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医传播对中医医疗技术的影响及启示

2016-03-07李妍辰

关键词:心理契约

李妍辰, 王 磊, 吕 航△

南京中医药大学1心理学院 2经贸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



西医传播对中医医疗技术的影响及启示

李妍辰1,王磊2,吕航1△

南京中医药大学1心理学院2经贸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关键词:西医传播;心理契约;中医医疗技术

西医因其先进的医疗设备、独特的临床治疗手段而成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但是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所接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西医的传播对于传统的中医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随着西医文化与技术的渗透,中医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本研究在探讨西医传播的基础上,研究西医传播对中医医疗技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中医医疗技术存在问题的建议。

1西医入华经过及西医传播现状

1.1西医入华经过

西方医学以古希腊、古罗马医学为基础,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16世纪以后,西医进入中国。最初以介绍西医的基础生理学知识为主,因中医在临床治疗技术上优于西医,直到19世纪初,西医才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西医被引进中国之后,多局限于生物学等“功用”层面知识,而其所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如理性、实证精神并未能有效传播[1]。西医传播作为一项非常复杂且动态多变的活动,不仅仅对我国的社会文化、经济政策产生较大影响,我国诊疗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2]。虽然中医在过去的中国是主流医疗技术,但仍需借鉴和学习西医理论。首先,西医能准确、快速地缓解患者症状。其次,西医治疗通过采用仪器检查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再次,西医可以治疗中医无法发现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心理疾病患者,中医无法确切地发现其病因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但西医心理学则可以很好地对症下药,透过现象观察本质。最后,西医文化的构建能体现一种开放、包容、合作的精神。

1.2西医传播现状

1.2.1西医传入中国产生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西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文化方面,西医的传入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美国还很陌生,鸦片战争后,近代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不断受到先进思想的启蒙;借医传教加快出国留学的步伐,出国留学日益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中国的新闻、出版、医药等文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1886年由美国教会医生倡议,在上海成立了在华教会医学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博医会”[2]。在经济方面,它可以有效加强医药资源的调整,同时西医还对现代医院体制的建立产生积极作用。首先,西医的基础学科模式影响中医基础学科的形成,中医基础学科的分科有利于将中医内容分类整理、学习,民国时期基础学科的分科方式奠定了现代中医各基础学科形成的基础。其次,中西药并用是中西医优势互补较好的体现方式。实践证明中西医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临床上中西医的有机结合是广大患者所迫切需要的[3]。

1.2.2西医心理学的传播人的心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很难对其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根据权威的说法,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的莱比锡大学。冯特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最主要的创始人,他将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带回到心理学中。心理学包含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治疗等等,对传统中医不能解决的精神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措施和保障[4]。当代社会,人类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开始得到重视。在管理心理学领域,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内隐的、无形的心理契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国内以及国外的许多学者都对其开展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对心理契约的概念、类型、维度、内容等等。

2西医文化对中医医疗技术的影响

2.1医疗技术的简介

医疗技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诊断、治疗措施[5-6]。

中医医疗技术是关于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技术,医疗人员通过中医的治疗方式和治疗理论治疗患者,缓解患者伤痛。中医通过整体的理念,对人体进行综合治疗。

2.2西医传播对中医医疗技术的影响

随着西医传播,中医医疗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医医疗技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医学文化、诊断方式、治疗方法、产生作用和诊疗费用等方面。

2.2.1医学文化方面不同的文化形态是由于它们分属不同的哲学体系而导致的。首先,中医的目标是治“病的人”[3]。中医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和生命整体性思维,较为信奉“天人合一”的理论。目前普遍认为许多疾病西医不能真正治愈,且其药物具有一定毒性,而中医注重治本,草本药物毒性可能会较低。但这并不能作为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差别,因为中医药在西医文化传播的影响下,药物也不再是以往未经加工的纯草本药物。

2.2.2诊断方式方面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辨别是阳证还是阴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其次,再按照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如阴不足要滋阴,阳不足要温阳,以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7]。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应用“司外揣内,取象比内”的思维,由表及里对人的疾病作出诊断。这种整体融通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从人体表的变化判断病因、病理从而给出治疗的方剂和配伍等,这体现了整体性理论与意象性思维在医学领域的科学应用[7]。

2.2.3治疗方式方面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医将疾病的起因、环境改变、情绪波动、气候变化、饮食和生活中的不平衡以及性生活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中医依靠望、闻、问和切脉来直观感觉和研究人体的动态变化。中医实践中比较重要的方法是辨证施治,这种方法既可减少医疗费用,又可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8]。

2.2.4治疗作用和诊疗费用方面中医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是深远的,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的进步,仪器也逐步先进,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中医的诊疗费用也逐步增加。很多人认为中医药价廉,原因是中医采用传统中药即草本植物,如板蓝根、紫草等。但随着西医文化的不断传播,中医在药物的使用和加工上有了变化。以前中药是经过简单加工的草本动植物,现在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很多药物进行了剂型改造,如被做成了颗粒剂、片剂和胶囊剂等,这样药物的成本就不断增加。且中药需要加工和炮制等工序,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成本也随之增加。

3西医传播过程中中医医疗技术出现的问题

3.1中医医疗技术占有率较低

相关资料表明,在医疗市场中,中医医疗技术的占有率较低。近年来我国中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3种现象,分别是中医治疗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和危急重症就诊率低。根据全国中医院医疗质量检测中心公布的数据,2004年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患者中,所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用的37.4%,中成药和中草药仅占总费用的8.07%;2003年中医治疗病案仅占全部病案的18%,比2000年下降了10%;2004年中医院的危急重症患者就诊率也比2003年下降超过1%。国家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药品管理法》等不适用于中医药,而通过《中医药条例》并未有效地促进中医药的发展[9]。与西医院相比,我国在中医院的规划和发展中投入较少,这也是阻碍中医医疗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3.2中医医疗市场社会信誉度下降

在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医疗市场社会信誉度不断下滑。因中医药起效比西医药较为缓慢,且广大患者并不能认识到某些西药的副作用,这加深了患者对中医药疗效的质疑。另外,某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动下,以中医的名义蒙骗老弱妇孺,散发虚假广告,引起中医医疗市场混乱,使得中医医疗技术信誉度快速下降。患者主观上表现出一种不情愿和不期望的双重心理[8]。

3.3中医医疗技术应用范围缩小

相关资料表明,由于西医医疗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导致中医医疗技术应用范围正在缩小。中医医院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政策的制约,为了生存和自身职业的安全,廉价的中医药服务特色与优势自然淡出。尤其是年轻中医师诊治患者首选中医药技术的频度减少,中医院的“西化”现象日益严重[9]。而且国家对于中医药工作人员的保障制度不到位,我国中医方面的人才匮乏,呈现出后继无人和断层的现象。

4解决中医医疗技术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4.1提高中医治疗效果

针对中医医疗技术占有率较低的问题,应注重提高中医的治疗效率,有效使用中草药治疗患者。首先,医院可定期安排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不断培训和考核,使得中医师掌握完整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其次,安排定期的临床实践与操作,使医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最后,国家可出台具体的法律规范,通过法律保障,有效促进中医药的合理发展。

4.2政府采取相关措施

为了解决中医医疗市场社会信誉度不高的问题,我国可边立法边执行。信誉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对中医药了解甚少。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定期邀请专家去社区、学校和医院等地进行宣传教育。第二,通过法律规范中医师的相关行为,坚决打击非法乱用中医药等不良现象。

4.3保障中医技术传承

为了解决中医医疗技术的应用范围正逐渐缩小的问题,我国应该重点保障中医药的投资和医院的运营。针对我国中医方面的人才匮乏,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中医药的知识,传承中医技术的同时,也应努力保障中医药工作人员的生活质量。

5结论

从鸦片战争前中国人不了解西医到后来有识之士出国留学渴望学习更多国外先进的医学知识,从临床西医对疾病的迅速起效到大众对待西医的态度,可见西医有诸多优势。在西医传播过程中,中医医疗技术也随之发生改变,并出现了诸如中医医疗技术占有率较低、中医医疗市场社会信誉度下降、中医医疗技术应用范围缩小等问题。本研究在研究西医传播对中医医疗技术影响的基础上,揭示中医医疗技术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为改善目前中医医疗技术的应用状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婷婷.近代社会变迁视野下的西医传播与近代中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70-74.

[2]陈雁.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社会效应[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58-61.

[3]王慧,吴鸿州,叶兴华.略论民国时期西方医学对中医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75-79.

[4]杜文东.心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7.

[5]崔洋海.李小莹.王力红,等.谈医院医疗技术实践管理[J].中国病案,2013,14(11):51-52,42.

[6]孙荣国.我国医疗技术及其伦理管理的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4,28(3):152-154.

[7]余谋昌.西医和中医: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7-12.

[8]卢旺达.中医的优势和劣势[J].天津中医药,2011,28(3):256-257.

[9]唐友明.对中医医疗市场危机现象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38-140.

(2015-11-04收稿)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欢迎订阅投稿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官网:www.cjhc.org.cn)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解剖学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1850,国内标准刊号:CN42-1300/Q。

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

本刊主要刊登内容:应用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酶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细胞化学、放射自显影、原位杂交组织化学、体视学及图像分析等形态学相关技术、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流式细胞术进行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相关论著。刊登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定于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及功能研究;炎症、肿瘤、遗传性疾病的病理改变及相关机制探讨;感染性疾病的医学检验;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生物学治疗的相关研究。本刊辟有"专著"、"综述"、"研究通讯"、"新技术交流"、"教学探讨"等栏目,将会及时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其他生命科学领域应用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末出版,每期定价30元,全年180元。欢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个人订阅。

本刊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航空路13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形态学楼九楼

电话:027-8377799083692949

邮箱:cjhc-editor@cjhc.org.cncgzzhx@mails.tjmu.edu.cn

中图分类号:R2-03

DOI:10.3870/j.issn.1672-0741.2016.01.027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13851714849@163.com

李妍辰,女,1990年生,硕士研究生,E-mail:18351882920@163.com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
基于心理契约的网购平台声誉策略博弈分析
心理契约视角下企业培训风险防范研究
心理契约破裂与酒店员工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西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基于心理契约的创新团队成员激励对策分析
授权型领导、心理契约与员工的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视阈下运用自媒体技术建设高校二级工会“网络教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