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016-03-07孙中华

东岳论丛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产品农业

孙中华

(中国农业部,北京 100125)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孙中华

(中国农业部,北京 100125)

现代农业是指人类历史进入现代后的农业,是以广泛使用现代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基础和前提。在经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后,我国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迈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农民收入迈上新水平,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涌现新典型。但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关系看,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且面临压力较大,一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压力加大,二是破解“谁来种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压力加大,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压力加大,四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加大,五是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安全的压力加大。为此,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中心,更加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驱动;农业结构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要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下面,就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发展是有阶段的。根据农业生产力水平,以及支撑生产力水平的技术手段、组织管理方式和生产效率,农业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是处于原始状态的农业,基本特征是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耕作方式主要是采集和游牧、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传统农业在生产工具和资源利用方式上有了明显改善,从刀耕火种逐步走向使用金属特别是铁器工具,从盲目无序的开发到开垦出相对稳定的耕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①[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现代农业是指人类历史进入现代后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以广泛使用现代生产要素为基础。最近,有学者将我国农业划分为从1.0到4.0四个形态:农业1.0:依赖劳动力投入的传统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占30%左右;农业2.0:应用大型机械的规模化农业,占60%左右;农业3.0:集成信息技术的精细化农业,占8%左右;农业4.0:实施全程控制的智能化农业,占2%左右。农业2.0~4.0大体属于现代农业的范畴,占70%。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探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解放前,这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萌芽期。孙中山曾提出,要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必须走“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的道路,在我国农业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制度、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三要素。1912年至1949年,民国政府设置了农业专门机构,颁布了支持近代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但是,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展不大。

第二个时期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全面开启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目标。1963年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四化”的完整表述。这一阶段,建设现代农业首先从改革土地制度入手,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有步骤地推进了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气化,农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建国初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面推行,再加上当时我国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导向忽视了农业生产投入,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受阻。

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前,这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全面探索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对建设现代农业做出了八个方面的部署,在现代农业内涵中又加入农业合理布局、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以及小城镇建设等内容,突破了以往农业小“四化”的局限。这一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渐确立,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产品供给总体进入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

第四个时期是新世纪以来,这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速推进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统筹城乡工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中央连续印发了12个1号文件,就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特别强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农业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一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

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看,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装备、现代科技、现代经营管理、现代农民等先进生产要素武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从我国实际看,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理解也不尽相同。从核心和共性的角度看,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质装备和基础设施条件完备。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装备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先进程度不断提高。二是生产技术先进。现代的科学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从而实现提高产量、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的效果。三是经营规模适度。土地、劳动力、资金、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达到最优配比,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产业融合发展。产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拓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五是产品优质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六是职业农民队伍形成。农民作为一个职业象征,农业经营者成为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并获得体面务农收入。七是生态环境优美。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同时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乡村,提高资源永续利用能力。

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刻变化,现代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发展成就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2142亿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版。,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十一连增”,2015年我国粮食丰收也已成定局。“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2000亿斤,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综合生产能力跃升到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不仅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也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2014年,我国生产的肉类、禽蛋、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的肉类、禽蛋、蔬菜和水产品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农民收入迈上新水平,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预计今年将会跨上万元新台阶。“十二五”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1%,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高于GDP增速,连续十一年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五年缩小,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4年的2.92∶1,城乡居民收入比13年来首次缩减到3∶1之内。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将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长近300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降低,相应的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三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到2014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86亿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52%;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5亿亩,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为主,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23万亿元,加工品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2∶1(农业发达国家约为4∶1),标志着我国已经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卖制成品的新阶段。

四是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开展整省推进试点,有2160个县开展了整县推进试点,截止2015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实测承包地面积3.5亿亩,确权面积2.6亿亩。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截止2015年6月底,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4.3亿亩,比2010年增加了2亿多亩,流转面积占比达到34.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4年底,全国家庭农场总数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28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五是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涌现新典型。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各地开展了很多探索,涌现了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江浙发达地区精品高效农业等一批先进典型,成为引领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极。据监测,已有2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步入了基本农业现代化行列。所有这些,都为未来一段时期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一些关键指标跨越50%重要关口,标志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已站在新的历史高起点上,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跨越的新阶段。

(二)面临挑战

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挑战,既要跳出农业看农业,站在工农、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到与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还是弱项;也要分析农业内部面临的诸多困难与矛盾。

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关系看,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已经超过60%,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已经超过70%,根据国际经验判断,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与之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低于10%、农业就业人口依然有35%,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使得大量人口留在农村,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发展,农业现代化也难以加快。全国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家庭不足30%,城乡之间“数据鸿沟”仍然很大。从资源要素配置看,工农、城乡之间要素不平等交换依然存在。由于耕地补偿标准低、农村金融缺失、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等因素,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和工业。未来一段时期,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资源要素“虹吸”效应可能更加凸显。如何实现资源要素在工农、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很大挑战。

从农业内部看,主要面临着“五个压力加大”:

1.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压力加大。未来一段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还面临着“三个刚性”与“一个相对薄弱”的矛盾。“三个刚性”:人口的刚性增加。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每年至少增加600万人口,如果按当前人均粮食消费量938斤测算,仅人口增加这项每年增加50多亿斤粮食消费。消费结构的刚性升级。这些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14年达到54.77%,预计2020年将达到60%。随着城镇化率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从由吃粗粮为主,转为吃精细的食品,吃肉蛋奶了。1斤猪肉约需3斤粮食,1斤鸡蛋需两斤半粮食,消费的粮食也就多了。土地的刚性减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多万亩。未来一段时期,农业自身调结构转方式,开展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也将退出一部分耕地,粮食播种面积有可能进一步减少。“一个相对薄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比较薄弱。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还有2/3以上是中低产田,全国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都在“吃老本”,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左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只有40%左右。同时,我国还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可以预见,未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2.破解“谁来种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压力加大。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今后仍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现在看,这一经营制度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全国农民工达到2.69亿人,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高达70%-80%,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5岁,妇女、老人种地是普遍现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青壮年劳动力将进一步转移,具有“恋农情结”的老一代农民将逐步退出,加之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务农、不会种地,“谁来种田”、“谁来务农”的问题将越来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二是土地经营规模小、劳动力数量多素质低,“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农民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不足10亩,仅为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与我国国情相近的日韩相比,他们的户均经营规模也是我们的2-3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仍有2.66亿人,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达到35%。据测算,即使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人口仍有5亿左右,农村劳动力数量仍十分庞大。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而发达国家已达到12-14年。在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压力加大。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压力加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是有保障的。2014年我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9.3%、99.2%和93.6%。同时,我国已制定发布了7600多项农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000多项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初步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有一些限量标准比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还要严格。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形形色色的农产品质量问题或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农兽药残留超标、农业投入品的非法添加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近些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社会关注度非常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因此,如何在人民群众要求强烈、监管基础还比较薄弱的背景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面临的压力加大。

4.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加大。近年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基础之上的。有限的水资源被大量耗费。农业灌溉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2/3,但是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左右。多年来北方地区大量超采地下水,过去半个世纪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约13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几年调水量的总和。耕地质量下降。这些年耕地占补平衡过程中占优补劣、占好补差的现象不少,生产经营过程中“重用轻养”,土壤的生物群系减少、养分失衡、耕层变薄,防旱排涝能力差,基础地力下降的情况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全国土壤主要污染物超标率为16.1%,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农业外源性污染加剧。内源性污染也不可低估,如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不到一半,秸秆焚烧现象严重;村垃圾收集处理率只有35%,村庄污水处理率仅为9%。农药化肥使用效率低,化肥施用量占世界的35%,相当于美国、印度的总和;农药利用率仅35%,比发达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农业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全国有近1/3的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中包括3.6 亿亩耕地。土地过度开垦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乃至沙化问题也十分严重,沙化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压力加大。

5.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安全的压力加大。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粮食类产品进口约1亿吨,比上年增加1396万吨,增幅16%。其中,大豆是最主要的进口品种,比上年增加800万吨,进口量占粮食进口量的71%。进口扩大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国内需求增长拉动造成“必需进口”。这在饲用粮食进口上表现明显。大豆进口增加主要是受国内对饲用豆粕的需求增加所致。另一方面,国内外价差驱动和国际低价推动造成“非必需进口”。2015年2月,每公斤大米、小麦、玉米进口到岸价比国内市场批发价分别低出1.2元、1.02元和0.74元。在价差扩大情况下,进口粮食在缴纳关税、增值税后价格仍低于国内,企业进口动力强劲。据有关方面测算,2014年实际进口中有近50%是“非必需进口”,这导致“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预计“十三五”时期,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价格相对弱势,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将更加凸显,过度进口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如何既用好进口弥补国内不足,又保护国内生产、避免过度进口影响产业安全面临压力加大。

三、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任务

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按照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要求,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在发展思路上,要努力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保供增收作为首要任务。稳粮增收是农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必须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力争“十三五”末粮食产能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年均增幅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好势头,到“十三五”末,顺利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农村同步达到全面小康。

二是坚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工作主线。就是要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粮食安全实现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三是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创新是不竭动力。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建设也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支持保护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支持保护、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等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四是坚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核心载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必须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使之成为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排头兵,成为新技术推广、新设施应用、新业态发展的核心载体,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中的生力军。

五是坚持把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为战略布局。要在科学确定国内农产品自给率的基础上,制定农产品进口优先序和分品种、分国别贸易政策,确保农产品进口有序有度,在弥补国内生产不足的同时,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安全不受冲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国际农业科技利用能力、国际农业资源掌控能力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二)在工作任务上,要突出五项重点

一是在保护和提升粮食产能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决不能出现大的滑坡。要始终牢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第一,要保护和提升粮食产能。优化粮食安全实现方式,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推动由注重年度产量向稳定提升粮食产能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就是着眼于稳定面积和提高地力,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实施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将粮食产能落实到田头地块。藏粮于技,就是着眼于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抓好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的激励机制,加快新品种繁育推广。第二,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由生产导向为主向生产消费导向并重转变,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形成与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和现代渔业,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电子商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

二是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要推动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由稳步提高、总体不足向全面强化、支撑有效转变。第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种养设施、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用现代的基础设施武装农业。第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资源环境保护等共性关键瓶颈技术的科研攻关,加快建立节水、节肥、节药的农业技术体系和生产制度。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第三,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突破棉花、甘蔗、油菜等机收瓶颈和综合作业薄弱环节。第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三是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稳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力争“十三五”末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支持土地托管和农机作业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力争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加强农业法治建设,把各项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完善农业执法体系。

四是提高农业资源环境利用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由高强度利用向节约高效利用转变,使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重点抓住实施《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契机,力争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就是控制用水总量,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技术。两减,就是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深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三基本就是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打好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推进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同时,要加强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强化东北黑土地保护,开展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和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强化草原、渔业等农业资源保护。

五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做到“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促进农产品生产由侧重数量安全向保总量、优结构、提质量并重转变,稳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源头治理,规范生产过程,着力打造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打造国家农业品牌。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启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加大日常执法与集中整治的力度。

(三)在政策措施上,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整优化六个方面政策措施

一是调整优化财政补贴政策,方向是由“保供给”、“增收入”向“保产能提质量”“增收入强生态”转变。

二是尽快启动实施一批重大建设工程,方向是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涉农资金整合,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农业市场竞争力。

三是完善价格调控政策,方向是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

四是加大农村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力度,方向是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综合运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推进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

五是改进和完善农产品贸易政策,方向是充分运用世界贸易规则,提高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利用能力、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能力、国际农业资源掌控能力。

六是加强农业法治建设,方向是健全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农业依法行政,推进依法兴农、依法强农。

[责任编辑:王波]

孙中华(1957-),男,中国农业部总农艺师。

农村发展研究

F320.1

A

1003-8353(2016)02-0017-07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