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6-03-07朱丽琴程晓英朱海虹
朱丽琴,程晓英,朱海虹,叶 娟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个案护理·
早产儿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的围手术期护理
朱丽琴1,程晓英1,朱海虹1,叶 娟2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早产儿;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FCS)是指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的封闭筋膜室内,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室内压力不断增高,引起室内组织的缺血,导致肌肉、神经、血管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患[1]。本病的发生与筋膜室体积缩小和筋膜室内容积增加密切相关[2]。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肢体残疾、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关于早产儿OFCS文献报道甚少,2013年12月,本院NICU收治1例早产儿OFCS患儿,经治疗护理,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儿,男,孕27+6周,因“母亲子宫出血、横位”剖宫产娩出。剖宫产术中发现胎儿右上肢部分位于宫颈外口内,右上肢肿胀青紫明显,宫腔广泛黏连。患儿出生体质量1 250 g,羊水量少,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2分、6分、9分。生后见右上肢皮肤暗紫色,大面积水肿、淤斑,皮肤溃烂,患肢较健侧肢体皮肤温度低,肌张力松弛,肢体无自主活动,经骨科会诊后诊断为早产儿OFCS。切开减压是治疗OFCS的有效方法,患儿于生后4 h在局部麻醉下行右上肢深筋膜切开减张术,术后予切口护理,严密观察指端循环,加强功能锻炼,患儿肢体肿胀消退,创面干燥,患肢肌力Ⅰ~Ⅱ级,肩关节有自主活动,肘、腕关节被动运动外展不受限,除拇指关节无活动,其余4指关节自主活动少,术后75 d好转出院。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体位护理 患儿平卧或俯卧位,肩关节轻度外展,患肢自然垂放在躯体侧,置于心脏同一水平[3],翻身时将患肢托起,避免拖拉,肢体下垫无菌毛巾,患肢制动,任何体位下保持肢体不受压,避免在患肢进行任何操作。抬高患肢、热敷、红外照射、按摩等均为术前禁忌[4],抬高患肢使小动脉关闭,加重组织缺血,一旦骨筋膜室内压力明显升高时,抬高患肢并不能增加静脉灌注压。经上述方式对患肢进行护理,术前未发生肢体肿胀加剧及护理不当所导致的进一步损伤。
2.1.2 患肢肿胀及疼痛的观察 肢体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是OFCS最重要的体征,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表现。局部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局部持续、剧烈的疼痛,并且呈进行性加重。肿胀的程度与创伤的程度、血管分布的部位有关[5]。由于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OFCS后期疼痛可消失,是病情急剧加重的表现,易掩盖病情,所以术前不用镇痛药物,仅给予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襁褓包裹等物理方式缓解疼痛。患儿无法表述疼痛,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6]对患儿进行疼痛评估。最低分0分,最高分7分,分值愈高表示疼痛愈严重。本例患儿肢体肿胀明显,皮肤张力高,右上肢呈圆筒状僵硬,触碰肢体,尤其是牵拉手指后患儿表情痛苦,可见肢端抖动,诊断为Ⅲ度肿胀,新生儿疼痛量表评分为4分,给予抚触及襁褓包裹等物理方式缓解疼痛。
2.1.3 患肢循环情况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末梢动脉搏动情况,每30 min检查并与健侧肢体对比。需要注意的是,骨筋膜室内组织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尽管此压力远远低于患儿收缩压,也能使供给肌肉血液的小动脉关闭。李银露等[7]发现,既使远端动脉搏动还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肌肉有可能已发生缺血性坏死,待发现肢体远端冰凉和动脉搏动消失已属晚期,所以重点注意观察指端颜色、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本例患儿由于患肢的压力升高,手指功能降低,指端呈屈曲状,末梢血液循环差,甲床苍白,肢端湿冷,局部组织变硬,皮肤紧张、发亮,动脉搏动可触及,至手术前,患儿肢端循环未出现明显进展。
2.2 术后护理
2.2.1 患肢创口护理 Kashuk等[8]主张筋膜室减压采用长切口,认为经皮减压达不到效果。本例患儿分别在右上肢后外侧、前内侧及手背最肿胀部位纵行切开皮肤、筋膜,创口可见暗色血液渗出,肌肉部分发紫发黑,以背侧肌肉为著。术后抬高患肢15~30°,改善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每日协助医生创口换药1次。换药前进行疼痛评估,酌情给予镇痛药。换药时先用等渗盐水冲洗创面,用无菌纱布吸干创面水分后予凡士林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禁止加压固定,保持筋膜开放。密切观察创口分泌物性状、颜色及量,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指端血液循环、活动度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皮肤紫绀、疼痛逐渐加重,考虑为手术减压不充分,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术后第5天,患儿患肢肿胀明显好转,至术后第14天,患肢皮肤干燥,末梢血液循环良好,术后第20天,患肢切口结痂,创面愈合良好。
2.2.2 预防感染 切开减压后,创面可见较多渗出,换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按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每日更换床单被服,被服经高压灭菌后使用。术后1周内每2 h监测体温,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 (CRP),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加强营养支持,早期经PICC给予TPN,至患儿胎龄达34周,体质量1 500 g,过渡至经口喂养。患儿存在低蛋白血症,血常规提示红细胞压积偏低,予输注白蛋白及红细胞悬液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本例患儿术后未发生感染。
2.2.3 预防并发症护理 切开减压术后,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大量坏死组织毒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肾脏损害,造成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高血钾、休克、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密切观察尿量、颜色及性状,每2 h更换尿布,以称重法计算尿量,每8 h评估平均尿量。本例患儿平均尿量维持于2.5~3.8 ml/(kg·h),术后第2天查血生化指标,之后每周复查1次,肌酐、尿素氮以及钾离子均未见异常。
2.2.4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为治疗性运动,可以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增强肌力,预防肌肉萎缩、软组织黏连和关节僵直,是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重要措施。术后患肢置于功能位,肿胀基本消退后开始逐渐进行功能锻炼。锻炼方法为从近到远依次进行肩关节外展、内收,肘关节伸屈,前臂旋前、旋后,伸腕、屈腕,桡偏、尺偏,握拳,伸掌,对指等被动活动,每次15~20 min,每日2~3次,锻炼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反应,以不引起疼痛为宜。至出院时,本例患儿患肢肌力Ⅰ~Ⅱ级,肩关节有自主活动,肘关节被动运动外展不受限,内收90°,腕关节被动运动不受限,手指屈曲呈猿形手,拇指关节无活动,其余4指关节自主活动少。指导家长出院后继续康复科功能锻炼,并配合穴位按摩以及针灸,定期骨科随访。至出院后10个月,患儿患肢肌力Ⅱ~Ⅲ级,除手指不能完全伸展外,其余功能基本恢复。
3 小 结
OFCS是一个急性早期的诊断名词,其在整个病程中持续时间较短,如早期处理不当,缺血持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死,甚至危及生命。与成人比较,儿童四肢肌肉、神经等组织对缺血更敏感,病情发展迅速,应引起高度重视。术前加强监护,早期行切开减压术,术后给予有效的切口护理,进行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1] 王澍寰.手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85.
[2] 陆裕朴,胥少汀,郭宝丰.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18.
[3] 徐颖,徐慧.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3A):668.
[4] 颜娟芬.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13例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1):30-31.
[5] 杨秀香,王秀宏,王秋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及预防护理[J].中国现代医学,2008,46(9):115-116.
[6] 贺芳.新生儿疼痛评估进展[J].护理学报,2014,21(20):30-33.
[7] 李银露,郭晏同,王满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669.
[8] Kashuk JL,Moore EE,Pinski S,et al.Lower extremity compartment syndromein the acute’care surgery paradigm:safety lessons learned[J].Patient SafSurg,2009,3(1):11-16.
朱丽琴(1982-),女,大专,护师.
2016-08-21
R473.6
B
1671-9875(2016)12-1189-02
10.3969/j.issn.1671-9875.2016.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