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绍兴
2016-03-07冯建荣
冯建荣
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在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有一座独具魅力的城市。她的名字,叫绍兴。
绍兴是充满韵味的山水城
绍兴山明水秀。山的代表,有在先秦典籍上排位中华九大名山与四大镇山之首的会稽山,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由梦游而四游的天姥山,还有峰峦叠嶂、层林尽染的四明山与龙门山。
水的代表,有以东汉时孝女曹娥命名的曹娥江与千百年来多颂歌的浦阳江,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组成部分的绍兴运河,有筑于东汉时期、堪称当时中国最大人工湖泊的鉴湖。
绍兴真不愧为典型的江南水乡。8279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密布了总长10887公里的6759条河流。其中的绍虞平原,有水面107平方公里,占了平原总面积的13%。
绍兴也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与中国桥乡。中心城区的水面,竟占了14.64%。清朝光绪年间,8.32平方公里的府城内,有37.07公里长的河道与229座石桥。而今,全绍兴尚存古桥703座。
这真是一方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乐的风水宝地。难怪一千六百多年前,书圣王羲之发出了“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赞叹;也难怪18世纪法国传教士格罗塞发出了“使人感到宛如在威尼斯一样”的赞美;更难怪当代桥梁大家茅以升先生发出了中国古桥“几尽见于此乡”的赞誉。
绍兴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早在一万年前,这里便已经栽培水稻,是中华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四千年前,立国始祖大禹在这里治水成功,会稽诸侯,安葬长眠。大禹陵由此而成了历代中华儿女的祭祖朝圣之地。
两千五百多年前,越王勾践在这里卧薪尝胆,筑城强国,终于成为春秋霸主。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越地设立了会稽郡,还不远千里,巡越祭禹,留下了不朽的《会稽刻石》。
汉晋南朝时期,这里因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而成为书法圣地,因诞生了越窑青瓷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还是江南的佛教传播中心与全国的铜镜铸造中心。
隋唐五代时期,这里是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好地方。《全唐诗》的2200多位作者中,有400多位慕名而来,流连忘返。
南宋时,宋高宗赵构曾将这里作为临时首都,1131年又将自己的年号赐给这里,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之名由此而始。
元明清时期的绍兴,一直是江南的人文荟萃之地,还诞生了闻名全国的两大剧种——婉转缠绵圆润的越剧与高亢苍劲激昂的绍剧。
如今,绍兴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数量之多,殊为全国罕见。
绍兴是群星璀璨的名士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誉这里“士比鲫鱼多”,毛泽东主席称绍兴为“名士乡”。
从中华商圣范蠡,到东方哲圣王充;从书圣王羲之,到诗圣陆放翁;从三不朽王阳明,到民族魂鲁迅;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可谓才俊辈出,数不胜数,绍兴俨然成了圣人、伟人、名人的摇篮。
整个科举时代,绍兴走出了2238位进士,其中文武状元27位。有清一代,以绍兴命名的特殊人才群体“绍兴师爷”,遍涉中央朝廷到地方衙门,以至于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美谈。时至今日,绍兴籍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有69位之多,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
这些名人,是时代天空的彩虹,历史长河的砥柱,社会公众的偶像。他们属于绍兴,属于中国,甚而属于世界。
绍兴是物阜民安的伊甸园
越地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与纺织之乡。而今,绍兴化纤面料的年产量与纺织品的出口额,均占了全国的近十分之一;印染布的年产量占了全国的近三分之一,领带的年产量更是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九。
这里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便已酝出了堪称国酿、天下独绝的黄酒,是中国黄酒的故乡。而今,每年的立冬,还会举行隆重的“黄酒节”。
这里在东汉时便开始产茶。而今,绍兴茶叶远销海内外,年出口量占了全国的近三分之一。
这里生长的数万棵千百年树龄的香榧,既是绍兴的市树,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绍兴还是中国春兰的故乡。养兰品兰,弘扬兰文化,已经成为绍兴人的日常生活。兰花因此而成了绍兴的市花。
绍兴还有新昌“小京生”花生、嵊州小笼包、诸暨西施豆腐、上虞松厦霉千张与章镇小酱瓜等。
这些既充满独特地方风味、又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产品,是绍兴人奉献的物华天宝,正在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尤物。
山水信是会稽美,无穷胜景君难绘。晋唐心印遗风在,逍遥越中不须回。
绍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