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下,无限辽阔的景观
2016-03-07
江金波摄影作品《朦》。
雾霾来了,在大壶艺术空间却是异常的清新,《城下·海上八位艺术家的新影像》日前在此开幕。蔡广斌、何兮金、江波、梁卫洲、倪志琪、吴林田、徐明松、杨冬白八位艺术家亮出自己的作品和观点。
摄影自它诞生之日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与此同时,视觉艺术家在当下与影像媒介之间的深刻联系毫无疑问超越了以往150年里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尽管整个现当代艺术史是如此执拗地与摄影艺术(包括技术)的演进和发展犬牙交错、此起彼伏。上世纪20年代,那个擅长摄影术的包豪斯前卫艺术家莫霍利·纳吉诚然发现了这种被称为以“新视觉”观察和表现事物的幻术。于是就有了美国前卫之父阿尔弗雷德·斯德格里兹拍摄他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端,从纽约繁忙街道到北部壮阔风景的“直率和笨拙”的作品。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杰夫·沃的整合影像素材方式完成的作品在在说明了这种以影像为基础的图像艺术,不管是否已绘画或摄影的形式出现,都让艺术家获得了一种新的把握当代生活的机会。
与整个现代艺术史乃至当代艺术的嬗变相对位,城市化社会的现代转型和裂变一直是艺术家们观察与表现的对象,无论从摄影诞生伊始所处于的被波德莱尔斥之为“恶之花”的工业化社会,还是后工业化时代以及迄今的互联网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境遇仍然是贯穿一百多年来的消费主义和现代城市病的困扰。由此,值得反省的是,经济全球化以及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和文化多元化所伴随的身份意识成为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背景。因而,城下,就成了一种在传统与当下之间寻找突围路径的情境。在传统与当下、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恍惚、纠结、执拗、坚持。在宽容中择取,在重围中前进。今天,参与展览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创作面向:他们有的是新水墨的海上翘楚,有的是架上绘画的悍将,也有执着于影像探索的先锋艺术家,还有艺术评论人,等等。他们聚合在一起,以他们的只眼“看见”周遭不同的真实世界。金江波,这个曾经被媒体称之为最早以影像“预测”国际金融危机的艺术家,在他多年前以新锐的姿态和敏感的视角多次亮相诸如威尼斯双年展等一流国际艺术展会之后,近年来的影像创作主题似乎渐渐淡出当代艺术家热衷的社会题材。他的作品返璞归真,追溯生命肇始的原乡。其画面展现的森林与土地仿佛鸿蒙初开、混沌氤氲,在当下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暖化背景映衬里凸显出一种有意味的隐喻。国画家何曦也是有着他摄影表达中特别的“心眼”,此次的荷花作品则是他另眼的看见,你会在观赏的过程里谛听关于荷花与心灵对位的一次细腻而微妙的喃喃私语,或然有通感之娱。油画家梁卫州的摄影作品恰是从日常的平庸与琐碎里萃取和焕发出盎然的诗意,并且让画面产生一种间离的效果,他的某些作品也让人想及莫兰迪作品的意趣。与此同时,这种间离效果在雕塑家杨冬白的画面里则呈现了“散文化”的日常场景,以纪实的表象折射出极具戏剧性的张力。如果说,沉湎于文人画笔情墨趣的吴林田关于欧洲城市街景的掠影让观者或有一种冷厉而陌生化的情境体验;那么,倪志琪援用手机随手拍抓取的旅行瞬间则反映了这个曾经留学游历欧洲的艺术家熟稔而准确的“速写”能力和独具的慧眼;同样,徐明松一以贯之地以手机微摄影洞察他心目中城市细节。
诚然,他们以艺术家个体的意识将周遭的事物解构成影像的碎片,当这些作品聚合起来呈现之际,乃是挑动我们敏感的视觉神经的这一刻。我们会在其中获得“看见”的愉悦。
记得格林伯格说过,我们看见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看见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尤其在当下。
信息
“通往未来的回路”
新一代日本艺术家作品展
1月8至1月24日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举办的本次展览,共展出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备受瞩目的11位艺术家的42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刻、摄影、影像、装置艺术等。展览聚焦于日常性与“私”世界的当下视角,通过这些充满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观众可以了解日本当代艺术的一个阶段。参展艺术家在表现各自固有主题的创造过程中,都展现出对于创作细节的执着追求。并不是说他们的艺术创作都围绕工艺精良的物品制作,而是在艺术表现的行为或者手段上进行的造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