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考验远见
2016-03-07万喆
万喆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克强总理分赴重庆与山西进行实地调研。作为领导人2016年的首次出京考察,其重要性与导向性不言而喻。
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会议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首要位置,而总书记和总理新年第一站的选择,预示着2016年的工作重点,要从经济动力着手,解决发展的真正症结。
作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重庆与山西可谓典型。两地均位处中西部,但经济情势却“冰火两重”。2015年,重庆的经济增速在全国名列前茅,而山西则基本“垫底”。
此次调研体现的是领导人对整体形势的宏观思考。对此,外界不宜只局限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现状的褒贬,更应以相关教训和经验为起点,理解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与新方案。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几年前,山西GDP增速还是两位数,但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山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观念滞后、尾大难掉,迅速累积了极大数量的过剩产能,导致短短数年间,经济增速持续下降。
只有谋划在前,才能在现实中赢得主动。重庆在房地产及其带动的高耗能产业方兴未艾之时,没有加入“大干快上”的行列,其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钢铁、煤炭等产业也始终不温不火。凭借积极支持电子信息及汽车等行业,积数年之功,终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重庆对新产业和新业态并没有一味追捧,对火爆红极的互联网金融,一直比较冷静克制。
筑城立制需因地制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直戳许多省市的经济发展痛点。总体战略、方针是导向,具体战术和政策实施则应实事求是。各省市区都宜明确思路,在各项任务中找到自身优劣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善谋善战需因势利导。未来,对于倚重资源和传统产业的地方而言,需将“创新”放在首位,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焕发新的生机。产业结构调整除了大刀阔斧地“消化”和优化老产业、老产能,更要周全稳妥地发展和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既要为传统产业减少富余人员,拓展新的就业条件,又要实现协调平衡发展,避免出现新的过剩产能。
市场中,只有变化是永存的。经济工作和改革,只有适应动态才能实现稳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意,本就如此。
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改革之路怎么走,需要在紧跟大方针、紧靠大环境的指导下,针对自身历史和现状,本地及周遭的特色,拿出能够与地区发展同全局对接最适应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