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式教学实践

2016-03-07蔡小燕

中学生物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分类微课交流

蔡小燕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这一教学模式推广提供保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主要是教师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设计的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材料,大多5~10 min,从而达到学生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现场教授知识进行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合作、交流与探究的主阵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这种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分类和动物的分类。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缺乏交流、合作与探究,分类的材料也局限于课本提供的材料,只能纸上谈兵。借助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式教学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在这一课教学时,通过课前制作的微课,借助互联网,进行了翻转课堂式教学的尝试,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1 课前学习微课完成任务单

笔者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情况,决定把植物分类相关内容在课前做成微课,主要包括植物的类群名称、各类群植物的主要特征及植物分类的过程。具体操作如下:课前3 d将微课通过班级QQ群发给学生,同时也放入学校的生物公共邮箱,便于学生下载。同时教师将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微课完成任务单,任务单的内容有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及学生对微课制作的建议3个部分。学习指南包括微课学习的目标、方法及课堂学习形势预告;学习任务有难有易。课前,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任务单的完成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微课的掌握情况,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教学。

“植物的分类”微课学习任务单:

(1) 学习指南:

① 课题名称: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 学习目标:

复习植物的类群,能说出植物类群的名称及各类群的特征。

知道植物分类时考虑了植物的哪些特征。

能根据植物表解,说出植物各类群的关系。

③ 学习方法建议:

对照学习目标,观看微课“植物的分类”,结合阅读七年级上册的课本,完成以下所列“学习任务”。

④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汇报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检验自主学习成果:对植物(实物)进行分类;

运用学习成果解决新问题:其他生物的分类(动物、微生物)

学习成果拓展:分类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说出四大植物类群名称。

找出视频中出现的其它植物类群名称。

思考各类群是否都属于同一分类等级。

找出有种子的植物和无种子的植物分别包括哪些类群。

植物的分类主要考虑了植物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尝试将植物类群按一定顺序(如简单到复杂)排列。

从植物表解中找出单子叶植物与谁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谁的亲缘关系最远。

(3) 经过本微课的学习,你有哪些困惑或建议?建议的理由是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很大部分依赖于前面学过知识的掌握,但植物的类群名称和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为七年级上册知识,因时隔较久,基本遗忘,因此只有先复习才能进入植物分类过程的学习。在传统课堂上,植物分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15~20 min,教师在课堂不可能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与互动。利用微课教学时,学生结合任务单的学习,将植物的分类放在课前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合作与交流。任务单的使用让学生对微课学习更有目标,任务单中的题目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2 课堂交流、合作与探究

2.1 引导学生深层次与微课对话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任务单中的疑难问题,请组内的同学帮忙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留待全班讨论交流,全班如果没人能帮忙解决的就由老师来帮忙,从而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同时实现的目的,实现了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最后,笔者发现全班交流的问题层次都较深入,如有的小组对分类的依据怎么表述会更精确进行了探讨。有的组则提出:“单子叶植物与谁的亲缘关系最远?”这是任务表中最后一题,属于层次较深,自己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分类表解,找出植物分类的依据。

任务表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启动学生思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得讨论的问题层层深入,能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去应用新知识,最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提高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水平。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呢?掌握的情况如何?教师设计了检测环节。与以前不同的是,该环节并不采用书面的检测,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际应用。

2.2 用实践检测课前微课掌握情况

为了检测学生对植物分类掌握的情况,笔者特别准备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植物,根据学期初建立的四人学习小组进行活动,1~6小组观察紫菜、金边吊兰、山茶、含笑;7~13小组观察圆柏、四季桂、菜蕨、金鱼藻。这样分组的目的是让每组观察的植物不会过多,全班又可以共享分类结果,以提高课堂效率。当然这些植物的选择也各具代表性,便于在实践检测环节暴露学生分类过程中易犯的典型错误,让课堂有精彩的生成。如汇报时,有学生说金边吊兰是蕨类植物,原因是只看到根、茎、叶,没有花、果实和种子。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给植物分类时不能只根据眼前看到的,而要像科学家一样,观察、了解植物的一生。有些学生把金鱼藻说成藻类植物,原因是名字中有“藻”字。教师抓住这一错误生成,引导学生分类时不能依据名字,而是要根据形态结构。这样进而巩固了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植物六大器官的主要特征这一重难点。

教师在课堂上增加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将知识学习应用于实践中,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实践出真知,从本课可以看出实际应用暴露了纸上谈兵的不足,使得课堂多了学生错误的回答,有了精彩的生成。这些是课堂的宝贵资源,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本课来看,采用的增加课堂以外的植物种类,用观察植物实践活动代替常规的习题检测这一做法,是较为有效的,在今后的课堂中,可以借鉴。

2.3 解决新问题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教学法中提到“学结构、用结构”,这种方法在这节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动物的分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问题。学完植物的分类,学生就可以仿照植物分类的方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键是要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地扶,比如刚开始要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分成两大类,怎么继续往下分,为他们提供知识小锦囊(上面有动物各类群的名称、特征及代表动物),引导示范无脊柱的动物怎么分类,学会用表解形式表达出来;扶是为了更好的放,接着放手让学生对有脊柱的动物进行分类,充分发挥小组同学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交流汇报时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几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结果,引导同伴们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全班学生交流互动,共同进步的结果,及时发现分类中的错误。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分类标准的科学性,鼓励分类方法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归纳出动物分类的科学依据。对动物分类的巩固应用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找出动物的进化顺序和帮助动物找到所属的类群来实现。从学生的表现看,他们对动物分类知识掌握得很不错。

有了课前微课学习,课中实践检测,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掌握得较好,学起动物的分类来就较轻松,这是“学结构、用结构”的方法体现,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4 拓展、应用

因为有了课前微课的学习,课堂时间变得宽松,细菌、真菌的分类这一部分可以作为拓展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师用DV的形式展示生物兴趣小组课前对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调查情况,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眼球,也激励了更多的学生想深入生活。DV是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拍摄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也让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变得丰富多彩。

3 翻转课堂模式下不同角色的任务安排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本课师生在课前、课堂、课后的任务安排见表1,课前教师的准备多,学生主要是自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主要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交流、合作、探究,以及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扶(如动物分类时);课后学生的任务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社会,学以致用。这符合教育的宗旨及STS教育理念,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翻转课堂模式受到人们的追捧。

本课借助微课,解决了容量大、课时紧,学生能力得不到提升等问题。因为有了课前微课的学习,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几种植物,不仅为观察实践活动提供可能,还拓展了学生的见识,暴露了学生在分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课堂也成了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平台,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较多,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翻转课堂虽然在本课得到较好的应用,但在生物学科还是属于刚开始的阶段,它的推广应用还有很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针对各种不同的课型借助微课的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上如何设计更经典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如何制作更多更生动、精致的微课,让所有生物教师共同享用。这些需要广大生物教师一起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肖安庆,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5(6):46—51.

[2] 黄阳,刘见阳,印培培,陈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00-106.

猜你喜欢

分类微课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分类算一算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