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的机会来了?
2016-03-07黄天玉
黄天玉
2月下旬,以纽约时装周为起点,四大国际时装周陆续登场。从最近高频率的媒体报道和设计师动向来看,本季纽约时装周无疑成为中国设计师的必争之地。
王陶(TAORAY WANG)、李坤(ALICIA LEE)、潘怡良(GIOIA PAN)、张弛(CHIZHANG)、郭瑞平(度兮)、徐一卫(ALL COMES FROM NOTING)等设计师携个人品牌,以及三位中国香港设计师联袂带来的FASHION HONG KONG系列一一在纽约时装周上崭露头角。
从秀场设置和设计系列来看,中国设计师并没有采用浓郁的中国符号元素——即便这样的符号具备极其强烈的辨识度,但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玩法了。相反地,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与理念,以及顺畅的商业合作模式,中国设计师更好地适应了纽约时装周的气场,这也使得他们获得了更多海外买手和时尚媒体的好感。
从Vera Wang、3.1 Phillip Lim、Anna Sui,到Derek Lam、Alexander Wang,有人说纽约时装周是中国设计师的福地,在这个崇尚创新与多元、商业氛围高度成熟的地方,中国设计师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然而,这样的机会早已不只着眼于对服装本身和设计师才华的展示,更受外界关注的是一种完善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比如,纽约时间2月17日,潘怡良、李坤等五位设计师与京东的合作,在秀场进行的同时,京东线上同步推出了“纽约秀——京东买”活动,出自五位设计师的走秀作品在京东开启同步预售。
实际上,在智能风潮与设计力量结合的背景下,“边看边买”在国内服装品牌和设计师的秀场中已经有所尝试。而据外媒报道,纽约时装周的举办方——美国时装设计协会(CFDA)在今年1月宣布,将打破时尚界长达一个世纪以来办时装秀的老规矩,对纽约时装周的举办日程做出重大调整,不再严格按照“先秀后买”的节奏让消费者在时装秀后苦等4~6个月,而是让时装秀与新款时装上架销售同步。
这一变化无疑为时装周的步调提速,也对设计师及时变换思维、加快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的游戏规则也将为那些正在奔跑中的人们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
毋庸置疑的是,四大时装周等海外时装周在商业化方面具备更高的程度,登上这样的T台,有才华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幕后推手,设计师需要活跃于设计语言之外的商业语言。可喜的是,从几位中国设计师在纽约时装周的表现来看,可以说,中国设计师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