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良性互动研究
2016-03-07张怡周渊
张怡 周渊
摘要:为了使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培养适用于企业的专业人才,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模式提供了一条有效的专业性人才培养途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文章通过分析信息类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点,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分析了目前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类专业实践基地的思考,旨在努力提高我校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就业
1引言
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在几年前的就业市场曾经遭遇过低谷。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落后的传统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在校大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矛盾;教师注重传统教学,缺乏工程实践背景的矛盾;在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下培养的学生和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矛盾等等。
为了解决以上的矛盾,必须先着手回答两个问题,首先,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其次,这些素养该如何养成,学校应该实施怎样的教育措施?
2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对近万名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发布了一份《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依然最受求职者关注,其次是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反道德修养、组织能力、独立能力、协作能力、进取心、刻苦精神与工作热情等被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却被求职大学生相对忽略。
这说明目前我们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单纯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生优秀程度的判定依然体现在学习成绩的高低上,必然会忽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
3目前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与存在问题
建立专业实训基地,让一部分企业走进来,一部分学生走出去,深入了解和学习真实的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掌握现实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写道: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3.1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
以兰州工业学院软件工程学院为例,从2009年开始,对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学院先后与北京行知汇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安鼎力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等十余家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签署了校企合作战略协议。
除了让学生走出去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外,学院与企业进一步合作,将一部分课题引进校园,由校方提供场地,企业工程师进校指导,将企业的软件工厂概念引入学校,通过“项目引入、文化融入”的方式,由企业工程师现场指导学生实训,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培养方法
从2010年起,软件工程学院每年都会安排一年级学生赴西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10天的校外实习。由于一年级新生,对专业课学习最多的就是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因此,在校外实训期间,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逐层深入,系统掌握语言工具的使用,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同时,学院也会安排高年级学生根据专业要求去校外进行相应的实训。从反馈结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在专业机构进行实训,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更有效地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更能够增加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3.3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训基地的建设普遍受到学生的肯定和好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地政府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主体作用有待提升。
建立专业实训基地,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搭建合理有效的沟通平台,使用人单位能够及时发布需求信息,学校根据需求信息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始终紧跟着市场的步伐,是极为重要的。通过政府牵头引导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合作,建立更加适应双方需求的校外实训基地,对两者而言是互利共赢的。
(2)学生在校外实习周期短。
学校从学生安全、实习费用等综合因素考虑后,现在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的时间平均每次只有十天左右,显然,如果想要深入系统地进行专业实习,这样的时间是不够的。
(3)跨行业、产业的校企合作尚未有效开展。
信息类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十分广泛,通信、软件、金融、交通、医疗等领域对信息类学生都有需求。可是从当前建立的实训基地来看,绝大多数仍然是和计算机相关的企业合作。如何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领域,实现跨行业、跨产业的融合也是未来实践需要考虑的问题。
4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类专业实践基地的思考
根据信息类专业的工科大背景,通过近几年来的教改实训表明,培养一名合格的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理论课程和实践训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学生经过校外和校内的综合实训后,不仅增强了工程实践意识,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掌握了工程文件的规范化书写和归档,而且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使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更好的基础。目前来看,信息类专业实践基地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应加强以下几点的建设。
(1)建立更完善的学生校外实训管理制度。
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习实践是方法,管理制度是手段,不仅要有好的方法,也需要完善的管理手段来配合。因此,和企业进一步沟通,达成管理上的一致。对校外实训表现优异的同学,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予以表扬和奖励。对纪律性较差,没有按时达到实训效果的同学,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分。
(2)利用校企平台积极有效开展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环节是信息类专业在校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设计也是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综合运用的最后一道关卡。如果能够结合企业实际的课题和项目,开展大学生在校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部分课题研究,并在现场进行毕业设计,这样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而且也能在设计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又丰富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学科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经过这样的毕业设计环节,能够使学生缩短在单位的适应期,实现多赢的目的。
(3)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类专业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将教师的一部分科研任务分解,使优秀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创新平台的建设便于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创新实验,高年级学生可以带动低年级学生,通过传帮带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大学生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创新团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5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下,如何提高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符合市场对学生的需求,是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文章经过两年多的调研,结合兰州工业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学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分析了目前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实训后的反馈意见,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类专业实践基地的思考。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完善学生校外实训管理制度、利用校企平台积极有效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信息类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