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教育”

2016-03-07王星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物流业教案

2015年,互联网大鳄纷纷布局教育,在国内搅风搅雨的培训巨头们也火急火燎布局在线教育。显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正成为互联网的另一片新战场。反观我们的学校,大学先且不说。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别说互联网,电脑有没有全面普及还是个问题;先进地区IPAD等先进工具已成为新常态,“未来教室”概念已经悄然成型。巨大的反差,让我们不得不忧虑另一个问题:新的教育不公平是否正在形成?

很多人都批评我杞人忧天。我也明白,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共享”。都已经“共享”了,你还说不公平,不是胡扯淡吗?但是,对于一线的基础教育者来说,是否真的明白“互联网+”的概念呢?当下,国内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热潮,让许多原本很平常的企业做了一件共同的事情,即创办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销售平台,再找一个物流公司送货。除此之外,真的找不到啥了。中国式的“互联网+”,对当前的网络运营商和交通物流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卖流量的(移动、电信)、卖平台服务的(淘宝、微信)、卖网络技术(云服务、杀毒)的是网络运营的受益者。修路的、开运输公司的、经营物流园区的则是交通物流业的受益者。谁最倒霉?显然是商铺的拥有者、百货公司、超市、小卖部。

再回到教育领域来。当教育遇到“互联网+”,发生了什么?首先是各类资源的电子化供应,教案、试题、课件等,说白了就是将线下的资源转换成网络资源。于是,在一个阶段内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的试题库、教案库、课题库,其实这只是完成了载体转移。然后是“翻转课堂”和“微课”,将体系化的知识点切小,利用直播、录播等影音视频技术,让老师现身说法,放到互联网上共享。在我看来,最好的做法就是某些网站的公开课,这是完成了教学过程的记录和共享。最高等级的则是在线互动和及时评价,也就是通过IPAD、手机等工具,结合互联网手段,实现师生的面对面教学,并可以当场进行评价及反馈,利用计算机提高评价、分析的效率,把课堂直接搬到网络上。这实现了空间转移,让虚拟教室打破时空限制,超脱于现实教室的集中要求,更便利一点。

简单说,“互联网+教育”无非就是实现教学资源载体转移、方便教学过程记录和共享、突破时空限制便利教学。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这些,那么,“互联网+”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只不过是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化而已。更让人忧虑的是,当下不少学校充分利用即时评价技术,采用“大数据”分析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尤其是提高了出卷、阅卷的速度以及分析错题的效率。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教育”,关键取决于我们要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果背离了这一点,再发达的“互联网+教育”都未必能让教育加分。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作者王星,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首次入选“锐评”栏目)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物流业教案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探讨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