜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吴岩松 马丽娜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给予噻氯吡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3.0%,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3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凝聚得到有效的控制,且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氯吡格雷;冠心病;心血管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加,已经成为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心脏疾病。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方式多为介入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式极易使得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在实际治疗时需要对这一因素进行考虑。而对不良反应进行预防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凝聚。氯吡格雷可以实现对血小板凝聚的有效控制,并且在患者体内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会促使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了进一步观察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选择2013年8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和核素心肌显像以及辅助诊断措施确诊为冠心病,排除就诊时间距发作时间>24 h、不符合ST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和ACC/AHA不稳定性心绞痛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标准患者、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3.5±5.7)岁;男26例,女20例;平均病程(1.3±16.4)年;对照组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4.6±8.3)岁;男25例,女21例;平均病程(1.6±15.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术前6 h给予600 mg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口服,术后减半服用,1次/d,持续4周,再减半服用,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态配合使用其他药物。对照组使用噻氯吡啶治疗,术前6 h口服250 mg噻氯吡啶+阿司匹林100 mg,术后口服100 mg噻氯吡啶+阿司匹林75 mg,持续4周,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和病情给予其他药物。两组其他辅助治疗方式均保持一致。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例数,包括出血、缺血、再次梗死和血栓形成四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不良反应率=(出血+缺血+再次梗死+血栓形成)/总例数×100%。综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凝聚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血2例,缺血1例,再次梗死1例,血栓形成2例,不良反应率为13.0%,对照组出血4例,缺血5例,再次梗死3例,血栓形成3例,不良反应率为3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血小板凝聚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凝聚得到有效的控制,且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凝聚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凝聚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2 h 手术后5个月观察组 46 60.2±1.2 42.1±1.4a27.5±1.5a对照组 46 59.8±1.3 45.6±4.7 37.6±1.4
3 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导致的冠状动脉腔堵塞,使患者心肌缺氧、缺血,有休克和猝死的风险,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是抑制病情恶化,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1]。近些年,医疗科学水平越来越高,冠心病治疗方法也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在患者皮肤或血管上开微小切口,建立微通道,介入血管腔,这种手术方法手术创伤小,麻醉量少,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少,安全性高[2]。但是介入治疗会撑破患者血管,血管完整性会受到破坏,导致血管内容物暴露,可能导致心血管不良反应,这是介入治疗冠心病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3]。现阶段,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控制措施主要是减少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和再次梗死的风险[4]。血栓出现和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凝聚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表面ADP,对患者体内磷酸二酯酶(PDES)活性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减弱患者体内血小板凝聚过程,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反应风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逐渐发展为支架术[5],改变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理念,推动冠心病临床治疗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的使用,能够显著改善狭窄导致的血运再次重建。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相比于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支架血栓风险则没有明显增加,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显著降低了再狭窄和MI风险,从而提高了冠心病抢救的成功率,完全血运重建率更高[6]。虽然药物洗脱支架显著降低了再狭窄几率,但是支架也成为了血小板激活的平台,因此患者介入治疗之后还需要充分抗栓,尤其是二磷酸苷和胶原诱导下,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所增强,需要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是一种强效抗血小板药物,能够和血小板膜表面腺苷环化酶偶联二磷酸腺苷受体特异性结合,拮抗纤维蛋白原和糖蛋白GP Ⅱb/Ⅲ a受体,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显著。临床研究显示,600 mg氯吡格雷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30 d MACE发生率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抗血小板作用很强,而且不会明显增加出血风险,这和本次研究结果相吻合。
冠心病多是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导致的,并且多发于高龄人群。与此同时高血压、糖尿病、遗传等多个因素都会增加冠心病发生的几率,该病一旦发生就伴有致残的风险,是人们健康最为严重的威胁。医学界对于该病的研究一直未曾懈怠,当药物治疗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使得确保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各种机能均处于正常的状态。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的控制血小板的凝聚率,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为最大程度的降低冠心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在不断提升医疗技术的同时,自身更应当注重自身的生活习惯。注重日常的体育锻炼,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这样才能从源头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1]芮浩淼.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疗效.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111-112.
[2]谢阳,吴强,吴敏,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557-1559.
[3]朱琴,陈新宇,王国付,等.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效果的相关性.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5):483-485.
[4]韦晓静,李刚,张茗,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长期服用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效果及成本分析.河北医药,2011,33(21): 3253-3254.
[5]张丽新,樊蓉,任天舒,等 .泮托拉唑钠与雷贝拉唑钠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5,17(1)11-14.
[6]董瑨堃,孟舒,陈俊文,等.血栓弹力图预测CYP2C19基因型对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治疗的价值.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7):732-7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136
2016-07-21]
115000 营口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