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理论分析与体系建构
——也评《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
2016-03-07王成利
王成利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书 评
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理论分析与体系建构
——也评《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
王成利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受区域资源禀赋、投入与产出关系、区域历史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产业政策等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面临三期叠加和“十三五”期间通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决胜全面小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窗口期,研究二者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转方式、调结构和促就业等方面的实现具有现实性、路径依赖性和可操作性,山东省在这方面的经验十分值得总结。《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一书就给出了部分答案。该书以山东省为例对我国转、调、创所面临的经济形式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预测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总结二者互动关系的现实经验,既有对省际影响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要素横向比较,又有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立体化政策体系构建。
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人口就业;“十三五”;资源禀赋;就业结构
当前我国面临三期叠加的新形势,即经济增长处在换挡期、结构调整处在阵痛期和经济刺激政策处在消化期。从全国来看,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大趋势,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是期间产业结构变革的战略选择。“十三五”期间是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键5年,调结构与转方式、决胜全面小康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在2020年,以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窗口期也在2020年。山东省作为一个集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文化大省于一身的典型省份,如何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郑明亮教授编著的《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给出了部分答案,该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读全书,我感觉到它是一部较好得结合山东省的现实问题,科学提出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通力协作的力作,是作者深入教学和实践的智慧结晶。
一、一部基于区域产业资源禀赋,既有比较又有鉴别的现实之作
在《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一书中,尽管作者研究的重点放在山东省产业结构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方面,但作者并没有就山东论山东,而是跳出山东,站在更高的层次鸟瞰山东,将研究的视角拓展到与山东省经济实力相当的江苏省和广东省。古语说的好,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正如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惯用的一大法宝——参照物。作者从三省的产业资源禀赋及资源配置入手,深入细致地进行了三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似度分析、基于要素分类的就业结构分析、不同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较分析,基于私营经济成分的三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人员就业分析等。
作者通过搜集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权威数据,一方面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直观地用数字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三省各自的产业资源禀赋、各自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状况、三省之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似度等问题;另一方面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抛砖引玉地阐述了经济数据背后山东省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问题和不足。这种基于数据进行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规范分析,使分析结果更加有理、有据,也可以让读者根据作者提供的数据,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研究问题的讨论中去,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正如我国的古代先贤孔夫子所说“三人行,则必有吾师”,作者对待研究问题的态度正体现了这一深刻道理。
二、一部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从绩效视角诠释二者关系的科学之作
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一种很好的研究不同行业经济比较效益的分析工具。其中在里昂惕夫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中,表格中的纵向数据反映了各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劳动力数量和产品数量,表格中的横向数据反映了各类产品和劳动力分配使用状况。《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一书的作者,正是借用了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能够较好地利用产业要素的数量关系分析地区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的特点,选取了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产出乘数和成本利税率等典型指标,通过大量细致的统计分析工作,对山东省42个细分行业进行了逐一计算和排序。为进一步从投入产出表中挖掘更多的有价值的绩效信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依据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劳动力投入系数公式和就业总产值弹性公式,对山东省经济有重要影响的18个行业的劳动力就业产值弹性以及42个细分行业的就业效应、劳动力投入系数以及就业总产值弹性进行分析和排序。
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要素的投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产业要素投入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正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所带来的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的困难局面,招工难、用工贵已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国内不少学者所主张的用资本替代劳动,这也符合产业结构升级规律,但中国的现实是农村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劳动者,要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收敛,国家需要为这些隐形失业者创造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同时,我国每年新增超过个别欧洲国家人口的大学生就业人群,他们要成家、要立业、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两股劳动力供给群体蕴含着较大的人力资本差异,如何处理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的关系,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的作者在研究二者之间互动关系时,采用了计算劳动力投入系数、分析就业效应、计算就业总产值弹性这些关键性指标,通过查阅大量官方公布的经济数据对42个细分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客观地让不同层次的读者有一个对不同行业在吸纳就业能力、产业产出乘数和产业波及能力等产业绩效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甄别,并将这一结果和山东省的资源禀赋进行相互印证,从而为未来山东省的转、调、创提供科学的政策信息指导。
三、一部基于区域文化传承,演绎产业发展和择业关系的创新之作
通览《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一书,尽管作者没有拿出专门的章节进行齐鲁文化的阐述,但山东省作为一个集人口、农业和文化大省于一身的典型省份,历史文化无形中对产业结构演进和人们的就业选择产生影响。作为人口大省但又不是人才大省、农业大省又非农业强省、工业大省也非工业强省,这种尴尬局面,从著作的字里行间中都能体察到。正如作者从产业结构演进中分析的人力资本的作用,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度发展的今天,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根本性转变,离不开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高端产业技术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高端管理人才,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需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高度藕合。书中作者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从山东省区域经济成分的多样性看,还是从山东省居民的创新、创业热情看,区域文化对人才供需结构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山东省的传统区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一书主要从三个方面有所暗喻。
恋乡情结厚重,乡土难离。恋乡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具有的乡土情结,因为在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那是他的根,是他的故乡,无论时多长、地多远,都是抹不去的记忆。山东人乡土情结尤为浓重,秉承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凸显着孝道为先的乡土文化,是齐鲁儒家文化世代相传的结果,是山东人的骄傲,因为它根基于小农经济,传承了中国的礼仪忠孝传统美德。但作者用发散式的思维敏锐的发现,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呈现出如今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典型的二元结构鲜明特征,其背后一定存在尚未揭开的神秘面纱,这其中除了跟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关外,其就业选择上的“农本工商末”可以从乡土情结上找到答案。
儒家文化根深蒂固,仕途思想源远流长。山东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等人文思想,其中以“孝、悌、忠、信、礼、义、廉”为核心思想的文化理念如今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可以从全球遍布的孔子学院窥见一斑。《论语·子张篇》里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尽管学者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没有形成共识,但后世“对学而优则仕”的理解,几乎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作官”。为达到现世事功、修身存养的目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信条已深深根植于每一代山东人心中,而且呈历久弥坚之势。重视教育,传承社会优秀文化历史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根源,但作者发现山东人对子女的成才观存在认识上的偏颇,重视教育无可厚非,但若将“学而优则仕”作为成才的唯一目标,只能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让众多莘莘学子距离多元化的成才文化渐行渐远。高考的独木桥的确使个别寒门子弟一考成名,走出了大山、踏上了仕途,但这毕竟凤毛麟角。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说,我们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具有丰富人力资本的行政管理者、商人、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大国工匠。作者指出,今天山东初等教育教学方法还是没有脱离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彻底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分类施教,让多元文化的成才观根植于民,山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敬畏传统、长官意识浓重。作为一名山东人,著者毫不避讳,勇于揭短不护短。著作字里行间中蕴含着对山东人的这种“忠厚传家宝”思想的肯定,认为这也是彰显儒商诚信得以在国内外口碑如潮的文化内涵,值得大力宣扬和继承。著者同时对这一文化进行了反思,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年轻人应该要善于思辨,具有扬弃精神,坚持正确的,抛弃错误的。思想和行动方面要不唯上、不唯书,而唯实,要敢于挑战传统,敢于突破书本,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敢于创新和创业。作者正是从辩证的思维诠释了山东人口大省而非人力资本强省的缺乏创新意识的一大根源。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时刻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诱导和纠偏,时移世易,变法宜矣,世界永恒的主题是“运动”,从某种程度说文化环境对于制度的变迁是具有决定性的,著者分析的有理、有据、有实。
四、一部立足于新型城镇化,探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良性互动的路径依赖之作
自党中央国务院通过顶层设计规划了我国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山东省立足于本省实际,提出了到2020年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一书作者敏感地认识到,山东省正在开启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窗口,正是山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现实良性互动的路径依赖,作者前瞻性大胆预言,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和绩效内涵。就机会成本来看,新型城镇化为产业要素的重新配置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和流动机会,使得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可以通过参与城镇化进程而实现流动性增值,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非农转移实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旨在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处置权的合理配置,进而增强了农民的进城意愿,也为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村产业化提供了实现条件。从绩效内涵看,要素的结构性调整可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可以从农民工的非农就业转移、土地要素的集约利用(发展家庭农场)和商业利用(土地的农转商)上得到体现。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调结构、转方式,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也是以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窗口期。从全国来看,生产结构开始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转换,消费结构开始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中后期,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大趋势,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是期间产业结构变革的战略选择。按照我国到2020年规模城镇化率超过60%,户籍城镇化率将达到50%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农民工将每年不低于2个百分点的速度迁移,才能做到户籍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变革的进程相适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与国际化城镇平均发展水平相适应。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城镇是服务业发展最大的集散地,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将带来城乡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使服务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带动经济的服务化。这种变化最直接的体现是会加速改变影响我国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市场化率低、开放度低、服务水平低和服务价格高的“突出短板”局面,让包括广大农民工在内的生产要素所有者,都有机会寻找到发挥要素使用价值的场所,实现要素的价值。正是站在这样一历史起点,《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的作者力争让每一个读者了解到山东经济和文化的起点,正视目前身在何处,思考将来往何处发展。通读全书,也感觉到该著作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有内容、有故事、有载体的实现产业和就业互动的路径选择之作。
五、一部历经系统思考,全面构建立体化政策支撑体系的实用之作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一书,值得向广大读者推介的理由,除了以上提到的著作中引用了大量的令人信服的数据资源,采用了包括静态分析法、变动分析法、效益分析法、结构偏离度分析法、协同系数法、就业弹性分析法、计量法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将一个数据式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联场景呈现给广大读者,激发了读者自我的想象空间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针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互动关系这一复杂课题,该书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化处理,采取一味地堆砌数字,引经据典,而是言之有物,有理有据,经过自己的系统性思维,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构建基于就业,实现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立体化政策体系的规范分析中,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问题的解决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该书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探讨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这也是我愿意推介该著作给广大读者的关键原因之一。书中后半部分凝练总结了九大方面的政策体系,纵横交织,恢恢不漏。书中作者指出,国民就业无小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党的要务,习总书记提出要让国民有尊严的活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失业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但面对接近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要做到全面就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一书将就业提升到 “一把手”工程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就业的民生地位和法律地位,而且在著作中明确地点名了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业的帮扶措施。通过创新有利于该群体就业的科研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和财政支持政策、贸易进出口等政策,通过实施针对大学生的“岗位拓展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 等立体化制度安排,鼓励和诱导大学生这一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群体进入到关键的产业领域,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大学生就业的双赢。
在解决劳动力供需双方、劳动力培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方面,《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一书提出了利用公共财政,搭建政、产、学、研互联互通的多方参与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书作者敏锐地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使劳动力供需信息不对称现状大大改善,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信息传递的即时性,政府可以有效建立产业结构和就业失配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官方信息和产业政策,诱导产业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教育界人才结构培养方向。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群体、农村富裕劳动力、困难群体、下岗职工、转岗职工等待业群体,利用各类终端接受的信息,可以大大减少搜寻工作的成本,大学生可以减少报考选修专业的盲目性、农民工可以增加非农就业的成功率、再就业职工可以有的放矢地参与就业培训和指导,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脱节。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一书,既有对我国转、调、创所面临的经济形式分析、又有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预测;既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理论分析,又有对二者互动关系的经验总结;既有对省际影响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要素横向比较,又有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立体化政策体系构建。有鉴于此,总之,该书的出版可以给不同层次的阅读者提供学习的素材和一定的理论指导。
F241.4
A
1003-8353(2016)012-0191-03
山东社会科学院)
《东岳论丛》2016年1~12期总目录
(括号内的数字依次是期数、页码)
本 刊 特 稿
福祉经济学
黄有光 著 张清津 译 (1·5)
马克思与城市(笔谈)
胡大平 金正连 温 权 (5·5)
“中国梦”的文化“根”与民族“魂”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体会
杨庆存 (9·5)
名 家 主 持
让·梯若尔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专题研究
让·梯若尔:资本账户放开与金融危机
程恩富 方兴起 (1·40)
让·梯若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评述
——兼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刘 伟 (1·46)
垄断的成因、效率与规制
——兼评梯若尔规制理论
张 超 李 超 (1·53)
边疆研究
关于新疆问题的对话
汪 晖 王立胜 (2·5)
关于新疆文化建设的对话
王立胜 姑丽娜尔·吾甫力 (7·5)
生态美学研究
生态美学的几点问题
[美]阿诺德·伯林特 (4·7)
作为美学转向的生态美学
刘毅青 (4·14)
汉学文化理论研究
汉学文化理论:一个有待开发的学术领域
——“汉学文化理论研究栏目”代序
金惠敏 (7·39)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西方汉学研究
——以鲁惟一为个案的考察
周 群 (7·44)
多元视野下的金圣叹研究
——程思丽探寻金圣叹阐释《西厢记》“隐藏意义”的新思路
刘玲华 (7·50)
艾朗诺的欧阳修与宋代文化研究之探析
王 莹 (8·25)
法国汉学家谢阁兰的“他者”理论
李昕揆 (8·33)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正确理解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范 周 周 洁 (10·5)
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与行动逻辑研究
齐 骥 (10·15)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机制探究
宋朝丽 (10·22)
专 题 研 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梦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梦
刘建武 (1·15)
中国道路内在逻辑论纲
包心鉴 (1·24)
社会政策研究
全面两孩政策对未来中国人口的影响
翟振武 李 龙 陈佳鞠 (2·77)
全面两孩政策的社会经济效应与计划生育工作转型
崔树义 李兰永 (2·89)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政策研究
程志超 张 涛 (2·97)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如何托底?
李越美 (4·42)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新制度主义新政治经济学的新探索
王振宇 顾 昕 (4·48)
“共识互动式”环保政策执行网络的形成
——以环保约谈制为例
冯贵霞 (4·55)
鲁迅研究
关于“两个口号”论争的两个问题
赵歌东 (2·103)
试析周氏兄弟早期的文学语言践行
邓 伟 (2·108)
论阿尔志跋绥夫的《妻子》对鲁迅创作《伤势》的影响
陈 红 (2·114)
《狂人日记》的哲学寓言形态及其意义
郭 帅 (2·121)
五四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口语美学因素解析
——以鲁迅小说语言创作为例
姜 燕 (10·67)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鲁迅戏曲论
刘方政 (10·75)
一张书单和读图示例
——《朝花夕拾》及其后记写作的学术史意义
冷 川 (11·134)
国民性批判与儒家传统之复兴
——鲁迅思想在传统文化复兴时代的积极意义
张 松 (11·142)
1949:鲁迅纪念“国家话语”的形成
史建国 (11·155)
《彷徨》:灵府剖析
张中良 (12·51)
关于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意气之争”
——兼及《“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本解读
曹振华 (12·62)
论鲁迅《铸剑》之于莫言的意义
丛新强 (12·69)
毛泽东精神研究
毛泽东精神的逻辑界限、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
尚庆飞 (3·5)
对毛泽东精神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考察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
聂家华 (3·11)
毛泽东精神:形成、内容和意义
周向军 (3·19)
社会主义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视阈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辛向阳 (6·5)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创新规律
史衍朋 (6·11)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当代价值
郑文范 杨 瑾 邱秀华 (6·18)
财政创新与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导向下我国财税政策调控的着力点及体系构建
袁红英 张念明 (3·53)
新常态下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张 文 孙灵燕 (3·60)
公共治理视域下地方财政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规模绩效评价
杨 林 许敬轩 (3·68)
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东亚传统绘画中的道家生态美学思想
——以老子思想解读石涛的《庐山观瀑图》
[韩国]郑锡道 (3·101)
中国山水画论笔墨说的形而上底蕴
——以唐岱的天地观与笔墨说为考察核心
赵 卿 (3·106)
文艺理论研究
莫言批评之批评
杨守森 (6·51)
文学文本研究中的理论自觉
——兼论金宏宇的“文学文本四维论”
赵志军 (6·57)
“强制阐释”的突破之途
——理论之后的审美阅读策略探究
范永康 (6·67)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论失独者养老的国家责任和公民权利
穆光宗 (8·5)
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视角下失独家庭扶助体系的重构
陆杰华 伍海诚 (8·10)
老龄化背景下失独家庭养老模式向何处去
谢勇才 (8·17)
结构性货币政策研究
结构性货币政策、银行流动性与信贷行为
王 倩 路 馨 曹廷求 (8·38)
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效应与结构性货币政策研究述评
——基于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视角
吴 琼 张 影 (8·53)
非标资产、差序格局与流动性管理
彭江波 郭 琪 王 营 (8·61)
左翼文学研究
1930年代上海左翼大剧场公演与斯坦尼斯拉夫斯
基体系问题
刘子凌 (9·119)
论红色叙事的时间形式
赵亦然 张清华 (9·127)
故都城市文化与北平小报左翼思潮
——以《平西报》和《河北民报》为例
裴 植 周东娜 (9·134)
城乡医疗保障研究
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仇雨临 吴 伟 (10·30)
统筹城乡医保制度绩效研究
顾 海 孙 军 (10·37)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与筹资水平的适应性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江苏省新常态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与筹资水平适应性研究”课题组
(10·44)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
中国农村地区新媒体使用的自组织研究
——以山东农村为例
甘险峰 张成良 (10·52)
新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发展与学术传播平台重构
焦 宝 (10·61)
文本叙事研究
文学文本叙事空白的表述机制
涂年根 (11·40)
从民间讲述到文人创作
——“梁祝”母题在元明清时期的叙事形态转变
匡秋爽 (11·48)
社会问题研究
社会整合的时代诉求及实现路径
金华宝 (11·73)
残疾儿童福利困境与“精准助残”发展策略
——以无锡、荆州、西安、宝鸡四市调查为例
徐 倩 周 沛 (11·79)
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满意度及自由选择分析
——以辽宁省为例
林 楠 王红漫 (11·8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基础与行动指引
李先涛 (12·165)
新世纪以来国内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研究析论
李永进 (12·172)
论创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
曲新英 (12·179)
历 史 研 究
在孔子家乡传教:圣公会在山东历史探析
胡卫清 (1·60)
中法《北京条约》第六款“悬案”再研究
许俊琳 (1·68)
从观望到调适:《密勒氏评论报》在1949年的抉择
刘姿驿 (1·79)
朝鲜“朝士视察团”赴日人员研究
张礼恒 (2·127)
徐悲鸿与传统文人画的“貌离神合”
倪纯如 (2·137)
山东“王皮戏”传承及发展思考
侯延爽 (2·142)
甲午之前的《申报》发行与读者阅读
蒋建国 (3·77)
从儒生、官绅到国家:清代京师育婴堂的变迁
王洪兵 张松梅 (3·88)
集权式断裂:法国大革命的政治起源
邢晓峰 (3·95)
展现民族智慧
——《史记》人物传记编纂成就析论之三
陈其泰 (4·78)
传承、纪念与寄托
——宋代府名浅析
周 玥 (4·90)
《纽约时报》视野中的天津教案
杨 帆 (4·97)
宋代浙闽赣地区的科举谣谶传播
赵瑶丹 (5·148)
《訄书》中的现代性
余艳红 (5·156)
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明斯特公社
刘甜甜 (5·163)
西周时期的淮夷及相关族群
赵燕姣 (7·164)
论汉初的纵横之儒
——兼论周秦西汉前期儒士社会角色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
魏红星 (7·172)
“山东粮”与明代抗倭援朝
刘晓东 (7·182)
“少年中国”·“睡狮猛醒”·“老根新芽”:近代中华
民族复兴观念的文化意象
俞祖华 (9·82)
抗战时期国共在山东的合作与相争
王士花 (9·94)
威廉·廷代尔圣经翻译之历史地位与影响
牟彩霞 (9·108)
延安时期《中国妇女》月刊与中共妇女观
岳国芳 王晓荣 (9·114)
比较视野下的鲁粤商人与近代东亚贸易圈
庄维民 (11·5)
商周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海岱地区文化格局的变动
——兼论海岱地区的商周分界问题
曹 斌 (11·15)
汉代里的教化职能
张信通 (11·22)
从士商融合看明代商人的社会角色
常文相 (11·31)
刘裕北伐后秦与士族文人的转变
孙淑娟 (12·184)
文 学 研 究
多重文本与意象叙事
——论《酒国》的结构艺术
张学军 (1·86)
关于网络文学经典化问题的思考
周 波 (1·94)
大陆台湾同义异形词语造词理据差异的文化解释
亢世勇 (1·101)
湘西游侠精神:沈从文创作的精神支点
陈夫龙 (1·107)
中国现代文学通史书写范式的调整与更新
朱德发 (3·27)
论新文学“民本”意识的历史重构
宋剑华 (3·36)
昌邑李氏与《红楼梦》关系琐议
李学玲 单承彬 (3·47)
政治转型与文学领导权的集中
——1976年政治生态变革与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设立
郝庆军 (4·107)
“罪”与“病”:《古船》中隋抱朴形象再阐释
庄爱华 (4·121)
嘉祥武氏祠历史故事类画像石:题记、画像及文献叙事考论
张倩倩 (4·127)
“新时代运动”背景下的美国黑人女性灵性书写
——以《寡妇颂歌》和《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为例
李 敏 (4·133)
1936年: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中的转捩点
张武军 (5·103)
在突破中建构:论新世纪女性诗歌的精神向度
罗振亚 李 洁 (5·110)
魏晋南北朝拟汉乐府《有所思》探微
郭 慧 (5·115)
视角的新颖多变与话语的膨胀和内爆
——以《十三步》等为例论莫言小说的叙述和语言艺术
王洪岳 (6·75)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及其史料价值
李如冰 (6·85)
日本的“侘”“侘茶”与“侘寂”的美学
王向远 (7·148)
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观念对中国传统乐教精神的继承
李海鸥 (7·157)
鲁迅科学史叙事的人学视野
——重读《科学史教篇》
叶诚生 (8·127)
五四新文化运动喊错口号批错对象了吗
——与秦晖先生商榷
商昌宝 (8·132)
竹枝词的发展历史及其民俗学价值探析
郑 艳 (8·138)
如何摆脱“影响的焦虑”
——解析B.E.埃利斯的小说风格及其与欧美文学传统之关联
孟 晓 (9·155)
老舍演讲佚文《灵的文学与佛教》续考与补正
徐慧文 (9·161)
试论神话传说与生活事实的辩证艺术
——以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漂亮水手》为例
衡学民 (10·182)
“颓废”的末路英雄
——于斯曼《逆流》主人公形象辨析
杨 希 (10·187)《中国新文学大系》与现代乡土小说研究及其经典化
黄 轶 (12·116)
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儿童小说中的“顽童叙事”思考
赵淑华 (12·123)
张舍我与“情绪机械学”
——民初“短篇小说”的理论译介与构形
罗 萌 (12·129)
美 学 研 究
论列维-斯特劳斯的原始造型艺术研究
董龙昌 刘 静 (5·120)
论审美霸权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反思
马 草 (5·129)
对话与创构: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路径
王 茜 (9·142)
试论生态审美能否实现无功利性的突破
周维山 (9·149)
哲 学 研 究
《论持久战》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
胡振平 (1·114)
制度的人学阐释
万光侠 夏 锋 (1·119)
论精神生活的意义需要与价值观建设
陈洪泉 刘桂英 (1·126)
论平田清明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重新解读与反思
丁瑞媛 王 兵 (1·131)
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意蕴
——基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维度
林建华 (2·38)
“灌输论”的逻辑进路及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舒 新 (2·47)
马克思物化批判的路向
孙萌萌 (2·55)
文明与价值
颜晓峰 (3·152)
论敬畏
刘 宇 (3·158)
难以妥协的政治
——不断加深的美国政党极化现象分析
武建强 (3·164)
论老子“治道”思想的三个维度
许 宁 (4·139)
中国“文化”之“特质”及对待不同“文化”之态度
——从《周易》谈起
聂民玉 段红智 (4·143)
荀学在晚清的历史命运
——以晚清政府、谭嗣同、章太炎对荀子的态度为例
牛嗣修 (4·151)
社会主义公平论要
邢盘洲 刘秀珍 (5·137)
论马克思的“伦理”思维与伦理思想
邹平林 (5·143)
唯物论、唯心论与唯道论
程志华 王瑞良 (6·24)
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历史与规范的辩证统一
张晓萌 (6·33)
试论“颜回之乐”的本质及其“归仁”的途径
——兼谈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证道追求
秦大忠 (6·38)
先秦诸子学的发端与形成
刘 昕 (6·44)
论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思想
姜 涌 (7·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论要
——基于历史生成、独特地位、重要意义三个维度
孙 磊 (7·26)
浪漫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序曲
李正义 (7·33)
唐君毅、牟宗三、钱穆对朱熹仁学的不同诠释
乐爱国 (8·106)
生命的延续与荀学之“乡愿”
——兼论荀学人性论起点是生命意识
刘云超 (8·112)
以身观身:老子群己观的一种释读视角探赜
王敏光 (8·121)
西方早期人道主义的出场路径
裴德海 (9·46)
《〈公社土地占有制〉一书摘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对叶志坚先生质疑的回应
林 锋 (9·51)
《资本论》与“价值个体主义”的克服
刘雄伟 (9·59)
马克思的政治解放与分配正义
周书俊 (10·81)
公利性公共与公议性公共:“公共”话语研究的两个要点及其范式转型
李河成 (10·87)
“道法自然”的现象学解读
张赛赛 (10·99)
孔孟“大人”观之比较
王钧林 张亚宁 (11·55)
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孙聚友 (11·63)
引君当道 致君尧舜
——二程论格君心之非
李永富 (11·68)
经 济 研 究
创新和城镇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研究
——从李克强总理关于经济转型升级动力的论述谈起
刘爱梅 (1·136)
蓝色经济区港口供应链整合的经济影响分析
任肖嫦 王 圣 (1·143)
节能导向下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格局和空间效应分析
——基于山东省市域尺度的研究
王裕瑾 (1·149)
蓝色经济区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评价
刘 涛 (1·159)
依法治国,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曾康霖 (4·23)
家庭资产、人力资本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
尚 昀 臧旭恒 (4·30)“一带一路”PPP模式中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路径
选择
王树文 (5·68)
中国对发达国家与金砖国家股市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李 岸 陈美林 乔海曙 (5·76)
对外贸易和FDI对区域间人力资本人口配置结构差异的影响研究
刘家悦 李建国 阚大学 (5·86)
海洋经济系统科技创新驱动效应研究
赵玉杰 杨 瑾 (5·94)
新常态下中国汽车制造业集中度演变研究
王继东 杨蕙馨 (6·112)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实证检验
来逢波 刘春梅 荣朝和 (6·120)
SEM结构方程模型下体育旅游消费风险知觉量表的初步编制研究
李 刚 孙晋海 (6·128)
贸易自由化、竞争与产业制度变迁
谭 帅 续 继 (6·139)
县域居民发展水平评价的理论框架
黄凯南 段 昊 (7·58)
我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杜传忠 杜新建 (7·69)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功能区划研究
李 烨 张广海 (7·78)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稽征问题研究
李木子 (7·85)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内涵与实现
朱孟晓 杨蕙馨 (9·166)
区域协调发展:历史演进、机制设计与对策建议
仲伟周 益 炜 (9·172)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思路与对策
邓小云 (9·178)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实证分析
王 瑞 魏 建 (10·142)
基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价值观探析
梁敬升 (10·150)
新常态下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大港 刘伊生 (10·157)
共同因子冲击下的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与OECD国家股市与经济数据的分析
崔华泰 (11·113)
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再认识与城镇化转型
——基于新增城镇人口的来源结构角度
邹一南 (11·120)
打破财政困局的关键是发展政府债券市场
万 冲 侯效敏 刘 凯 (11·128)
新形势下推动鲁新经贸合作发展的新思考
——基于“一带一路”的视角
张述存 (12·5)
劳动就业升级转型的价值指向
俞宪忠 (12·12)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制度构建设想
李 彦 陈盛伟 (12·20)
金 融 研 究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
王劲松 韩克勇 赵 琪 (3·115)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冯曰欣 刘砚平 (3·125)
金融发展新业态、金融深化新趋势及其发展前瞻
陈 华 张 敏 (6·146)
农村非正规金融利率决定研究
梁永贤 (6·156)
基于分类DEA模型的企业跨国并购金融支持绩效分析
宿玉海 王 韧 (7·93)
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静态空间面板模型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比较分析
刘艳华 (7·103)
新世纪以来我国金融集聚的格局特征与关联演化模式研究
李少星 李 蕊 (7·112)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利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ABS和CLO信用利差差异的比较
刘曦腾 杨大楷 (11·162)
新常态下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思考与探索
李 一 王学军 (11·169)
生态经济化视阈下的金融法律制度探析
谢 俊 廖 明 (11·177)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监管研究
刘国亮 高绪阳 (12·26)
银行、影子银行体系与系统性风险研究
王晓婷 沈沛龙 (12·33)
基于多分布GARCH族模型的沪深300指数VaR测度研究
刘桂荣 周伟杰 (12·43)
农村发展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孙中华 (2·17)
中国农业政策新目标的形成与实现
杜志雄 金书秦 (2·24)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
王兴国 (2·30)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政策演变、模式比较及制度安排
魏后凯 刘同山 (9·15)
水资源“农转非”市场化运作研究
——基于山东聊城位山灌区的实证分析
胡继连 赵 娜 (9·24)
水产品契约系统稳定机理及其规模化推广保障机制
卢 昆 (9·36)
管 理 研 究
宏观经济波动、经营负债与企业价值
周 兰 刘 璇 (3·133)
国有企业改革三个层面的框架设计
王卫中 (3·143)
会计稳健性与债务契约关系的实证研究
——来自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王 静 李 慧 (6·165)魅力型领导、集体效能感与团队创造力关系实证研究
岳 雷 马卫民 (6·173)
地理位置与公司现金持有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杨兴全 付玉梅 (8·69)
战略异质性与现金持有
——基于预防动机的实证检验
李高波 朱 丹 (8·81)
基于资产专用性下的非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陈 姝 简宇寅 (8·100)
大气污染防治与政府协同治理研究
卓成霞 (9·183)
实现企业领导成效的根本途径及评定
孙庆武 贺善侃 郭世昆 (9·188)
碳交易制度的会计问题新思考
王爱国 王一川 (4·62)
会计制度变迁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对股权、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差异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1998-2012年的经验研究
李 敏 张士强 (4·69)
关于建筑央企推进混合所有制的路径探讨
戴保民 谢思淼 (10·165)
市场营销学在中国:发展历程、学科结构和衍生趋势
齐永钦 王续琨 (10·170)
戏曲院团治理现代化研究
张宏明 杨存昌 (10·176)
近三十年来关系专用性投资与渠道关系综述与展望
蒋守芬 陈信康 (11·92)
国有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双重迎合性研究
——来自A股国有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经验数据
董 洁 徐向真 任莉娜 (11·99)
高管团队断层与决策绩效的关系研究
——一个理论模型与相关研究命题
陈梦媛 (11·107)
股权结构、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
王昌锐 吴 莉 (12·136)
善因营销广告诉求目标框架效应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孙路平 王兴元 (12·144)
董事财务背景与企业研发投资
钱学洪 (12·152)
基于演艺产业生态优化的剧场管理标准化
林凡军 王旭东 (12·160)
文化产业研究
论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宪法依据
贾旭东 宋晓玲 (2·60)
转型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向 勇 (2·66)
文化企业发展的逻辑
陈志军 张振鹏 (2·71)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研究
齐勇锋 张 超 (5·16)
“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我国文化开放战略
双传学 (5·25)
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对策
王志东 (5·31)
从庙会到会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运作
刘显世 唐月民 (5·40)
政治学研究
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学理溯源
赵昀晖 (1·169)
近代乡里制度转型中的“公权下探”现象解析
——兼及乡村自治失败的原因
荆月新 (1·174)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困境分析
李永亮 (1·180)
实现“由大到强”历史跨越的思想指针
——学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唐洲雁 (5·49)
“儒学下乡”与乡村治理
孔德永 (5·55)
治理语境下我国政治传播的现代转型:理念、话语和模式
鞠丽华 (5·61)
村干部腐败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析
赵秀玲 (7·120)
国家能力评析:基于治理的视角
李珍珍 马 奔 (7·126)
关于国家治理中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
桁 林 (9·65)
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时代要求
施秀莉 张士海 (9·72)1947-1949年历史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创新高潮的内外条件、主要成果和基本经验
翁祥栋 (9·77)
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与时俱进的发展
李述森 (10·129)
国家荣誉制度改革路径初探
李和中 石 靖 (10·136)
儒 学 研 究
论扬雄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梁宗华 (12·76)
孟子对孔子仁学意义的开显及其伦理意蕴
郑治文 傅永聚 (12·82)
孔老人性论思想探赜
王先亮 (12·89)
法 学 研 究
我国行政通报行为的实践样态及其法律规制
杜文骄 柳砚涛 (2·147)
行政主体低碳化的法律规制
——一个组织法的视角
谭冰霖 (2·156)
论习近平的“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思想
隋从容 (2·165)
从国际法论跨国公司的人权责任
迟德强 (2·172)
论我国职务犯罪诱惑侦查制度的完善
陈远树 吴大华 (4·158)
“认缴制”下公司合同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以公司减资为具体情境展开
郭传凯 (4·165)
标准必要专利禁令之诉的竞争法边界
——以欧盟2015年华为诉中兴案为视角
尹雪萍 (4·173)
论侵权责任首次分配规则的拓展性构建
李莹莹 郭 萍 (6·90)
“以审判为中心”
——冲破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瓶颈的改革
李晓丽 (6·98)
当代公民法治认同与法治政府权威提升研究
朱国良 (6·106)
刑事三审制为何建立及如何建立:原理与技术
宋远升 (8·147)
中国《存款保险条例》之评析
——基于国际上存款保险制度之实践经验
李 玫 杨东勤 (8·155)
论我国监狱矫正与社区矫正互动机制之形塑
——以功能主义为分析视角
张 凯 (8·163)
“否定行为论”的内涵及意义
张小宁 (10·106)
提升我国立法质量的路径选择
徐凤英 (10·116)
我国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探析
——从宗教信仰自由的角度
高 岩 邱 磊 (10·122)
规则之治的所以然:休谟法治思想的逻辑探究与意义阐释
刘 洋 (12·95)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硬法与软法双重规制
邓佑文 程画红 (12·103)
原旨主义宪法解释方法的客观性问题
——以美国宪法解释理论与实践为例
张宇飞 (12·109)
社会学研究
社会自组织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的问题和重点发展方向
葛忠明 (7·133)
新媒体赋权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发展
孙琼如 侯志阳 (7·141)
论点集萃
环境规制、行业污染与生产率增长
——基于行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蔡濛萌 薛福根 (2·178)
温德尔·贝里的艺术得体论研究
朱翠凤 (12·184)
文化自信视野中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以山东传统音乐文化为例
刘金玲 崔学荣 (2·189)
阐释的边界
——新阐释学视野下格林布莱特“文本阐释”论与利科“文本占有”论的间性弥合
陶永生 (3·171)
人格特质对破坏性领导的影响研究
——基于工作满意度和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
邱 茜 (3·179)
当代艺术节之节日形态建构研究
刘 晓 (3·186)
标准经济引领转型发展初探
——以山东省莱芜市为个案
王 良 (4·180)
中国海外投资利益、风险与保护状况分析
祝宁波 李新广 (4·187)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日本政局及经济社会状况研究
——以《解放日报》为视角
史春风 田 瑜 (5·169)
“家国一体”伦理传统及其教育意涵
金 强 (5·174)
网络贩毒犯罪发展原因及对策探讨
徐才淇 (5·180)
论越南共产党自我更新的动力机制
檀培培 (5·188)
选秀节目与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
张 慧 曹如云 (6·179)“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再思考
聂 黎 聂炳华 (6·185)
法治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尺度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析
马兆明 王常柱 (8·170)
健康风险与福利需求的多元化
——以S省H村为例
徐小言 左 停 (8·177)
论两宋词坛京都书写的世俗化趋向
朱长英 (8·183)
“一带一路”背景下航海文化与蓝色体育产业融合
发展路径研究
戚俊娣 贾连堃 (8·188)
论齐鲁园林中蕴含的隐逸情怀
李 成 纪 燕 (11·182)
从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争论看帝国整合的宪制难题
刘天骄 (11·187)
会议综述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物质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陆卅 (1·184)
学术动态
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文化产业发展
张振鹏 张鲁秀 孙丽丽 (7·188)
书 评
中国传统哲学解读与个性化写作
——评《薪火传承话前贤——中国传统哲学通论》
李 喆 (1·189)
撷择切当 体大思精
——读《桂馥与〈说文解字义证〉》
冯春田 (1·191)
一部系统研究群体性冲突的力作
——《社会冲突与集群行为》评介
董士昙 (1·封三)
汉语常用词汇研究领域里的又一力作
——评《汉语手部动作常用词演变研究》
魏 薇 (2·封三)
英美文学之人与自然:屈服、征服、和谐
——评《英美文学中的环境主题研究》
唐姬霞 (3·封三)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解析》
夏冬梅 (4·封三)
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评《客家村落》
黄亚芬 魏菊芳 (5·封三)
“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一部创新性力作
——评《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
卢新德 (6·192)
立足省情,服务山东“十三五”规划
——评《山东省“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
黄少安 (9·封三)
整体性与客观性的追求:汪卫东的《野草》研究
崔绍怀 (10·封三)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的一部重要力作
——评阎国栋著《俄罗斯汉学三百年》
赵 润 (11·封三)
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理论分析与体系建构
——也评《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关系的互动分析》
王成利 (12·191)
斯大林研究的一部新作
——评《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研究》
赵 燕 (12·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