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模式研究

2016-03-07曹小芬曹庆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模式

曹小芬 曹庆荣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模式研究

曹小芬曹庆荣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随之深入。现代公共体育教学思想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育“终身体育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内容选择的宏观方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呈现出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二者的统一构建是我国现代化科学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内在要求,对于推动公共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也发展到攻坚阶段,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与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课程内容选择与模式的改革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公共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确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思想内涵、分析目前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和模式设置、展望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未来,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应有之意。

1 现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思想内涵

公共体育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深入理解公共体育教学思想是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随着公共体育教学思想的变迁,我国现代公共体育教学思想核心内容主要有“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育“终身体育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深刻理解核心思想内涵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意识保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1]。

1.1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随着“健康第一”主导思想的提出,我国公共体育教育发展在理论上取得里程碑式的进步。相较于传统教学中过分关注体育竞技成绩的局限,“健康第一”的思想更新了人们对于公共体育的认知。公共体育教学应该服务于全社会的身心健康,传播体育运动精神将有利于全民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高校学生必将踏入社会,学校体育课堂是他们接触体育运动、接受专业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高校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的发展[2]。一切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是我国公共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涉及诸多主体,“以人为本”不仅是以学生为本,而是要实现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三者利益的有机统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利益为导向,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是公共体育教学思想的根本。教师是辛勤的教学活动主导者,承担主要的教学管理任务,最大程度上配合教师的教学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公共体育教学管理者从宏观上把控教学方向,从管理者的角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监督与管理教学的职能,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快速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3 培育“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情况反映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是否有效,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是公共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终身体育意识”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将能否有效的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课程内容和模式选择的参照指标,首先要正确理解“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其与其他公共体育教学思想的逻辑关系。以锻炼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锻炼,终身不放弃体育锻炼作为情感宣泄的途径,最大化的实现高效公共体育教学的目标。

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模式设置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和模式设置反映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内容选择的宏观方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呈现出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将课程内容选择与模式设置统一起来看待是构建我国现代化科学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内在要求。

2.1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反映了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总体理解,指导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反馈评估的全部阶段。人们对课程教学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课程教学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理念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宏观指导上,还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人们将对课程教学的认识投射到日常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从细微处影响教学效果。课程理念是人们的主观理解,由于个人理解能力不一,对课程理念的认知也各有差异,明确课程理念的大方向有利于大家在教学和学习中就课程理念达成共识,互相理解,高效沟通,有效教学。

2.2课程目标[3]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年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课程目标应兼顾宏观社会人才需求和微观学生个人成长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目前教学现状和未来教学预期确定教学质量应该达到的水平。为实现公共体育教育的社会价值,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社会需要富于知识技能且拥有强健体魄和优秀品质的大学生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目标。成才先成人,社会发展需要体魄强健、心智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健康的身心。

2.3体系建设

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以课程内容的选择为主要部分,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将课程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排列起来,构建科学可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4]。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物质基础,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其决定性作用。体系建设要精简完备、科学有效,构建良好的体系才具有可行性,不能存在空白和过度管理的地方。相关性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关于公共体育教学目标达成的因素才应该纳入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无正相关联系的因素应当排除出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系化是根据高校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综合考虑,突出特色,略有侧重,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多方面考量,制定高标准可实行的课程内容安排。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需要专家学者与广大教学实践者沟通才能得出及体现教学思想又符合教学实际的方案。

2.4模式选择

课程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思想的具体表达,抽象体育教学思想被课程教学模式接受吸纳后传递给公共体育课程参与者。审时度势,各高校根据各自不同阶段结合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模式发展是在内外合理的作用下缓慢变化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者在实践中优化完善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从本质上推动教学模式的进步,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推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实现侧重各异的教学目标,这都需要将具体要求抽象成教学思想,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的完美融合才能最终实现。随着公共体育教学思想的更新,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学模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教学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模式的选择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基点,教学目标从单一目标到多元目标的转变,从根本上要求教学模式进行更新,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目标侧重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我国高等公共体育教育大致以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有效教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教师教学专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3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

为实现多元化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模式也应当注重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不仅仅是指内容的丰富多样,而是关注相关因素有逻辑、有规律的组合。在现代化公共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以人为本”的教学,统一有效教学、教学学术水平、教师教学专业可持续发展,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是实现高等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必须重点把握,细致处理,推动公共体育教育事业发展。

3.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健康第一”思想是教学理念的在实践中得出的新成果,是教学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得出的意识成果反过来对教学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指明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前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进步空间,既是对过去教学的总结优势为未来教学的预测。“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引导学生健康体育、培养良好体育运动习惯,对学生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健康第一”通过教师的理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术研究中、同时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将更加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在学术研究中引入先进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学术成果的取得、体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对教师生活和教学都将产生积极的促动作用,这也是实现教师教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3.2培育“终身体育意识”,实现有效教学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以培育有“终身体育意识”的学生为目标,不是为了响应政府文件的口号,而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终身体育意识”从意识层面体现了公共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公共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引导学生正确体育锻炼、教授学生正确运动知识和技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5]。“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更要注重课后学生能否自发的进行体育运动,在没有学校和教师的督促下是否还保有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学生将体育运动作为个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因成长中的其他因素而放弃体育运动,将体育运动精神融入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体育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的教学。

3.3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实现人性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体育课程教学以人的体育运动过程为对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体育课程教学参与人数众多、课程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协作。人性化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学过程中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在制定教学管理计划、实施教学监督、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过于教条,要本着“以人为本”观念[6],注意关注教学活动中的人的发展。参与人数众多,内容多样化、影响力持久是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性,教学时刻处于动态发展中,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不能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人性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4构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现代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没有教学评价阶段的教学是不完整的。通过教学评价检验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动态性特征更加需要教学评价的实时参与,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处,二者是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的关键内容,二者在内容的选择上相互印证。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参照课程教学内容判断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程度,课程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评价指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模式选择,才能构建合理、有效、科学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现代化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

4 结 语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是终身教育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是塑造新时代人才的主要时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成就什么样的人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谨慎科学的制定课程计划,选择合理有效的模式是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前提。回望现代公共体育教育兴起以来取得的众多成就之后,摆在众人面前的难题也不少,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可能内容选择多元化、综合化、体系化成为总的趋势,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也在一步一步的实践摸索中日趋成熟,相信在改革发展的新思潮中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模式发展也将找到新的思路,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事业锦上添花。

[1]东锋,杨宋华,陶漪.现代体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体育科技,2013,(2).

[2]宋文波.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学习评价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段绍斌,李园园.“三位一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4,(5).

[4]杨宇飞,段红安.构建我国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设想[J].体育学刊,2014,(3).

[5]谢燕歌,洪浩.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

[6]姜晓宏.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重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责任编校:呙艳妮)

2016-05-23

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三维一体’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HN201417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高等农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1ZBC168)。

曹小芬(198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曹庆荣(1971-),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与体育教育。

G64

A

1673-2219(2016)10-0169-03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模式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