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研究
2016-03-07叶钦照余爱萍
叶钦照 余爱萍
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研究
叶钦照余爱萍
(闽南理工学院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福建 石狮 362700)
新媒体正以其极强的数字化、交互化、丰富化优势普及开来,并且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乃至具体的工作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成为人们收获新信息、获取新资源的重要方式。当代高校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导者,面对这种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到新媒体的特点,考虑到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而积极谋求转变教育理念、促进教育方式更新,使思政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新媒体;高校管理;思政工作;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新兴媒体,并使之成为交流的重要平台。截止到2015年6月末,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5.2亿。高校学生的上网普及率接近100%,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所具有的便捷性和即时性特点,正在全面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1]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进行全面改革,以便使之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种种变化。
一 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从宏观意义上来说,互联网、移动电视、移动电话、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兴事物,都可以视为新媒体的软硬件组成部分。而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说:新媒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的戈尔德·马克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他指出:新媒体即为对比于传统媒体,具有更新形态效果的媒体形态。[2]如今,新媒体更多应用数字、网络以及移动技术,利用互联网、通讯卫星等办法,给客户以信息和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新媒体约略等同于数字化媒体。
按照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的观点:“当一种全新的因素被置于传统环境体系之内的时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并非是旧环境和新因素,而是一种新的环境。这种新环境的特点如何,要取决于新因素给旧环境带来的影响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新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很快地覆盖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它也使新环境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特点。其一,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所有的思想观念均能够借助网络进行表达,并实现传播效果。网络新媒体克服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营造出一个亦虚亦实的世界。其二,在传播速度上,新媒体时代的速度显然更快了,同传统报刊以及电视等媒体形式不同,它减少了编辑与审核的时间,特别是在手机媒体上,信息发布甚至要以小于秒的单位来计算。其三,在传播主客体方面,交互性是一个明显特点,这使其主体和客体的界限模糊化,能够实现二者身份的转换。其四,在传播内容方面,新媒体有更加多元化的倾向,信息形式上的短小精悍,使之大有内容丰富的可能性,比如微博,新浪微博将字数定为140字之内,却能够涉及到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信息量很大。其五,在传播手段方面,新媒体的个性化十足,无论是博客还是微博,微信还是QQ,都可以成为主体和客体随意沟通的平台,易于抒发个人情感,表述自身观点。[3]
二 新媒体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正负影响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新媒体给其带来影响是必然的,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二者的影响孰大孰小、孰轻孰重,则要看思政工作者的具体处理手段,如果手段应用得当,则正面影响占主要位置,将会更加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一)新媒体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正面影响
从正面影响上看,首先,新媒体可以带动高校教学观念的全新变化。因为高校学生群体利用新媒体时的多元化特点,思政教师必然要对这种特点加以把握,以便不断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与形势,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同行为特点,从而达到师生间信息传播的交互化,构建形成新型的、良好的师生交流关系。其次,新媒体可以帮助带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新媒体所拥有的即时、快捷优势,能够同时应用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的长处,拉近了教学内容同受教育者间的距离。如此一来,受教育者即高校学生便可以无需受到时空范围的限制,而是能够借助手机、网络一类的技术手段受到教育,这便让思政教育传播效率变得更高。第三,新媒体可以帮助实现教学资源优化的理想状态,思政教师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对教学资源加以深度挖掘,且在此种优势帮助之下,去伪存真、由此至彼,从表面到深层地做好资源的整理加工工作,将优化后的教学资源传递到受教育者那里。最后,新媒体可以帮助实现师生间良性互动,教师借助QQ、微信一类技术手段同学生交流,从而使二者心理距离更近,避免了交流的紧张感,同时能够及时对学生思想加以了解,进一步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
(二)新媒体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背景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正面影响是需要强调的,而反而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过度强势文化方面的影响,易于造成教学主体、秩序、效果等方面的不利变化。首先,教学环境易于受到新媒体的侵染,因为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强大功能以及屏障缺失,容易让西方文化思想给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造成冲击,形成功利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泛滥形势,让高校范围内的思想出现更复杂的变化。其次,思政工作主要接受者即学生主体的情况变得难以掌握,新媒体所具有的虚拟化特点,易于使得学生群体在心理状态上受到改造,人格培养时的障碍也将变得愈加突出,比如在一方面来讲,因为新媒体环境的介入,学生言行的规范变得困难,规范效果的真实性也有待考察,学生群体处在人际交往过程之中,对其他人产生怀疑心理,会影响到良好人际关系的创建;而在新媒体虚拟世界中,学生更易于感觉到其与现实世界的差距,个体双重人格的出现也增加了可能性,这是对思政工作的极大挑战。而在另一方面来讲,新媒体中所具有的丰富观念,会让当代学生呈现出思想观念上的多元取向,教育时的统一性要求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第三,新媒体会给教学秩序带来不利影响,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充分集中精力,随时玩游戏、看新闻,管理起来难度颇大,对正常的师生双向互动造成了障碍。[4]第四,在教学内容方面,新媒体所造成的冲击力同样不小,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时空限制,让各种有益的、无益的信息传播到学生视野之内,有些信息内容同思政工作理想内容不同甚至相左,很容易影响到学生思想的理性鉴别,让传统教育内容的正常传播受到限制。最后,新媒体使得教学效果的呈现出现极大的不稳定性,如前面所讲,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受到了巨大冲击,负面的效应对冲了正面的引导。比如在互联网中广泛存在的负面新闻,易于造成思想相对单纯、心智不够成熟学生的观念偏离主线,从而产生抵触正常思政工作的心理,甚至于有个别学生认为思政工作属于虚假宣传,影响到了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 新媒体对思政工作正负影响的应用调整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新媒体所具有的正面影响作用,能够起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良好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所绝对不能忽略的是新媒体所具有的负面影响功能。研究探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应用调整策略,对于完善思政课教育过程非常关键。
(一)保证教育资源构建同新媒体相联系
新媒体无疑拥有强大的信息承载优势,而且传播速度快、传播媒介多、互动功能强等,使新媒体的上述优势发挥出来,利于创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相应的资源平台建设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对此,高校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对融入新媒体后的传播环境加以改造,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承载更多优势资源,从而让新媒体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个新平台。
(二)关注新媒体应用素养的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新媒体应用素养强调的是既能熟练应用新媒体,又能在新媒体环境中增强相应的信息解读能力与信息批判能力。其中了解各种类型新媒体技术属于新媒体应用素养的前提条件,如果缺少这个前提条件,那么接下来的素养构建也便无从说起。在此基础上,新媒体信息解读能力与信息批判能力的应用则可以更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效果。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发布有记者与编辑的层层筛选,可是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极为繁杂,一一把关是做不到的,所以加强信息接受者的这两项能力极有必要。[5]事实上也只有这么做,才能在根本上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思想素养。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高等院校需要组织相应的基于新媒体知识的讲座,并使应用技术培训落到实处,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媒介的能力,同步增强信息的理解、分析、研究、表达等项能力水平。
(三)做好针对新媒体舆论的监管工作
新媒体技术在广泛发展与传播的同时,也易于造成信息量的过大过杂,从而使高校学生受到虚假不实信息的错误引导。所以高等院校自身一定要注意做好针对新媒体舆论的监管工作,第一要建立形成相应的反应机制,使校园网络处在随时管理监督之中;第二要建立形成完善的学生思想动态管理机制,让舆情发展情况随时得到监控;第三要形成专门针对新媒体的管理机制,让新媒体技术在校园中的传播渠道、传播方法、新兴种类等得到随时管理与控制。三种办法相结合,多头共管,常抓不懈,共同促进新媒体舆论监管工作的完善化。
(四)使新媒体教学空间得到充分拓展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和客观形势的变化相适应,特别是在新媒体出现以后,其正面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它实际上给教学空间的拓展奠定了有利基础。为此,高校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制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时空扩展制度,比如适当以增加教师工资待遇的方式,使之在新媒体环境中多做教育努力,再比如利用学生喜欢的新媒体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加以了解,以便增强教学针对性等。[6]
(五)促进新媒体教育工作的创新
首先要使高校思政教师增强新媒体技术与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能力,教师首先需要意识到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随时了解新兴的媒体技术,并主动差别新媒体所提供信息资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找到它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并利用好这个机遇,努力探索思政教育改革的新方法。[7]其次,对于高校来讲,应当将视野放宽,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具前瞻性,既要考虑到当前情况下的教育适宜效果,也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媒体技术更新情况,提前提出适应性更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措施。
[1]吴谢玲.微博文化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56-57.
[2]黄鑫.浅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71-72.
[3]齐琳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5,(7):82-83.
[4]许舒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9):85-85.
[5]高玉垚.试析博客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146-147.
[6]方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性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32-33.
[7]艾东.手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9):12-14.
(责任编校:张京华)
G411
A
1673-2219(2016)11-0070-02
2016-06-11
叶钦照(1988-)男,福建宁德人,教闽南理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