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邓小平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探索

2016-03-08张露

党史文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干部队伍邓小平科学化

张露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对中共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新形势新任务,党群干群关系的新变化,要求中共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邓小平从执政党自身地位、党群干群关系新特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出发,围绕标准科学化、原则科学化和方法科学化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科学理解“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等,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

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是保证政令畅通、提高效能的关键所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是指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原则、制度等方面符合一定历史条件下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其构成要素是标准的正确性、原则的民主性、制度的完善性。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1]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通过回顾邓小平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思想,为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积极推进中国人事制度科学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探索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的缘由

1.中共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对干部选任提出了新要求。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夺取政权的革命党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转变。对于这一转变,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党的状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2]p214这种转变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地位、环境、任务等等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在思想、组织等方面进行调整,科学确定干部选任标准,转变选拔方式,真正实现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提拔干部的工作,仍然有重大的缺点。主要的缺点是,至今仍然有相当多的同志用‘资格作为选拔干部的标准”[2]p251。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大量地培养和提拔新的干部”,“特别注意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门业务知识的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培养本民族的干部”;“党必须用很大的决心培养和提拔妇女干部”[2]p251。1961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管的业务宽了,见识就广了,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重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世界上的科学家,成名的很多是在三十岁左右。现在再不重视培养提拔年轻人就晚了,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就不行了。”[2]p291新中国建立后,随着“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党内滋生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脱离群众等错误倾向,以“任命制为主,选举制甚少”的干部选任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邓小平提出转变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坚持“选举为主,任命为辅”,切实将群众公认、真才实学的人才选拔到党的干部队伍中,为国家、党和人民办实事。

2.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的新特点对干部选拔任用提出了新挑战。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执政党,党的生死存亡都取决于群众。因此,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政党夺取政权和执政的核心问题,也是取得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所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群干群关系出现了新问题:一是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形式主义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二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强,影响到党的执政成效。三是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甚至走向腐败,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3]。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邓小平站在群众与党的事业密切相连的高度,尖锐地指出:“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或者有人说,我革命时间长,本领大。但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2]p157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求不断推进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进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和核心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立足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推进干部选拔任用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社会主义民主也呈现出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更是遭到了巨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及时作了总结,他指出,由于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我国民主政治中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特权制、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和个人集权制、指定接班人制以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人治大于法治等弊端,影响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推进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

二、邓小平探索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的主要成果

邓小平主要围绕标准科学化、原则科学化和方法科学化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的思想。

1.提出干部队伍的“四化”要求,推动干部选任标准的科学化。选拔任用干部,标准是前提。有了科学的标准,才能切实地将人才选拔进干部队伍中。邓小平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关于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干部“四化”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的思想。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党不仅继续坚持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这一科学的选拔标准,而且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实践中,也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和干部“四化”一起纳入干部选拔标准中,使得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从1949年至1979年,邓小平对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主要立足于强调其年轻化和革命化,提出:“一是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二是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根绝派性;三是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有胜任工作的业务能力。另外,从精力上说,能够顶着干八小时工作,这点切不要忽略”[5]p222。自1980年起,鉴于干部在知识层面欠缺的情况十分严重,许多干部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本适应不了现实情况的发展需求,他开始意识到选拔任用知识化、专业化干部的重要性。1980年1月,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他提出“今后的干部选择,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5]p264。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中,他系统地综合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5]p326。从而正式确立了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四化”标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拨乱反正”的开展,很大一部分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龄比较大,干部内部结构呈现老龄化。由于“左”倾思想的残余,“阶级成分”“任人唯亲”“铁饭碗”等观念还普遍存在。“四化”标准有利于转变当时干部队伍的结构,提升整个干部团队的科学技术素质,在程序上更加规范,转变了“阶级出身考量”的“左”的观念。

2.强调群众公认与注重实绩相结合,推动干部选任原则的科学化。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极为关心的问题。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是人民群众的意志的体现,而党政领导干部是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即人民群众意志的执行者。选拔任用的干部必须要能完全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公认。因此,将群众公认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之一,为人民造福是主要的政治原则。邓小平指出,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选拔,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5]p326,“采取从上看和从下看互相结合的办法”[5]p326。这里的“下”就是到群众基层去,听取、尊重和结合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邓小平强调:“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将他们放进新的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要搞改革开放。”[6]p300这表明既要选择群众公认又要注重实绩,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切实参与国家政权建设、行驶其民主权利提供可靠保障。群众公认与注重实绩实质上就是把合法性与有效性相结合,只有群众认可,政府才能做好事、办好事。群众的公认态度就是政府实绩提高的强心剂,群众支持工作,放心把权力给予政府去代为实行,配合政府的工作,得到群众最高的呼声,政府工作政绩自然能落到实处。

3.实行考任制和聘任制相结合,推动干部选任方法的科学化。针对党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领导专制、任命制等不合理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邓小平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设想,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贯彻落实。他明确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和退休制;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防止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领导专制;改革选任方式,实行干部考任制和聘任制。总结以往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可以看出过去干部的选拔任用主要是以“任命为主、选举甚少”的选任方式,这一选任方式不仅单一而且存在很大弊端,是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是一种落后的用人选拔制度,是有碍于社会发展的。这种模式下是很难为党的各级选拔到真正实干的人才。邓小平指出:“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各行各业应当有不同的台阶,不同的职务和职称”,“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者授予”[5]p324,“招聘也是个办法”[6]p18。通过公开招聘考试的选任方式,即实行考任制和聘任制,这种方式透明化、公开化,有利于整个程序在阳光下运行,更能做到选择干部必须“严格考核,赏罚分明”。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且不科学的干部选任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干部选任方式,也进一步完善了干部选任制度。在全国各地的干部选拔任用实践的过程中,邓小平考任制和招聘制思想相继得到响应。据统计,“从1995年至2001年6月,全国公开选拔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1500人,处级领导干部1万多名,科级干部数万名”[7]。2002年7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专列一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适用范围、工作程序做出了具体规定。

三、邓小平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思想的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思想不仅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而且具有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按照“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选好配好领导干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1.科学理解“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选好配好领导干部。在坚持“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下,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了一批批真才实学的干部和各类人才,逐渐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党所处的时代的不同,面临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新的任务调整,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在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有些领导者对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的认识有失偏颇。例如把“革命化”简化为“红”,“年轻化”简单地理解为年龄上的要求,“知识化、专业化”转变为单纯追求学历、文凭和职称的高低。在德才兼备原则上也总是无法兼顾,偏废其一,有的选拔任用有德无才的干部,有的又选拔任用有才无德的干部。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阻碍,甚至是一种祸害。因此,必须抛开以往陈旧观念,纠正对“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的错误理解,重新了解、学习“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在新的时期,社会形势发生变化,国内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干部选拔制度已远远落后于社会进步。干部任用必须适应新的要求,必须具有新时代要求的新能力,以应对新的挑战。在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构建干部选用新“四化”标准。2010年4月11日至13日,习近平同志在海南调研时首次提出干部选用“四有论”;2010年7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北唐山调研时再一次提出干部选用“四有论”。第一次“四有论”表述为:要坚持把选人用人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注意培养选拔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干部,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8]。第二次“四有论”表述为: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努力造就推动科学发展的骨干队伍[9]。

2.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强效有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期,就能从根源上控制好整个队伍的优良性。首先,必须加大力度完善考任机制。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要把关好岗位报考条件的设定;严格规范考试内容,将行业的专业性知识和能力测试等内容相结合,但是要把握好比例;招聘考试信息的发布,要合理化时间、拓宽范围;制定相关规定和制度,解决面试环节的“隐秘性”。其次,完善干部选任监督机制。建立专业的、独立的、科学的监督机构,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实现监督主体的多元化。要从各个方面激励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让群众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让群众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再次,完善干部选拔任用问责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的问责力度,实现领导干部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一是建立推荐责任制。推荐责任制的实行,有利于提高效率,尽快地招纳到人才。在鼓励个人或单位为本单位推荐人才的同时也要防止某些人利用自身职务的方便,出现“走后门”的现象。二是建立考察责任制。对于考察工作失误或者考察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组织和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建立健全用人决策责任制。决策过程中徇私滥用权力,违背决策原则,主要领导必须负相应责任。

3.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干部考核的理论依据,顺着这个路子去建立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保证方向上的正确性、科学性。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健全是为了更进一步使党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一是要规范考核标准。从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等方面入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对这四个方面考核标准的理解存在很多错误倾向。比如:在考核干部“德”方面,存在重表轻里的现象;在考核干部“能”方面,以偏概全,一好遮百丑;在考核干部“勤”方面,误认为非懒即勤;在考核干部“绩”方面,错误地理解为无过即是绩。这些错误的理解都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的构建。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规范的考核标准。二是要建立专业性的干部考核评估机构。为了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化、有序性的干部考核专业性评估机构,这个专业性评估机构需要有专业评估人员以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预测学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当然其中也需要具有相关政府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深入了解评估对象的情况。三是完善领导评价和群众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最大可能地扩大干部考核评价的主体,逐步改变党委政府系统内部单一视角的局限,克服干部考核过程中只注重上级决定、忽略群众意见的弊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党政人才的评价不是某个领导可以决定的,也不是某个单位可以下结论的,而最根本的是在于群众认可。推进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的完善,确保了群众意见传达的畅通性,同时也是考核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因此,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考核,要最大范围地听取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并将其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张荣臣.60年党群关系的变与不变——兼论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实质与改革取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2).

[4]刘学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徐京跃.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N].人民日报,2010-04-14.

[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18/.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干部队伍邓小平科学化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践行“三严三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红色读物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
加强医院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探索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