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16-03-08宋晓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6期
关键词:监护白蛋白呼吸衰竭

宋晓冬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宋晓冬

目的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50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27例)和死亡组(23例)。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死亡组患者的死亡因素。结果死亡组>65岁患者多于生存组,死亡组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切开时间长于生存组,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患者的机械通气并发症多于生存组(P<0.05)。结论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进行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65岁、机械通气时间和气管切开时间过长、血清白蛋白降低及机械通气并发症,要在患者进行长期机械通气时进行及早预防,提高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长期机械通气;死亡因素

机械通气是在呼吸机的帮助下,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改善通气氧合、防止机体缺氧和CO2潴留,纠正患者的呼吸衰竭,改善组织缺氧的状态,为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机械通气就是利用机械装置代替或者改变患者的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对呼吸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及生命[1]。随着现代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中,特别是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虽然机械通气为患者争取了挽救生命的时间,但长期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不但死亡率较高,而且还要承担巨额费用,给患者和家属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财产的双重打击。因此如何减少机械通气患者死亡率,已成为所有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共同关注的一个课题。现作者对50例长期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对生存组和死亡组基本资料的对比,分析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27例)和死亡组(23例)。其中生存组患者男18例,女9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7.4±1.6)岁;9例重症肺炎,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呼吸衰竭。死亡组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4.9±2.1)岁;6例重症肺炎,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呼吸衰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连续机械通气>1周,患者家属同意加入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18岁以下者,在进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前已进行机械通气治疗>12 h者,中途放弃治疗者,低血容量导致休克者,张力性气胸者,伴有肺大泡和肺气囊肿的呼吸衰竭者,拒绝加入实验者[3]。

1.3分析方法 生存组:(撤机成功标准)撤除呼吸机后,患者未诉任何不适症状,无呼吸窘迫、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能够进行自主呼吸,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稳定,行血气分析检查中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无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死亡组:(撤机失败标准)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过程中死亡或者在呼吸机撤除后,24 h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血清白蛋白、气管切开时间、机械通气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呼吸机相关肺炎、多器官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死亡组>65岁患者多于生存组,死亡组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切开时间长于生存组,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生存组(P<0.05)。见表1。死亡组患者的机械通气并发症多于生存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血清白蛋白、气管切开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血清白蛋白、气管切开时间对比(±s)

注:与死亡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65岁 机械通气时间(h) 血清白蛋白(g/L) 气管切开时间(min)生存组 27 9a18.62±16.84a36.84±4.06a2.31±2.54a死亡组 23 16 31.54±29.81 27.32±5.91 6.98±4.65

表2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并发症对比(n)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一种在患者发生呼吸衰竭后在呼吸机的帮助下进行抢救的呼吸支持技术,以维持气道通畅、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防止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为患者度过原发病所导致的呼吸衰竭提供条件,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4]。机械通气是通过机械装置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它是通过机械的刺激损伤作用将气管、肺泡上皮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化,促进这些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激活炎症反应,使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且患者在使用机械通气时,由于自身呼吸肌休息,减少氧耗,而使用不当自主呼吸与呼吸肌对抗,会增加呼吸肌做功,增加氧耗,造成患者体内的血氧饱和度不够,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组织器官血氧灌注不足。较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导致多器官进行性损害,发生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故而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这种患者则需要通过机械通气进行治疗,长期进行机械通气会影响患者的心脏代偿功能,造成心输出量的下降。机械通气可以改善肾功能,但过度机械通气可以使肾血流量减少,加重肾功能损伤。机械通气可以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但过度机械通气可以影响静脉回流,造成肝淤血,加重肝功能损伤;同时门静脉压力增加能够引发消化道出血,长期机械通气也会引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从而加重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在本次实验中,从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中观察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年龄因素:试验中,死亡组中>65岁老年人的数量较多,表明年龄越大的患者在进行长期机械通气时发生死亡的几率较高,这可能与>65岁老年患者不仅存在着慢性肺部疾病,还由于年龄偏大,身体素质较差,抵抗力下降,且呼吸功能下降,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老年人的气道老化,气道中纤毛的清除能力减弱,对外界的刺激及异物消除不足,很容易造成肺部的感染。②机械通气时间因素: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就会造成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增加,甚至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危及生命。患者长时间进行机械通气,易引起营养不良,造成营养不良型的呼吸机及膈肌的萎缩,造成呼吸无力,在撤机后患者的呼吸功能未能及时恢复,造成急性呼吸衰竭,危及生命。③血清白蛋白因素:患者长时间进行机械通气,吸收的营养物质无法维持消耗,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出现低蛋白血症,而血清白蛋白就是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后,血清白蛋白的含量就会降低,而血清白蛋白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主要参与抗凝、血小板聚集、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等正常生活活动。患者过低的血清白蛋白会使血浆中的胶体渗透压降低,引发肺间质水肿,影响患者的气体交换功能,使患者在撤机后,肺的气体交换及肺功能受到影响,直接关系到患者撤机后的呼吸状况。严重者可能会使患者难以撤除呼吸机,以便维持患者的正常呼吸状况,一旦撤除呼吸机,患者就会由于无法进行气体交换而死亡。④ 器官切开时间因素:长期进行机械通气患者都会进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早期可以使患者的气道阻力降低,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还可以促进气道内分泌物的排除,从而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几率,同时还可以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进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还可以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从而可以较好的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以便可以及早撤机,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一旦患者的气管切开时间过长,就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发生机率,造成气道及肺部感染,从而危及生命。⑤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因素:机械通气并发症会直接影响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情况,心功能不全、呼吸机相关肺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都会造成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因此在进行长期机械通气时要考虑到并发症的危害,进行早期干预,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长期机械通气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进行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65岁、机械通气时间和气管切开时间过长、血清白蛋白降低及机械通气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呼吸机相关肺炎、多器官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要在患者进行长期机械通气时进行及早预防,提高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1]连晓峰.中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临床医学,2013,33(1):31-32.

[2]于洪涛.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1):69-71.

[3]顾玉虹.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5):555-557.

[4]王鸿涛.高龄昏迷患者长期机械通气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感染、炎症、修复,2010,11(4):23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72

2016-06-24]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EICU

猜你喜欢

监护白蛋白呼吸衰竭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浅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