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雨燕与北京古建筑

2016-03-07高武

森林与人类 2016年2期
关键词:雨燕古建筑北京

高武

北京雨燕,古都北京的符号

北京这座古老皇城,从太庙到雍和宫,从天安门到内外城的城门楼、箭楼,从天坛到十三陵,从通州的燃灯塔到海淀的慈寿寺塔及景山、颐和园等处的楼台亭阁,这些古建筑都是北京雨燕除岩穴之外的最佳住所。北京雨燕的脚趾结构是四趾向前,因此它无法在平坦的地面直立走动,也无法握住电线或树枝,一旦意外跌落,必须用全力扇动双翅飞起。这种生理结构特性是它们适应野外悬崖裸岩的自然环境进化而来的,也决定了其迁徙到京城之后,高耸的城楼、高大的皇城建筑、寺庙和古塔成为北京雨燕最理想的落脚处。

夏日晨昏,雨燕常常结群在城楼、古塔、寺庙附近长时间持续飞翔。

从沙燕风筝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福娃“妮妮”,雨燕的形象早已融入了北京文化。北京雨燕是这座古老城市的人文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人们提起古都风貌的时候,总会联想起红墙碧瓦上那一片片上下翻飞的矫捷身影。它甚至早已融入北京人的日常起居之中,春燕衔泥的愉悦或者老燕哺雏的操劳,总在不经意间撩拨着人们的心弦。

北京雨燕拉丁学名为Apus apus pekinensis,其中pekinensis就是“北京”的意思,表明北京是普通雨燕北京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北京雨燕,是极少数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动物之一。北京雨燕是属于北京的一个符号。

北京古建筑的减少,也伴随着北京雨燕的锐减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3000多年建城史、近1000多年建都史,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坛和山川先农坛。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

上世纪前期,北京雨燕种群数量曾达到鼎盛,约为5万只。但随着城市的发展,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西直门也被拆掉了。与此同时,有的庙宇、古塔也因各种原因被拆除。北京雨燕栖息地迅速减少,成为其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这是北京雨燕群体数量发生的最大一次削减。从此,雨燕在北京的黄昏中漫天飞舞的景象成为许多人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古建筑迎来了保护的春天,许多高大的古建筑得到了细心的维修。为了保护古建筑,文物单位采纳专家意见,在古建筑的屋檐下拦起了防雀网。理由是,防止麻雀等鸟类的粪便污染古建筑——这成为对北京雨燕的又一次重大打击。

北京城里城外连片建起了林立的高楼大厦,那些用玻璃和钢筋水泥搭起的现代建筑,没有给北京雨燕留下任何居住空间。这些可怜的小鸟,搜索着残留的居所,只能在鼓楼、前门这些残留的城门楼,在没有被防雀网封闭的寺庙、古塔和楼宇,继续繁衍生息。

近30多年北京经济建设飞速发展,这个大城市的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湿地迅速减少,原来京城及郊区河湖成网的景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淀多处稻田、池塘基本消失,东郊三里屯附近的大面积湿地被工人体育场馆及更多的高楼大厦代替,南郊的三海子湿地等大大缩小甚至消失,使雨燕的食物来源受到较大影响,北京雨燕的数量锐减到现在的水平。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雨燕在北京仅存约3000只。而由北京观鸟会志愿者朱雷提供的北京城区雨燕数量调查数据是:2007年为2275只、2008年为2660只、2009年为2331只。2014年7月,中国观鸟会统计雨燕也就2700只。这么大个北京城只有3000来只北京雨燕,太少了!

现代建筑要考虑为雨燕和其他鸟类提供巢址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继续发展,人们惊喜地发现北京雨燕也在逐渐适应变化,开始进驻城市的高大建筑中。

几年前,有人曾在天宁寺桥、建国门桥、北运河大桥等地区,见到北京雨燕出入立交桥洞缝隙。而在30年前,在北京大学生物楼、北京师范大学主楼、首都师范大学9号楼等上世纪50年代前后所建的楼房中,也曾有雨燕繁殖的记录,尤其是北京大学的仿古屋顶为雨燕所偏爱。2010年,刚启用两年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大厅外,曾有6只北京雨燕在航站楼柱顶四周来回飞翔,寻找巢址。还有媒体报道称,永安西里小区院里一栋栋4层高的坡顶矮楼,是在1958年前后盖起来的,雨燕们从楼顶屋檐下飞进飞出已有半个世纪。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建的高大建筑中,北京雨燕只要能找到筑巢的洞隙,就有可能在其间选址筑巢。

北京雨燕是一种夏候鸟,它把北京作为其最重要的繁殖地,每年有4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养育后代。北京市民也希望能年年看到它们。保护北京雨燕种群,我们这一代人要做两件事:

一是确保它们有一定量的筑巢场所。在保护文物古建的前提下,像颐和园的廓如亭那样,给北京雨燕留下一部分巢址。在建造高楼大厦时,在顶层处留一些孔洞,为雨燕和其他鸟类提供巢址,这样不仅建筑设计美观,还能成为建筑物的装饰。

二是为鸟儿觅食提供条件,让北京雨燕有吃的。如在城市绿化、湿地保护恢复工作中,要考虑乔灌草搭配,多用些本地乡土种类,适当配备结果实、种子的种类等。

猜你喜欢

雨燕古建筑北京
一边飞翔一边睡觉的雨燕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一带一路”上的雨燕精灵
北京,北京
中国古建筑
小雨燕减肥记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