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支持外贸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016-03-07叶辅靖秦宏
叶辅靖 秦宏
欧债危机以来,欧盟(欧元区)贸易最突出的特点是出口增速呈总体加快趋势,顺差规模不断增大。出口增速由2012年的2.3%、2013年的2.2%、2014年的4.1%增加到2015年的4.8%。欧盟外贸在欧债危机中能够逆势而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危机以来欧盟和成员国采取的贸易促进措施功不可没。
一、欧盟支持外贸的措施
欧盟主要通过间接手段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的发展。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欧元汇率大幅贬值。自欧债危机爆发特别是近两年来,欧盟特别是欧元区大幅放宽货币政策,不仅将利率降到几乎不能再降的低点外,还采取了大量的非常规宽松措施,先后有长期再融资操作、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担保债券购买计划、紧急流动性贷款、证券市场购买计划(SMP)、直接市场交易计划(OMT),去年以来又直接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先是资产支持证券(ABS)购买计划的出台,后是标准的QE即公共部门债券购买计划亮相。这些宽松措施极大地膨胀了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增大了货币发行量,导致欧元大幅贬值,成为促进欧盟出口的最大推手。以欧元汇率为例,对美元从2011年最高时的1∶1.5跌倒今年3月11日的1∶1.04,最多时贬值幅度近30%,仅2014年春到2015年3月底欧元对美元贬值就达20%多,对人民币贬值12%,对英镑贬值10%,对瑞士法郎贬值15%,名义有效汇率贬值也在5%以上。贬值有力地促进了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出口。根据欧委会的一项研究,欧元每贬值5%会在1个季度内导致进口价格上涨4%,在1年后导致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降低2%,因而对进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出口有促进作用。实际上也是如此,如欧元对美元、人民币(去年9月以前)和瑞士法郎贬值导致了对美、中、瑞的出口、净出口的增加,或逆差的缩小。
第二,大力实施结构改革,重拾欧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欧债危机以来,欧盟为了重拾国际竞争力和收复危机中丢失的出口市场,紧紧围绕提升增长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出口的成本非成本竞争力,进行了一系列结构改革。欧盟结构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执行上有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之别。狭义上主要是指劳动力市场改革(改革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谈判机制、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双轨制,延迟退休等)、商品服务市场改革(消除市场分割、减少规制、引入竞争、强化网络)、社会保障制度和税制改革、政企关系改革,核心是降低劳动力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创新和应变能力,广义还包括强化金融改革(如压力测试、全面资产质量评估、充实资本金等),实行财政整固,加强经济治理,深化经济一体化(单一数字市场、能源联盟、金融联盟(银行和资本市场联盟))。欧盟层面主要负责推动经济治理,推进一体化建设,其它方面,由成员国根据欧盟建议和规则落实执行。
从总体上看,通过几年的结构改革,欧盟特别是欧元区出口竞争力都有明显改善。从国别上看,凡是结构改革比较坚决的成员国,成本和非成本竞争力恢复的就比较快,出口表现就比较好,就能较快地收复危机中失去的出口市场,比如,爱尔兰、西班牙等;而结构改革推行不力的成员国,出口表现就远为逊色。
第三,推行欧式产业政策,占领产业制高点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复兴和在更高起点上的再生。欧盟并无专门服务外贸的产业政策,实际上,欧盟迄今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政策。最近几年,虽然围绕产业复兴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欧盟内部进行了长时间激励的争论,但最后仍没明确的结论。然而,这并不妨碍欧委会将产业政策作为提升欧盟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工具来运用。为此,欧盟在2014年出台了“迈向产业复兴”的战略和行动计划,目标是保持和提升欧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持欧盟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地位。根据这一战略和行动计划,欧盟列了16个重点支持领域。最近,新上任的工业委员进一步提出了提升欧盟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支柱:争夺国际市场,强化企业创新,掌控全球资源,加强公平竞争。同时,再次列举了重点支持的若干行业,包括汽车、航空航天、化工、海洋产业、生物科技等等。
第四,为企业排难抒困,夯实欧盟企业的强大竞争基础。欧盟企业本来就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实力。根据福布斯2015年的排名,在全球2000个顶级企业中,欧盟仅次于美国,占403家,不仅西欧每个大大小小的老牌国家都各自有十数家乃至近百家全球顶级企业,就连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也有企业入围,更重要的是,欧盟在每个行业都有众多顶级企业,特别是在汽车、机电、化工、众多服务行业和绿色产业领域有着强大的全球竞争力。不仅如此,欧盟众多中小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许多有享誉全球的品牌,如德国的炊具、法国、意大利的服装等。
但在欧债危机期间,不少欧盟企业面临巨大困难。为了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欧盟在欧洲学期中增加了为企业抒困的内容,专门就每个成员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跟踪分析,并根据这些分析,列出每个成员国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政策建议包括营商环境、税收、规制负担、创新激励、用工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全球化战略和融资条件等多个领域,这些政策的迅速落地,为欧盟企业走出困境发挥了有效作用。
第五,有选择地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定向拓展出口市场。欧盟在贸易自由化问题上,与美国一样,采取双重标准,这不仅表现在多边贸易自由化上,也表现在区域贸易自由化上,当它有优势时或对其竞争威胁较小时,力推自由化;在它优势不明显或感到竞争威胁时,则又要“公平”贸易。
欧盟自贸区战略起步很早,目前已经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大约有35个,正在谈判的有12个(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新加坡、越南等)。欧盟自贸区战略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签署对象是前殖民地,目标主要是对象国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点单方面“扶贫”的意思。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危机以来,欧盟战略意图发生了很大变化,看重的是对欧盟出口的拉动作用,要有利于其在规避竞争威胁的前提下争夺市场。最典型的是欧韩自贸区。自2011年生效以来,欧盟对韩出口增长了35%,完全放开的产品甚至增长了46%。
而对中国这样极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欧盟却故意不纳入其自贸战略的近期考虑之中。这是因为它担心我国的竞争威胁,它在权衡我国的竞争威胁与相互市场潜力后,采取的是迂回策略,先是在我国四周投棋布子,围而不打,抬高要价,以待时机。
第六,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削弱竞争对手竞争力。欧盟在打击竞争对手方面毫不手软。谁要是对其出口和产业构成威胁,其就会以各种借口、各种手段进行打压。光伏案就是典型的事例。其手段除了“双反”等贸易手段外,还有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环境政策、气变政策,产业链政策以及各种标准认证等。通过规则标准提高门槛,以环境气变政策占领道义制高点,削弱对手成本非成本优势,再以竞争、政府采购政策工具惩罚对手。欧盟叫停“南溪”、匈核项目,反对我国修高铁带动出口模式,其借口和法律依据都是违反竞争政策。配合使用这些政策工具削弱竞争对手将会是欧盟应对竞争威胁时的“新常态”
二、欧盟外贸发展及贸易措施对我国影响
一是欧盟外贸整体向好发展,有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和复苏,从而也有利于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改善,对扩大我国外需有有利的一面。但是,欧盟出口竞争力的加强,对我国出口直接带来了威胁,与我国在第三方市场的争夺也比较更加激烈。不过,欧盟出口严重依赖中间产品的进口,而中间产品正是我竞争优势,因此,欧盟出口增加对我国竞争压力可能不象初看起来那么严重。
二是欧元大幅度贬值,加大了我国出口增长压力。这在去年9月以前表现非常明显。那时,不仅在欧元区市场,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在弱化,而且在第三地市场,也因为欧元贬值使中国部分高附加值出口产品面临激烈的竞争。从投资角度分析,欧元兑美元的不断贬值,导致欧元区的资产价格下降,为我国企业在欧元区的投资并购带来了机会。当然影响对外投资的因素有很多,资产价格只是其中之一,在欧元贬值背景下,我国对欧投资的趋势和动向我们还需要密切的观察。
三是欧盟通过结构改革培育、维持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形成了新的挑战。欧盟企业国际竞争力本来就很强,只是受危机的影响、受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竞争的挤压,暂时有所收缩,但其基础、实力、优势、声誉、影响仍在,如今借助结构改革和政府支持,很可能通过创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未必不是我国竞争力的中长期克星。当然,在借鉴其结构改革有益经验的同时,也无需高估它的成效和作用,不仅欧盟继续实施结构改革面临许多难题,能否持续全面贯彻也是问题,其对竞争力的长期影响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是欧盟选择性推动贸易自由化和自贸区战略的做法值得注意。目前各种能够迹象表明,欧盟的意图就是在未来一个时期将我国排除在它的自贸区考虑之外,同时在我国周边投棋布子,通过与我国重要贸易伙伴签订自贸协定,一方面单方面分享我国发展机遇和红利,另一方面使我国失去他方和第三方市场机遇,免去短兵相接的市场竞争,并使我国无法参与新贸易规则制定。欧盟与美及我国周边国家正在洽签的自贸协定,总体上将使我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程度不同地主要表现在规则、贸易转移效应、产业转移、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等诸多方面,需要引起我国高度注意,并用新的思路去化解。
五是欧盟会综合运用贸易、产业、竞争、公共采购、环境、气变、标准等手段不时对我国进行“敲打”,贸易投资摩擦会频繁发生。
三、建议
一是实现观念和战略的再转变,重新树立外需的战略地位。在环保、资源节约、高附加值、国内受益和差异化的前提下,出口、出口市场应该多多益善。二是灵活应用汇率政策工具。三是加快落实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扩大周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以投资拉动出口。在欧盟等发达国家以投资直接拉动出口难度大,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潜力。四是打好开放牌,以开放向发达国家要市场、换市场,同发达国家争市场。坚持开放与打开放牌并不矛盾,坚持开放并不意味着他国可以不付代价的进来。五是利用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带来的声誉,带动出口和投资特别是服务的出口。我国企业进入财富500强和福布斯2000强的数量越来越多,要用好这种品牌效应,服务我外贸和对外投资。六是实施创新驱动,在新的外贸环境下积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七是敢于善于通过制造贸易摩擦先发制人。对欧我国贸易摩擦将会多发、频发,我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这是两大势力力量消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欧盟经济政治发展中的发泄需要,我们既要有洞若观火的平常心,也要有以两手对付的准备。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包括贸易摩擦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辅靖,中国驻欧盟使团经济参赞。秦宏,德国凯姆尼茨工业大学硕士(山西同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