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案例设计
2016-03-07陶春竹
陶春竹
摘 要 运用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指导课程的设计,借助学生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自主建构的方法学习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爱自然,尊重动物。
关键词 先行组织者策略 动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的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材着重从“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的观点出发,从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本章与教材前面两章的内容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学生对动物的多样性及其意义的获得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为第六单元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本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本课中,教师呈现丰富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生态系统、食物链、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让学生通过对材料和数据的分析认识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动物个体的行为活动和动物群体数量的多少对其生活环境、其他生物的影响。课外阅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了解到动物生活给人类的启迪,科技的发展与动物的活动紧密相关,让学生形成爱护动物的意识。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从生物系统角度理解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结合实例理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2 能力目标
通过动物在维持生物平衡中重要作用的学习,发展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学习,形成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图片及视频等资料的观察、对比、分析,形成观察及思维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以及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同动物与其他生物以及人类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欣赏、感受大自然,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讨论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养成团队协作精神。
3 教学过程
3.1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鸟语花香的视频,再展示荒凉的沙漠、漫天的沙尘暴、洪水之后寂静的一组图片。
师: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也有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萧瑟景象。这样两种不同的场景,你们喜欢哪一个呢?正是由于动物的存在才使大自然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果没有动物,自然界将会是一片寂静。如果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绿色植物会受到影响吗?在生物圈中,动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图像类组织者材料,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将生活场景与生物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解释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这两幅图片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已经学过的古诗,为课堂添加了情趣。
3.2 学习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展示教材书61页资料,剿灭麻雀运动案例、呼伦贝尔的灭狼活动案例、蚂蚁“侵蚀”金合欢案例,并提出问题:对以上资料的分析后,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些动物?为什么?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你认为蚂蚁“侵蚀”金合欢,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
教师引出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教师展示一幅图,要求学生分析某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链和食物网。师生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再引出生态平衡这一概念。
接着,教师呈现资料:澳大利亚从国外引进一种能吃甲虫的蛙,虽然去除了当地一害,但这种蛙本身也成为了当地一害。以此说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数量不能无限的增长。
设计意图:教师呈现新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展开讨论,结合生活经验表述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呈现图片形式组织者,为学习新内容提供固定点,形成有意义的必向;呈现材料形式组织者,促进学生有关经验的意识,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3.3 学习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师提出问题: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有机物,是怎样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假如没有动物,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会受到影响吗?同时,教师呈现动植物循环的综合性图片,帮助学生回顾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并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62页的“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处的内容,根据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小组合作画出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图解。
设计意图:以问题作为组织者,在新旧知识之间激发矛盾,使学生深入思考。呈现比所要学习的内容具有更高概括性的图片为组织者,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固定点;回顾以前有旧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建立起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与自主讨论学习相合,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新知识。
3.3 学习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教师展示蜜蜂采蜜图、小牛携带苍耳图、松鼠收藏松子图;再展示飞蝗啃食植物叶片图和蚜虫吸吮植物的汁液图,引出问题:人类采用哪种方法既可以控制有害动物,又能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呢?从而得出生物防治法这一概念,并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与已有的生活知识建立起联系,呈现图片形式组织者,知识点的自然过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师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
3.4 课外拓展
教师展示蝴蝶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从而引出仿生和仿生学概念。
设计意图:呈现图片形式组织者,促进学生有关经验的意识,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5 总结
教师总结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诵读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的一段话:“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榆树正在死去,鸟儿也在死去。”近几百年来,人们滥捕乱杀动物,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大自然也给人类最严厉的处罚!水土的流失、沙尘暴的肆略,洪水的泛滥都是大自然的给予的处罚。爱护动物,尊重它们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爱护它们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教师提供相应的习题,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常识,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加强爱护动物的情感教育。通过习题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