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2016-03-07朱安远郭华珍

中国市场 2016年5期
关键词:奖得主拉斯

朱安远郭华珍

[摘 要]拉斯克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现由基础医学研究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4个奖项组成,因其LBM得主获奖后成为诺奖得主的比例很高而号称“诺贝尔奖的风向标”。2011年摘取LCM桂冠的屠呦呦女士荣幸地又赢得2015年诺医奖而成为其新科得主,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本土科学家首次荣膺的2项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级著名科学大奖。70年来,拉奖共颁发过67届,共有366人(含双料得主6人)372次和4个团体4次获奖,其中诺奖得主共87人(含双料拉奖得主1人)和1个团体(无国界医生组织获诺和奖)。简略介绍了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详细阐明了拉奖的颁奖概况及相关事宜。

[关键词]生物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拉斯克奖(拉奖);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LBM);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LCM);拉斯克公共服务奖(LPS);拉斯克特殊贡献奖(LSA);诺贝尔奖(诺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PM(诺医奖);诺贝尔化学奖CH(诺化奖);诺贝尔物理学奖PH(诺物奖);诺贝尔和平奖PE(诺和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5.183

1 拉斯克奖创始人——拉斯克夫妇

美国犹太巨商(广告大亨)和图1 拉斯克奖创始人:拉斯克夫妇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Davis Lasker,1880.05.01—1952.05.30,见图1)出生于德国弗赖堡(Freiburg),双亲都是美国人(父亲是银行行长,系德国移民,在得州拥有大片土地和不动产),具有德国和波兰血统,自幼在得克萨斯州海滨城市加尔维斯顿(Galveston city)长大。他是现代广告业的奠基人和著名的广告经理人,被誉为“现代广告业之父”(Father of modern advertising)[1],1942年他毅然低价(10万美元)卖掉自己心爱的广告公司(Lord & Thomas)而专注于慈善事业,将自己多年积累和投资所得的主要财富以及精力全部投入到医学研究活动中,促使其做出这种大胆转变的是其夫人玛丽·拉斯克。[2]拉斯克先生曾入选美国国家商业家名人堂ANBHF/ANBF(American National Business Hall of Fame,1972年成立,其展馆设在西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档案部,其行政办公地设在俄亥俄多米尼加大学)。他一生共结婚3次:元配夫人弗洛拉(Flora Warner Lasker=Mrs.Albert Warner,1880?—1936,1902年结婚,育1子2女),犹太人,慈善工作者;第二任妻子桃瑞丝(Doris Margaret Kenyon,1897—1979,1938年10月28日结婚,1939年6月8日离婚,未育),演员;第三任妻子玛丽(Mary Woodard Lasker,1900.11.30—1994.02.21,1940年6月21日结婚,未育),工业设计师(早年是艺术经纪人),后成为医学研究(健康)活动家和慈善家,1938—1942年任美国节育联盟ABCL(American Birth Control League,1921年成立)主席,ABCL是美国计划生育联合会PPFA(又译为美国计划生育协会,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 of America,英文简称Planned Parenthood,1942年成立)的前身。玛丽的前夫(婚姻存续期是1926—1934年,未育)是纽约一家艺术画廊的老板莱因哈特(Paul Reinhardt)。玛丽·拉斯克夫人是以下重要奖项获得者: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69年)[3]、美国罗斯福研究所(Roosevelt Institute)颁发的四大自由奖(Four Freedoms Award,1987年)、美国国会金质奖章(1989年)和施韦泽人道主义金质奖章(Albert Schweitzer Gold Medal for Humanitarianism,1992年)。1984年美国国会批准在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设立致力于健康研究和教育的玛丽·拉斯克中心(Mary Woodard Lasker Center)。

2 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化的。公共卫生定义中最为简练的“3P原则”是健康促进(promotion)、疾病预防(prevention)和健康保护(protection),其终极目标就是维护公众健康。

1798年7月16日美国总统签署设立海军医院服务部MHS(Marine Hospital Service)的法案,1803年首家常设性海军医院在港口城市波士顿成立,这是美国首个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后几经演变,1902年MHS更名为公共卫生与海军医院服务部PH-MHS(Public Health and Marine Hospital Service),1912年简化为公共卫生署PHS(Public Health Service),它是联邦政府公共卫生主管机构。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由联邦、州及地方三级公共卫生机构组成,卫生及公共服务部HH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是联邦政府最高卫生行政部门[4],PHS是其下属机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三大支柱(均隶属于PHS):[5]①国立卫生研究院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6]1887年8月27日MHS属下的纽约斯塔滕岛海军医院成立卫生学实验室(初名Laboratory of Hygienic),1891年迁至华盛顿海军医院服务部总部并更名为Hygienic Laboratory。1930年卫生学实验室更名为国立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1944年被赋予医学科研资助职能(联邦政府对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拨款主要由它负责发放),同年国家癌症研究所NCI(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1937年8月6日成立)被并入,1948年定为现名,总部设在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Montgomery county,县城称Rockville)的贝塞斯达(Bethesda)。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1906年6月30日美国颁布《纯净食品药品法案》(Pure Food and Drug Act),旨在整顿混乱的食品药品市场,起初挂名化学局(Bureau of Chemistry,时隶属于农业部),1927年更名为食品药品和杀虫剂管理局FDIA(Food,Drug,and Insecticide Administration),1930年定为现名,总部设在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银泉(Silver Spring)。③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其前身是1942年4月成立的战争地区疟疾控制办公室MCWA(Office of Malaria Control in War Areas),1946年7月1日发展为传染病中心(Communicable Disease Center),1949年启动疾病监测项目,1967年更名为国家传染病中心(National Communicable Disease Center),1970年更名为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1980年更名为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1992年定为现名,总部设在佐治亚州迪卡尔布县(DeKalb county)。上述机构构成了美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引领了先进的现代公共卫生理念,在保护美国人民公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美国拉斯克奖概览

现代生物学(modern biology)如今被称为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传统的基础医学BMS(basic medical sciences)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流行病学和中医药学等,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医学(biomedicine)是综合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学科。生物医学是基础学科,临床医学则是应用学科。世界医学五大类:第一医学——临床医学(即治疗医学)、第二医学——预防医学、第三医学——康复医学、第四医学——保健医学(全称自我养生保健医学)、第五医学——临终医学(又称关怀医学)。

3.1 拉斯克奖颁奖概况

1945年阿尔伯特·拉斯克和玛丽·拉斯克夫妇共同捐资在纽约创设拉斯克基金会(Lasker Foundation,全称Albert and Mary Lasker Foundation,其徽志见图2),其目标是通过医学研究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世界。拉斯克基金会是由美国联邦政府税务局核准的501(c)(3)非营利性独立的非政府组织(NGO),现任(始于2014年)董事会主席(Chairma)是奥维鲁克先生(Willard J.″Mike″ Overlock,Jr.),现任(始于2013年6月)总裁(President)是女感染病学专家波默罗伊博士(Claire Pomeroy,MD,MBA)。1952年拉斯克先生因胃癌逝世后,被《商业周刊》赞誉为“医学研究活动第一夫人”的玛丽·拉斯克长期担任拉斯克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和拉奖颁奖嘉宾,她是一位为保障美国医疗研究经费投入而积极寻求公众支持的杰出人物,其非凡成就对美国的健康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玛丽·拉斯克夫人逝世后留下丰厚遗产,它是拉斯克基金的主要来源,还用于资助国立卫生研究院。1997年起,拉斯克基金会设立专门机构,以接受各种社会和慈善捐赠。

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简称拉奖)旨在图2 拉斯克基金会徽志(Logo)表彰医学研究、公共服务和教育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加快医学研究进度,增进人类健康水平。在1946—2015年的70年内,拉奖未颁发任何奖项的年份仅3个:1961年、1990和1992年。拉奖现由4个奖项组成:①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LBM(Albert Lasker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ward):始颁于1946年,每年颁奖1次,5个未颁奖年份:1961年、1972年、1973年、1990年和1992年。②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CM(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原名Albert Lasker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2008年为纪念刚逝世的美国籍黎巴嫩裔世界著名心脏外科医生狄贝基(Michael Ellis DeBakey,1908.09.07—2008.07.11,1963LCM21)而定为现名。始颁于1946年,每年颁奖1次,5个未颁奖年份:1948年、1961年、1979年、1990年和1992年。③拉斯克—布隆伯格公共服务奖LPS(Lasker-Bloomberg Public Service Award):原名Albert Lasker Public Service Award,2000年更名为Mary Woodard Lasker Public Service Award,2011年(“2009年”之说是错误的)定为现名。拉斯克基金会称,布隆伯格(即彭博)先生顶住了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在反对吸烟、促进健康饮食习惯以及防病于未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他在公众健康利益方面代表了最高标准的服务,鉴此基金会荣幸地将其名字与公共服务奖联系在一起。1946—2001年每年颁奖1次(20个未颁奖年份见表1),此后每2年颁奖1次。此奖项可授予团体(组织机构)或非医疗卫生工作者。④医学科学拉斯克—科什兰特殊贡献奖LSA(Lasker-Koshland 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in Medical Science):原名Albert Lasker 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2008年为纪念美国生物化学家科什兰(Daniel Edward Koshland,Jr.,1920.03.30—2007.07.23,1998LSA,1985—1995年领导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而定为现名。1994—2000年每年颁奖1次(1995年未颁奖),此后每2年颁奖1次。拉斯克奖单个奖项(公共服务奖并无奖金[7])每年的奖金额并不固定(奖金变动情况不是很清楚,仅已知部分情况):1962年是各1万美元,1979年是各1.5万美元,2003年是各5万美元,2007年是各15万美元,2009年起则是各25万美元。拉斯克奖有时被称为“美国的诺贝尔奖”(Americas Nobels,美国国家科学奖亦有此称[8]),因其LBM得主获奖后成为诺医奖或诺化奖得主的比例很高,故该奖号称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在生命科学领域它甚至可以和全球顶级大奖诺医奖+诺化奖相媲美。拉奖的颁奖史几乎就是一部世界生物医学研究进展的编年史。[9]

拉奖颁奖范围面向全球科学家、公共服务人员、各界知名人士和有关团体,但以美国籍为主要颁奖对象。据笔者初步统计,LBM得主中的美籍(按获拉奖时的国籍考虑)人士略多于70%。拉奖由全球24名杰出科学家(通常会有多名诺奖得主)所组成的国际评审委员会负责遴选,其评选过程堪称是权威和公平的典范。美国犹太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戈德斯坦(Joseph Leonard Goldstein,1940.04.18—,1985LBM22+1985PM22,1999年阿尔波特基金奖得主)自1995年起出任拉斯克医学研究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公共服务奖评委会主席则另有其人,如2011年时任主席是医生法恩伯格(Harvey V.Fineberg,1945—),2015年时任主席是眼科专家和流行病学家索默(Alfred ″Al″ Sommer,1942.10.02—,1997LCM,2008—2014年出任拉斯克基金会董事会主席)。诺奖偏重于奖励理论创新,拉奖表彰则理论和应用兼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院长饶毅教授曾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就目前的情势看,拉奖评委会的学术水平肯定高于诺医奖评委会。[10]现通常是每年9月上中旬揭晓获奖者名单,当月中下旬在纽约市举行颁奖典礼,拉奖得主将获得奖金(公共服务奖除外)、获奖证书和一座刻有其姓名的、象征战胜疾病与死亡的金质有翼萨莫色雷斯(Samothrace)胜利女神雕像。顺便指出,英文版维基百科“拉斯克奖”各子条目中所列获奖者名单并不准确(笔者发现LCM和LPS中存在错漏),应以拉奖官网为准。

拉斯克奖颁奖概况见表1,迄今获奖者共计是153(LBM)+143(LCM)+66(LPS,含4个团体得主)+14(LSA)=376个[11~12],其中含6个双料得主(尚无2次以上获拉奖者),双料得主中LCM×2组合2个,LBM+LCM组合3个,LBM+LSA组合1个,见表2。以下2对拉奖得主极易混淆,需多加留意:①美国籍瑞士裔免疫学家迈耶(Karl Friedrich Meyer,1884—1974,1922年入籍,1951LBM,被誉为“20世纪的巴斯德”)和德国生物化学家迈耶(Karl Meyer,1899—1990,1956LBM21)。②美国遗传学家科恩(Stanley Norman Cohen,1935.06.30—,1980LBM43)和美国生物化学家科恩(Stanley Cohen,1922.11.17—,1986LBM21+1986PM21)。

各单项拉奖中授奖人数最多的年份是:LBM=7(1960年)、LCM=16(1972年)、LPS=6(1955年)和LSA=2(2012年)。

拉奖已颁发67届,一届中合计授奖人数最多的是16人:1955年(LBM=2,LCM=8,LPS=6)和1972年(LBM=16)并列。有女性得主的拉奖共23届(占比34.33%),一届中最多的女性得主是3人:1951年(LCM=2,LPS=1)和1955年(LPS=3)并列。有诺奖得主的拉奖共48届(占比71.64%),一届中最多的诺奖得主是4人:1949年(LBM=1,LCM=3)、1960年(LBM=4)和2001年(LBM=3,LCM=1)并列。

历史上以拉斯克奖的名义还颁发过以下奖项:①特别公共服务奖(Special Public Health Awards):1975年、1980年、1984年和1987年共颁发过4次。②特别奖(Special Awards):1947年、1949年、1952年、1956年和1959年共颁发过5次。③团体奖(Group Awards):1946—1960年颁发,每年颁奖1次(1952年、1955年和1957—1959年未颁奖)。1946年NIH获该奖,1953年NIH研究资助部(Division of Research Grants)再获该奖,1956年FDA获该奖。④国际残疾人康复学会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 given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Disabled):[13]1954—1972年颁发,每3年颁奖1次,1957年授予2人+世界退伍军人联合会(World Veterans Federation),1969年授予3人+国际劳工组织,其余每届授奖3人。⑤消除精神疾患全国委员会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 given by the National Committee Against Mental Illness):1944—1949年颁发,每年颁奖1次,每届授奖1~5人。⑥《计划生育—世界人口》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 given by Planned Parenthood—World Population):由美国计划生育联合会会刊《计划生育—世界人口》PPWP(Planned Parenthood—World Population)负责颁奖,1945—1965年颁发,每年颁奖1次(1956年、1957年、1962年和1963年未颁奖),每届授奖1~3人。⑦拉斯克医学新闻奖(Albert Lasker Medical Journalism Awards):1949—1969年颁发,每年颁奖1次。

注1:表中“/”右下角的数据表示女性得主情况,现共有7(LBM,其中诺奖得主6位)+8(LCM,其中诺奖得主1位,即屠呦呦)+15(LPS)+1(LSA)=31位女性,在366人中的占比是8.470%,高于诺奖得主中的女性占比48/870=5.517%。表中“+”后面的数据表示团体得主情况,仅LPS中有4个团体得主。

注2:美国籍加拿大裔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艾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Jr.,FRS,1877—1955,1918年8月1日入籍,1947LBM21)因“对细菌化学成分研究的卓越成就”(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through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tion of bacteria)获奖。1944年艾弗里等人就发文指出遗传物质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而非蛋白质[14~15],他被认为是错失诺奖最为著名的科学家之一。[16~17]

注3:英文版维基百科遗漏1947LCM:美国医师、病毒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弗朗西斯(Thomas Francis,Jr.,1900—1969),1934年和1940年首先分别分离出A型和B型流感病毒。

注4:美国著名女医师和病理学家汉密尔顿(Alice Hamilton,1869—1970,1947LPS)是工业毒理学的创始人,1919年被聘为哈佛医学院HMS(Harvard Medical School)新成立的工业医学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这是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拥有终身教职(faculty)的女性。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终身女教授(tenured women professor)是英国历史学家凯姆(Helen Maud Cam,1885—1968),1948—1954年任哈佛文理学院FAS(Faculty of Arts & Sciences)正教授。FAS下设4个机构:[18]哈佛学院、文理研究生院、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它是哈佛大学唯一可授予PhD学位的机构,其他学院的PhD学位均需与该机构合作才能授予。

注5:美国女儿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玛莎·艾略特(Martha May Eliot,1891—1978,1948LPS22)出生于在美国很有影响力的艾略特家族,她是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OM,1888—1965,1927年放弃美国籍而加入英国籍,1948LI)的堂妹,托马斯·艾略特之父亨利(Henry Ware Eliot,1843—1919)和玛莎·艾略特之父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 Rhodes Eliot,1856—1945)是亲兄弟。

注6:美国女医学家佛罗伦丝·萨宾(Florence Rena Sabin,1871—1953,1951LPS)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①1917年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1893年成立)首位全职女教授(full professor),这也是美国医科大学(医学院)的首位全职女教授。②1924年当选为美国解剖家协会(AAA)首位女会长。③192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NAS)首位女院士,同年9月成为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细胞研究部负责人,这是该所首位女性部门负责人。

注7:加拿大医生奇泽姆(George Brock Chisholm,CC,CBE,MC & Bar,ED,1896—1971,1952LPS21)是WHO首任总干事(任期:1948—1953年)。美国医生腊斯克(Howard Archibald Rusk,1901.04.09—1989.11.04,1952LPS22)是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奠基人,1948年创办腊斯克康复医学研究所(现隶属于纽约大学医学院朗格尼医学中心),1955年创办世界康复基金会WRF(World Rehabilitation Fund)并自任主席至1982年退休为止,被誉为“现代康复医学之父”。[19]1957年获国际残疾人康复学会拉斯克奖。1982年3~4月腊斯克教授率世界康复基金会访华团访问了北京、西安、长沙、上海和杭州等地,4月6日一行6人到湖南医学院及其第一附属医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和湘雅医院)参观讲学。

注8:英文版维基百科关于1955LCM得主出现2处错漏:①瑞士巴塞尔罗氏公司研究实验室(Hoffmann-La Roche Research Laboratories,罗氏公司成立于1896年)和美国纽约施贵宝医学研究所(Squibb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1858年成立)均非是直接的拉奖得主;②遗漏美国外科医生利乐海(Clarence Walton ″Walt″ Lillehei,1918—1999,1955LCM81)[20],1954年3月26日首次在控制性交叉循环和直视下进行法乐四联症的心内手术获得成功,被誉为“心脏外科之父(心内直视手术之父)”。[21]

注9:英文版维基百科关于1955LPS得主的描述是错误的,当年获奖者共6人:Robert Defries;Karl Menninger、William Menninger;Lucile Leone、Pearl McIver、Margaret Gene Arnstein,第1位男士是加拿大医生,第2~3位男士来自美国堪萨斯州的门宁格基金会(Menninger Foundation,1941年成立),最后3位女士来自美国公共卫生署护理服务中心(Nursing Services,位于首都华盛顿[22])。

注10:美国人道主义者和商人佩特(Maurice Pate,1894—1965,1959LPS)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1965PE,1946年12月11日成立,总部设在纽约市)的创始人和首任总干事(任期:1946—1965年)。

注11:美国免疫学家和病毒学家索尔克(Jonas Edward Salk,1914—1995,1939年获纽约大学MD,其博导是弗朗西斯,1956LCM44)于1953年研发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1955年4月12日被批准上市),1956年因“开发出一种预防小儿麻痹症安全而有效的疫苗”(for developing a safe and effective vaccine against poliomyelitis)获奖,IPV是继牛痘疫苗(1796年,英国琴纳,预防天花)、炭疽疫苗(1881年,首个人工减毒活疫苗,法国巴斯德,人工疫苗研制的开拓者,被誉为“疫苗之父”)、狂犬病疫苗(1885年,巴斯德)、白喉疫苗(白喉抗毒素,1890年,德国贝林=1901PM和日本北里柴三郎;白喉类毒素,1923年,法国Gaston Ramon和英国Alexander Thomas Glenny)、霍乱疫苗(1892年,俄国Waldemar Haffkine;[23]1896年,德国Wilhelm Kolle)、鼠疫疫苗(1897年,Waldemar Haffkine)、卡介苗BCG(Bacillus Calmette-Guérin,1921年,法国Albert Calmette和Camille Guérin,预防结核病)、黄热病疫苗(1937年,南非Max Theiler=1951PM)和流感疫苗(1937年索尔克采用鸡胚培养流感病毒获得成功,1941年通过鸡胚制成的流感病毒灭活疫苗首次在美国获准使用,1943年美军使用此类疫苗并证实有效,1945年始在普通人群中广泛使用)等之后,疫苗研究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24~27]1960年索尔克在加州圣迭戈市拉霍亚(La Jolla)创建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美国籍波兰裔免疫学家和医学家阿尔伯特·萨宾(Albert Bruce Sabin,1906—1993,1930年入籍,1965LCM)于1956年将IPV发展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oral polio vaccine,1963年起大多数国家以三价减毒活疫苗代替灭活疫苗作为主要免疫预防措施),1965年因“将IPV发展为OPV”(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live,oral poliovirus vaccine)获奖。萨宾疫苗研究所于1994年开始颁发阿尔伯特·萨宾金质奖章(Albert B.Sabin Gold Medal),主要表彰在疫苗研究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每年颁奖1次,每届授奖1~2人。

注12:英文版维基百科遗漏1968LCM:美国外科医生吉朋(John Heysham Gibbon,Jr.,1903—1973),因“设计和开发心脏心肺机”(for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the heart-lung machine)获奖。

注13:卡尔·赫兹(Carl Hellmuth/Helmut Hertz,1920—1990,1977LCM22)是德国实验物理学家古斯塔夫·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1887—1975,1925PH22*)之长子,古斯塔夫·赫兹则是电磁波发现者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的亲侄。

注14:2000LSA=1971LBM32=2002PM31;2015LPS=1999PE。

注15:在7位女性LBM得主中,拉斯克奖新科得主、美国女遗传学家威特金(Evelyn Maisel Witkin,1921.03.09—,2015BLM22)是迄今唯一一位非诺奖得主,她获拉奖时已逾94岁高龄(诺奖得主获奖时最大年龄是90岁,诺医奖得主获奖时最大年龄是87岁,共2位,即劳斯=1966PM21=1958LBM61和卡尔·冯·弗里希=1973PM31),因“在DNA损伤反应方面作出的成果,这是一种保护所有活有机体基因组的基本机制”(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DNA-damage response—a fundamental mechanism that protects the genomes of all living organisms)获奖。[28~29]

直面近期非洲埃博拉疫情时的果敢领导,对卫生突发事件的持续而有效的一线反应(for bold leadership in responding to the recent Ebola outbreak in Africa and for sustained and effective frontline responses to health emergencies)

2015LPS

1999PE

注1:1977年10月26日最后1名自然天花患者、索马里南部海滨城市马尔卡(Marka/Merca)一家医院的厨师马阿林(Ali Maow Maalin,1954—2013)被确诊后治愈,1979年10月26日WHO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郑重宣布: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37]如今仅在美国和俄罗斯的实验室里还保留着天花病毒的样本。时任WHO总干事(第3任任期:1973—1988年)是丹麦医学家马勒(Halfdan Theodor Mahler,1923.04.21—),1966—1977年美国医生、教育家和流行病学家亨德森(Donald Ainslie Henderson,1928.09.07—)出任WHO全球消灭天花行动主任。美国流行病学家福奇(William Herbert ″Bill″ Foege,1936—,2001LPS)因“致力于改善全球公共卫生和对根除天花的突出贡献”(for his courageous leadership in improving worldwide public health,and his prominent role in the eradication of smallpox)获奖,1977—1983年任美国CDC主任。WHO现任总干事(第7任任期始于2007年1月4日)是香港华裔女医生陈冯富珍(Margaret Chan Fung Fu-chun,1947.08.21—)。

注2:无国界医生组织(英文DWB=Doctors Without Borders)是一个独立的国际医疗人道救援NGO,致力于为受武装冲突、疫病和天灾影响,以及遭排拒于医疗体系以外的人群提供紧急医疗援助。MSF只会基于人们的需要提供援助,不受种族、宗教、性别或政治因素影响。MSF自成立以来,其成员和志愿者数十年如一日地奔忙在难以被现代医学荫及的边缘地带。MSF现任国际主席(任期始于2013年10月1日)是加拿大华裔女医生廖满嫦(Joanne Liu),她出生于魁北克市一个华裔移民家庭,其父母1951年自广东台山县(1992年撤县设市)移民加拿大经营餐馆业。2014年爆发于西非的埃博拉疫情一度迅速蔓延,愈演愈烈。在当事国家医疗系统面临崩溃的危急时刻,MSF发挥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领袖作用。此外,2014年MSF还为210万疟疾患者提供了医治服务,将21.8万名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纳入其营养治疗项目,并实施了8.17万例大型外科手术。

3.3 拉斯克奖中的诺奖得主

在376个拉奖得主中,诺奖得主共计是75(LBM,占比75/153=49.020%)+12(LCM,占比12/143=8.392%)+1(LPS,即无国界医生组织,占比1/66=1.515%)+1(LSA,占比1/14=7.143%)=89个(含1个团体得主和1个双料得主,见表4),总占比是23.670%,涉及诺奖得主87人(其中双料拉奖和双料诺奖得主各1人)。拉奖得主获奖后再获诺奖相差的年份数见表5,不考虑追授、双料诺奖得主和团体得主,拉奖历史上只真正奖励过1位诺奖得主(即森特─焦尔季)。LBM得主当年就赢得诺奖者达13人,拉奖得主4年内获诺奖者高达55人。在1946—2015年期间,诺奖共颁奖70届,诺奖得主中有拉奖得主者共52届(占比74.29%),特别是1979—2015年共37年中仅4届(1990年、1991年、2006年和2014年)诺奖得主中没有拉奖得主,拉奖确实不负“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之盛誉。

1946—2015年诺医奖得主共161人(无双料得主),同期获得诺医奖的拉奖得主有75人(含双料拉奖得主1人),即这个时期内46.584%的诺医奖得主出自拉奖得主。诺医奖得主中的12位女性全部出自1947年及以后,其中7位还是拉奖得主,除屠呦呦(LCM中的第12位诺奖得主和唯一一位女性诺奖得主)以外均是LBM得主。

1943,1929年入籍),1901年发现人类ABO血型系统,被誉为“输血医学之父或血型之父”和“免疫化学之父(Father of immunochemistry)或现代免疫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immunology)”,他是首位美国籍诺医奖得主。[40~41]

注2:1954年美国生物医学家恩德斯(John Franklin Enders,1897—1985,被誉为“现代疫苗之父”[42])和医生皮布尔斯(Thomas Chalmers Peebles,1921—2010)首次利用人胚肾组织和人羊膜细胞培养成功地分离出麻疹病毒,为制备麻疹疫苗奠定了基础。恩德斯同年因“培养脊髓灰质炎、腮腺炎和麻疹病毒的成果”(for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iruses of poliomyelitis,mumps and measles)获奖。1963年恩德斯应用经鸡胚羊膜腔适应和鸡胚单层细胞传代的减毒株制备出麻疹疫苗MV(measles vaccine)并在美国上市。

注3:拉奖中唯一的诺物奖得主是德国物理学家鲁斯卡(1906—1988),1933年研制成功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被誉为“电子显微镜之父”。[43]首台实用的电子显微镜1938年由加拿大物理学家伯顿(Eli Franklin Burton,FRSC,1879—1948)及其学生希利尔(James Hillier,OC,1915—2007,1960LBM72)、普雷伯斯(Albert F.Prebus,1931—1997)和塞西尔·霍尔(Cecil Hall)在多伦多大学创制成功。[44]鲁斯卡和希利尔因“他们对电子显微镜的设计、建造、发展和完善作出重大贡献”(for their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design,construction,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electron microscope)荣获拉奖。

3.4 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拉斯克奖得主

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拉斯克奖得主现图3 2011年拉斯克奖得主屠呦呦研究员共有5位,见表6。以获拉奖时国籍论,其中马海德博士和屠呦呦研究员(见图3)是中国籍人士,且后者的成长环境、所受教育和取得获奖成就等都是在中国内地完成。屠呦呦女士是拉奖得主中极少数无美国留学、生活和/或工作经历者之一。拉奖官网所列屠呦呦获奖的6篇关键论文见表7,其中错漏不少。

美籍华裔生殖生理学家张民觉(Chang Min-Chueh,1908—1991,1951年入籍,198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0MNAS)在体外受精和卵子移植研究以及发明口服避孕药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47],牛芳博士对其生平和成就进行了考证和研究,文献[48~50]中关于张民觉与诺贝尔奖以及拉斯克奖的描述多有不当:(1)1953年及以前,张民觉未曾获得过诺奖提名[51~52],因诺奖提名和评选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他是否3次获得诺医奖提名并不准确可靠,即便可靠,也不能说成是“三次问鼎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问鼎”一词显属用词严重不当。(2)关于张民觉“1954年获被誉为诺贝尔奖敲门奖的美国计划生育研究会授予的拉斯克尔奖”的描述很容易误导读者,十分不妥:①“Lasker Award”现通常译为“拉斯克奖”而不是“拉斯克尔奖”。②1954年张民觉与其他2位分享的拉斯克奖全称是《计划生育—世界人口》拉斯克奖[53],它并不是现在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拉斯克奖,它与有“诺贝尔奖敲门砖”之称的拉斯克基础/临床医学研究奖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③美国计划生育联合会译为“美国计划生育研究会”亦不妥。

序号[]姓名和荣衔[]生卒日期[]获奖时国籍[]主要职业身份[]获奖理由[]所获奖项

1[]李卓皓(1973MNAS)

Choh/Cho Hao Li[]1913.04.21广州—1987.11.28加州伯克利[]美国(1955年入籍)[]脑垂体内分泌生物化学家[]对理解垂体激素化学的重要贡献,包括鉴定和分离出6种垂体前叶激素(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emistry of pituitary hormones,including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solation of six hormones of the anterior pituitary gland)[]1962LBM

2[]李敏求(少时名伯瑜)

Min Chiu Li[]1919沈阳—1980加州 []美国(1947年移居美国)[]肿瘤学家和化疗专家[]采用化疗方法成功治愈孕妇绒毛膜癌的突出贡献(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successful chemo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choriocarcinoma)[]1972LCM1611

3[]马海德注1

Shafick George Hatem=Ma Haide []1910.09.26纽约—1988.10.03北京[]中国(1949年入籍)[]医生[]在控制和根除中国的性病和麻风病方面作出传奇般贡献,大大改善了十亿人的健康(for his legendary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rol and eradication of venereal diseases and leprosy in China,greatly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a billion people)[]1986LPS

4[]简悦威(基因诊断之父)

Yuet Wai Kan,FRS注2 []1936.06.11香港—[]加拿大和美国(双重国籍)[]医学家和遗传学家[]对人类遗传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最为重要的是在血红蛋白领域运用重组DNA技术(for his pivo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netics,most importantly in the area of the hemoglobinopathies using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1991LCM

5[]屠呦呦(女)[54~55]

Tu Youyou[]1930.12.30宁波—[]中国[]药学家、药物化学家、医学家和教育家[]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它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for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a drug therapy for malaria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2011LCM

2015PM31[BG)F][HT6”SS]

注1: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大夫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Buffalo city)[56],祖籍黎巴嫩,1933年获日内瓦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MD),同年9月5日来到上海,1937年2月10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吴亮平和张浩),1949年10月1日成为新中国首位外国血统公民,长期担任卫生部顾问,1982年获达米恩—杜顿麻风病援助协会(Damien-Dutton Society for Leprosy Aid,1944年成立,总部设在纽约)颁发的达米恩—杜顿奖(Damien-Dutton Award,始颁于1953年,每年颁奖1次),1986年获黎巴嫩德科芒德尔国家勋章,1987年获印度甘地国际麻风奖,逝世后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注2:简悦威先生是六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81年,该学会历史上首位华裔会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8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和香港科学院院士(2015年),1989年独享阿尔波特基金奖,2004年首届邵逸夫奖(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主。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6月9日,1935年产生首届评议员(相当于院士,共41名,其中当然评议员11名,聘任评议员30名),1948年产生首届院士(81名)。香港科学院成立于2015年12月5日,创院院长是香港大学前校长徐立之,创院院士共27名: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有机化学家让—玛丽·莱恩(Jean-Marie Lehn)、简悦威、麦德华、崔琦、朱经武、香港城市大学法国应用数学家希阿雷(Philippe G.Ciarlet)、徐立之、支志明、姚期智、黄乃正、蒲慕明、郭位、汪正平、陈新滋、叶玉如(女)、梁智仁、任咏华(女)、萧荫堂、范上达、香港大学临床及公共卫生病毒学家裴伟士(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FRS,1949.11.10斯里兰卡—)、邓青云、袁国勇、王永雄、卢煜明、沈祖尧、张明杰、陈繁昌,其中莱恩(1987CH32)和崔琦(1998PH33)是诺奖得主。

表7 拉奖官网所列屠呦呦获奖的6篇关键论文

序号[]拉奖官网所列内容[57][]准确内容[]错漏辨析

1[]Tu Y.,Ni M.,Zhong Y.,Li L.,Cui S.,Zhang M.,Wang X.and Liang X.(1981).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Artemisia annua L.[J].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16,366-368.(Chinese)[]屠呦呦,倪慕云,钟裕容,李兰娜,崔淑莲,张慕群,王秀珍,梁晓天.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I[J].药学学报,1981,16(5):366-370.[]①英文标题最后遗漏“Part I”;②经核实,页码中“368”应为“370”

2[]Tu Y.,Ni M.,Zhong Y.and Li L.(1981).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Artemisia annua L.and derivatives of artemisinin[J].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6,31-32.(Chinese)[]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李兰娜.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J].中药通报,1981,6(2):31.[]①杂志名称英文翻译有误注1;②页码标注有误,经核实,第32页另有他文[58]续 表

序号[]拉奖官网所列内容[57][]准确内容[]错漏辨析

3[]Tu Y.,Ni M.,Zhong Y.,Li L.,et al.(1982).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Artemisia annua L.[J].J.Medicinal Plant Res.,44,143-145.[]Tu You-you,Ni Mu-yun,Zhong Yu-Rong,Li Lan-Na,Cui Shu-Lian,Zhang Mu-Qun,Wang Xiu-Zhen,Ji Zheng,Liang Xiao-Tian.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artemisia annua Part II[J].Planta Medica,1982.03,44(3):143-145.[]①英文标题最后遗漏“Part II”;②杂志英文名称标注不当注2

4[]Tu Y.,Yin J.,Ji L.,Huang M.and Liang X.(1985).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Artemisia annua L.[J].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16,200-201.(Chinese)[]屠呦呦,尹建平,吉力,黄珉珉,梁晓天.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J].中草药,1985,16(5):8(200)-9(201).[]英文标题最后遗漏“Part Ⅲ”

5[]Tu Y.(1987).Study on authentic species of Chinese herbal drug qinghao[J].Bulleti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12,2-5.(Chinese)[]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J].中药通报,1987,12(4):2-5.[]无错漏

6[]Tu Y.(2004).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s with new type of chemical structure—qinghaosu and dihydroqinghaosu[J].Southeast Asian J.Trop.Med.Public Health,35,250-251.[]Tu Youyou.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s with new type of chemical structure—qinghaosu and dihydroqinghaosu[J].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2004.06,35(2):250-251.[]无错漏,见注3[BG)F][HT6”SS]

注1:《中国中药杂志》(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创刊于1955年7月,原名《中药通报》(Bulleti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1989年更为现名,我国现存创刊最早的综合性中药学术核心期刊,原为月刊,2005年起改为半月刊,现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药学会。

注2:德国《药用植物》(Planta Medica)创刊于1953年,现每年出版18期,1982年时的出版商是Hippokrates Verlag GmbH,现出版商是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1886年成立于莱比锡,总部现设在斯图加特),出版地现设在斯图加特和纽约,有英德法3种语言出版物,被SCI收录。该杂志英文名称亦可标注为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s Research:Planta Medica。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存取式(OA)英文月刊《药用植物研究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s Research)创刊于2007年,出版地设在肯尼亚内罗毕、尼日利亚拉各斯和毛里求斯埃本数码城(Ebene Cybercity),曾被SCI收录,后被剔除,在该杂志发表论文容易但需缴费,它与前一种杂志的学术水平不在一个档次。

注3:屠呦呦的《新型化学结构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展》一文发表于泰国《东南亚热带医学和公共卫生杂志》(1970年创刊,出版地在曼谷,季刊)。

3.5 拉奖公共服务奖中的国际知名人士

公共服务奖得主除公共服务人员以外,还有政治家、公务员、社会活动家以及对公众有影响力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现挑选出LPS得主中的7位国际知名人士(均美国籍)简介如表8所示。

表8 拉奖公共服务奖中的国际知名人士

序号[]姓名和荣衔[]生卒日期[]主要职业身份[]获奖理由[]所获奖项

1[]林登·约翰逊

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08.27—

1973.01.22[]政治家(1963—1969年任美国第36任总统)[]对美国人民健康的突出贡献(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1965LPS

2[]肯尼迪·施莱佛(女)注1

Eunice Mary Kennedy Shriver,DSG[]1921.07.10—

2009.08.11[]社会活动家[]鼓励国家立法以改善对弱智者的关怀以及她有效而执着于自己的事业(for her encouragement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to improve the care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and for her effective dedication to their cause)[]1966LPS

3[]贝蒂·福特(女)注2

Elizabeth Ann ″Betty″ Ford,née Bloomer[]1918.04.08—

2011.07.08[]社会活动家[]利用其领导力和威望带来科研和医疗卫生的持续进展,旨在戒除酒瘾和毒瘾(for using her leadership and prestige to bring about lasting progress in research,medicine and health aimed at alcohol and drug addiction)[]2000LPS51

4[]里夫注3

Christopher DOlier Reeve[]1952.09.25—

2004.10.10[]著名演员、导演、制片人、编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医学研究,尤其是残障医学研究坚定、持久和无畏的支持(for perceptive,sustained,and heroic advocacy for medical research in general,and victims of disability in particular)[]2003LPS

5[]布隆伯格(又译为彭博)注4

Michael Rubens Bloomberg,KBE []1942.02.14—[]商业巨头、政治家和慈善家[]在政治决策中合理利用科学;为公共卫生设立世界标准,并作为政府行为的推动力;示范减少烟草的使用以及通过慈善事业推进公共卫生(for employing sound science in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setting a world standard for the publics health as an impetus for government action;leading the way to reduce the scourge of tobacco use;and advancing public health through enlightened philanthropy)[]2009LPS续 表

序号[]姓名和荣衔[]生卒日期[]主要职业身份[]获奖理由[]所获奖项

6[]比尔·盖茨注5

William Henry ″Bill″ Gates III[]1955.10.28—[]商业巨头、发明家、投资家和慈善家

[BH]梅琳达·盖茨(女)

Melinda French Gates[]1964.08.15—[]商人和慈善家[]历史性地改变了我们看待全球健康问题的方式,并改善了世界上数百万贫苦民众的生活(for leading a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way we view the globes most pressing health concerns and improving the lives of millions of the worlds most vulnerable)[]2013LPS21[BH]2013LPS22[BG)F][HT6”SS]

注1:肯尼迪·施莱佛女士是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Jack″ Kennedy,1917—1963)的胞妹,1953年5月23日与美国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罗伯特·施莱佛(Robert Sargent ″Sarge″ Shriver,Jr.,1915—2011)结婚,1962年施莱佛夫妇共同创办施莱佛营(Camp Shriver),1968年演变为国际特奥会(Special Olympics)。

注2:贝蒂·福特是美国第37任总统(任期:1974—1977)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Rudolph ″Jerry″ Ford,Jr.,1913—2006)的夫人,1948年10月15日结婚(杰拉尔德系初婚,贝蒂系二婚)。

注3:1978-1987年里夫因主演《超人》(Superman)系列电影而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1995年5月27日在弗吉尼亚州库尔佩珀镇(Culpeper town)的一场马术比赛中发生意外而导致肩膀以下深度瘫痪,此后他一直顽强地与病魔进行斗争,他与疾病不懈抗争的故事鼓舞着无数残障人士继续为康复而奋斗。

注4:布隆伯格于1981年10月1日创办全球商业、金融信息和财经资讯服务机构彭博社(Bloomberg L.P.)并自任总裁到2001年,2002.01.01—2013.12.31以共和党人身份(原是民主党人,2007年起改为独立人士)出任纽约市第108任市长,个人资产丰厚,曾是全球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注5:比尔·盖茨是跨国高科技公司微软(Microsoft)创始人,1994年1月1日与梅琳达小姐结婚。夫妇俩作为全球知名慈善家,他们凭借着自身出色的领导力和在慈善领域的传奇般贡献,为解决全球最为棘手的健康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4 结束语

拉斯克奖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相对稳定,国力日盛,国际交流渐多。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华裔人士在荣获重要国际大奖方面连连奏捷,屡获突破,喜报频传,除已斩获6枚众所周知的诺奖奖牌(2000LI=高行健,2008CH33=钱永健,2009PH31=高锟,2010PE=刘晓波,2012LI=莫言,2015PM31=屠呦呦)以外,还陆续赢得以下重量级国际大奖(据不完全统计):①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1998MNAS)获2000年度图灵奖。②冯元桢(Yuan-Cheng Bert Fung,1992MNAS)获2000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奖。③刘东生获2002年度泰勒环境成就奖。④钱永健(1998MNAS)获2004年度沃尔夫医学奖。⑤袁隆平(2006FNAS)获2004年度沃尔夫农业奖。[59]⑥毛河光(Ho-kwang Mao,国民党陆军中将毛森之三子,1993MNAS)获2005年度爱明诺夫奖。⑦陶哲轩(Terence ″Terry″ Chi-Shen Tao,FAA,FRS,2008FNAS)获2006年度菲尔兹奖和2012年度克拉福德奖。⑧丘成桐(Shing-Tung Yau,1993MNAS)获2010年度沃尔夫数学奖。[60]⑨邓青云获2011年度沃尔夫化学奖。⑩屠呦呦获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B11钱煦(Shu Chien,2005MNAS)获2011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奖。B12王澍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B13张首晟(2015MNAS)获2013年度物理学前沿奖(Physics Frontiers Prize,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中的1种)和2015年度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61]B14翁启惠(Chi-Huey Wong,2002MNAS)获2014年度沃尔夫化学奖。B15施一公获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B162015年5月15日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谢晓亮(Xiaoliang Sunney Xie,2011MNAS)获当年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奥尔巴尼医学中心奖(Albany Medical Center Prize in Medicine and Biomedical Research)。[62]B172015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男)研究员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B)美籍华裔粒子物理学家陆锦标(Kam-Biu Luk,1953年3月出生于香港)教授及其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荣获2016年度基础物理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始颁于2012年,该奖项还设有特别突破奖、物理学前沿奖和新视野奖)。突破奖主奖单项奖金额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科学界的“第一巨奖”,被称为“21世纪的诺贝尔奖”。[63]B18傅亮和祁晓亮双获2016年度新视野奖。

参考文献:

[1]韩运哲.“孤独”的广告人:阿尔伯特·拉斯克尔[J].广告人,2002(2):86-87.

[2]张方方.拉斯克奖:一对夫妻的佳话(上)[J].中国科技奖励,2004(9):77-78.

[3]朱安远.美国荣誉公民简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6):82-87,90.

[4]朱安远.美国概况及美国首都变迁史(上)[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10):117-125,127.

[5]杨微.美国三大国家公共卫生机构的创建与发展[D].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李昱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初探——历史演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雷钧(编译),顾鸣敏(校).2005年度拉斯克医学奖揭晓[J].世界科学,2005(11):29.

[8]朱安远,朱婧姝.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6):122-129.

[9]张方方.拉斯克奖:向医学致敬(下)[J].中国科技奖励,2004(10):76-77.

[10]周彪.屠呦呦获“美国诺贝尔奖”[J].决策与信息,2012(3):25-27.

[11]郭晓强.拉斯克基础医学奖简介(1)[J].生物学通报,2003,38(9):60-62.

[12]郭晓强.拉斯克基础医学奖简介(2)[J].生物学通报,2003,38(10):59-60.

[13]Former Winners:Lasker Awards given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Disabled[EB/OL].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awards/archive_rehab.htm,2015-12-10.

[14]Oswald T.Avery,Colin M.MacLeod,Maclyn McCarty.Studies o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substance inducing transformation of pneumococcal types:Induction of transformation by a desoxyribonucleicacid fraction isolated from pneumococcus type III[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1944.02.01(Submitted 1943.11.01),79(2):137-158.

[15]高翼之.奥斯瓦德·西奥多·艾弗里[J].遗传,2006,28(2):127-128.

[16]卢义钦.Avery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失之交臂?[J].生命的化学,2005,25(1):67.

[17]寰宇.全球十大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J].今日科苑,2012(2):58-60.

[18]李建斌.哈佛大学走开放型继续教育与培训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6(5):10-12.

[19]卓大宏,王茂斌,戴红.腊斯克(Howard A.Rusk)——现代康复之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3):192.

[20]1955 Winners:Albert Lasker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Award Description[EB/OL].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awards/1955_c_description.htm#selikoff,2015-12-10.

[21]李清晨.心内直视手术之父Clarence Walton Lillehei[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1,16(5):384-385.

[22]朱安远.美国概况及美国首都变迁史(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13):122-126.

[23]杨微.霍乱疫苗鼠疫疫苗研制的先驱哈夫金[J].中华医史杂志,2010,40(4):243-246.

[24]郭存三,苏万年,魏文杰.当前传染病及其免疫预防面临的新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4):198-200.

[25]方正.疫苗的历史[J].生命科学,2006(9):22-27.

[26]寇毅.略述疫苗三次革命[J].中华医史杂志,2006,36(2):104-108.

[27]刘端俊(综述),孟胜利,黄仕和(审校).疫苗研发的历史、挑战和新技术[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27(8):1108-1112.

[28]方宇宁.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2015年度拉斯克奖揭晓[J].世界科学,2015(10):4-5.

[29]杭海英.诺贝尔化学奖和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共同奖励DNA修复机制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5,12(10):970-972.

[30]奇云,方坤.艾滋病毒的发现者究竟是谁——震惊世界科坛的“盖洛事件”[J].医学与哲学,1992(6):5-7.

[31]彭程.从专利权争到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盖洛案件的历史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2]王阳,彭程.从艾滋病毒发现权之争调查到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盖洛案例的调查历史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1):62-67,126-127.

[33]马清温.天然降压药——萝芙木属植物[J].生命世界,2015(3):74-81.

[34]朱安远.美国概况及美国首都变迁史(中)[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14):127-135,144.

[35]朱安远.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概览(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3,20(25):142-150,152.

[36]朱安远.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概览(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30):172-179.

[37]傅杰青.消灭天花——全人类联合行动的创举[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3(4):56-62.

[38]李禅(译),章箕(校).评说本届拉斯克奖[J].国外科技动态,1997(5):20.

[39]郭晓强,郭振清.细胞囊泡运输功能的分子机理——评2002年美国拉斯克基础医学奖[J].生物学教学,2003,28(9):4-5.

[40]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研究(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6):167-172,176.

[41]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研究(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5,22(7):140-151.

[42]赵承渊.现代疫苗之父[J].科普童话,2014(23):10-11.

[43]朱安远.凝聚态物理学大师海因里希·罗雷尔博士[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18):150-157.

[44]任衍钢,宋玉奇,白冠军,卫红萍.电子显微镜在生命科学重要发现中的作用[J].生物学通报,2013,48(5):60-62.

[45]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各种年龄(年限)的分布研究(上)[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5,22(2):130-138.

[46]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各种年龄(年限)的分布研究(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1):145-152,156.

[47]朱安远.诺贝尔奖得主最为悲伤的一年——2013年[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26):153-158.

[48]牛芳,芦苇,杨小明.张民觉:三次问鼎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94-98.

[49]牛芳.张民觉:试管婴儿和口服避孕药之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14-19.

[50]牛芳.张民觉生殖生理学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1]朱安远.1901—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探微(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32):215-230,260.

[52]朱安远.1901—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探微(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36):208-223.

[53]Former Winners:Lasker Awards given by Planned Parenthood—World Population[EB/OL].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awards/archive_planned.htm,2015-12-10.

[54]徐治国,陈曼,韩娜.中医科学家屠呦呦:离诺贝尔奖一步之遥[J].爱情·婚姻·家庭(文学),2011(10):61-62.

[55]姜猛.屠呦呦: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科学家[J].名人传记(上半月),2011(12):33-37.

[56]叶干运.马海德博士——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99,15(3):127.

[57]Key Publications of Tu Youyou[EB/OL].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awards/2011_c_keypub_youyou.htm,2015-12-10.

[58]时继慧,李成章.莪术油升高白细胞作用的研究[J].中药通报,1981,6(2):32-34.

[59]朱安远.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中的“另类”——陆家羲[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38):144-152,154.

[60]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数学的魅力——纪念组合数学家陆家羲老师逝世30周年[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3,20(21):113-118.

猜你喜欢

奖得主拉斯
诺奖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做自己喜欢的事
诺奖得主霍夫曼团队落户深职院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场地——拉斯阿布阿邦体育馆
The Lonely Ward
TIPS: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保罗·狄拉克激起我对更深层物质探研的兴趣”——诺奖得主希格斯接受《新科学家》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