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香”的复杂演绎及其所包蕴的湘漓文化特色
2016-03-07潘雁飞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永州民间文化与瑶文化研究所湖南永州425199
潘雁飞(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永州民间文化与瑶文化研究所,湖南永州425199)
“零陵香”的复杂演绎及其所包蕴的湘漓文化特色
潘雁飞
(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永州民间文化与瑶文化研究所,湖南永州425199)
摘 要:在运用大量古代资料探究“零陵香”名称及种植核心地域的繁复性中发现,“零陵香”就是《离骚》歌咏的蕙草,“零陵香”的演绎有着与湘漓文化惊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零陵香”可以说是湘漓文化形成发展演绎的见证、象征和缩影。而湘漓文化的内在特质则主要在起源、发展、融合、复杂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零陵香;湘漓文化;融合;发展
在古人的诗文中,“零陵香”是歌咏的一个意象。《全唐诗》就有三首写“零陵香”的诗。
一是刘禹锡的《闻韩宾擢第归觐以诗美之兼贺韩十五曹长时韩牧永州》:“零陵香草满郊坰,洞穴雏飞入翠屏。孝若归来成画赞,孟阳别后有山铭。兰陔旧地花才结,桂树新枝色更青。为报儒林丈人道,如今从此鬓星星。”
二是刘禹锡的《潇湘神二曲》其一:“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三是薛涛《春郊游眺寄孙处士二首》其一:“低头久立向蔷薇,爱似零陵香惹衣。何事碧溪孙处士,百劳东去燕西飞。今朝纵目玩芳菲,夹缬笼裙绣地衣。满袖满头兼手把,教人识是看花归。”
刘禹锡任朗州司马十年,又任连州刺史,且与柳宗元友善。朗州与永州相近,连州与永州相邻。足见其人对零陵及零陵香之熟悉。
薛涛虽为入乐籍之营妓,但才华横溢,后脱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女校书。与刘禹锡亦有交游。虽多生活在蜀中,但亦将零陵香入诗,足见其时零陵香之盛名。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零陵郡和永阳郡(今道县),置永州总管府,府治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同年改为零陵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郡治零陵县。从此,永州、零陵一地二名。刘禹锡、薛涛意识里的“零陵香”当指今之零陵或永州全境。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39公里处),辖7县4侯国。7县是:零陵(今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治所在今全州凤凰或咸水、营道(今宁远县地)、泠道(今宁远、新田县地)、始安(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灵川、永福、永宁县地)、营浦(今道县及江永部分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钟武(今衡阳县地)。4侯国是:泉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及双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冈、绥宁、城步一带)、夫夷(今邵阳、新宁一带)、舂陵(今宁远、新田、祁阳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设州,零陵郡属荆州。
但有意思的是,前人笔记中有不少人认为“零陵香”不产于零陵。如宋人范成大编著《桂海虞衡志·志香》卷零陵香目记载:“零陵香,宜、融等州多有之。土人编以为席荐坐褥,性暖宜人。零陵今永州,实无此香。”宜州,即今广西宜州市,西晋曾属桂林郡;融州,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汉元鼎六年为潭中县,属桂林郡。二者亦是宽泛的漓江流域范围。
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云:“唐人谓之铃铃香,亦谓之铃子香,谓花倒悬枝间如小铃也。至今京师人买零陵香,须择有林智者。铃子,乃其花也。此本鄙语,文士以湖南零陵郡,遂附会名之。”[1]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云:“零陵香,出瑶峒及静江、融州、象州,凡深山木阴沮洳之地,皆可种也。……谓之零陵香,静江旧属零陵郡也。”[2]静江,即今桂林市古称。象州,即今象州县,曾属桂林郡。
上述观点都认为“零陵香”产于广西,其地域主要在古桂林郡范围内。范成大是彻底否定派,沈括认为是谐音附会而已,周去非则已敏感地感到“零陵香”地名与大零陵郡有密切关系。但实际上都否认了今零陵(永州)不产零陵香。
那么,零陵(永州)地域是否产“零陵香”呢?我们可以再从史料中去寻绎答案。
《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永州零陵郡,中。土贡:葛、笴、零陵香、石蜜、石燕。县四:零陵,祁阳,湘源,灌阳。”“道州江华郡,中。本营州,武德四年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二县置,五年曰南营州,贞观八年更名,十七年,州废入永州,上元二年复置。土贡:白纻、零陵香、犀角。县五:弘道,延唐,江华,永明,大历。”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湘源生零陵香,岁市上供,人苦之,宙为奏罢。”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道州,中,江华郡……贡白纻、零陵香。县四:营道,江华,宁远,永明。全州,下,军事。绍兴元年,听广西路经略安抚司节制。贡葛、零陵香。县二:清湘,灌阳。”
马端临《文献通考·土贡考·历代土贡》:“江华郡:贡零陵香百斤,白布十端。今道州。”[3]
清光绪《零陵县志》记载零陵东潇水河心的香零山小岛时说:“地产香草,其叶如罗勒,香闻数十步,唐世上供,郡人苦之,刺史韦宙奏罢之。”[4]
从以上史料可知,“零陵香”的核心产区在以全州为核心的永州零陵郡,道州江华郡。无论是从历史行政区划的角度看,还是从今天永州辖地来看,“零陵香”确实也产于零陵,当然也产于广西历史上属于零陵郡的广大地区。而核心产区之一的全州,全州境内的咸水镇,便是秦始皇设零陵县,汉武帝元鼎六年设零陵郡的治所。而全州,至少在唐代还在永州零陵郡内。宋代绍兴元年归属广西。宋人不明归属,所以有零陵不产零陵香之说,其实是错误的认识。
实际上,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下面一些材料加深认识。
《清碑类钞·植物类》:“零陵香亦称蕙草……以产于湖南之零陵县者为最著,可入药。”[5]
《花镜·花草类考》:“零陵香,一名薰草,产于全州,江淮亦有,不及湖岭者佳。多生下湿地,麻叶而方茎,赤花而黑质,其臭如蘼芜。七月中旬,开花香盛。因花倒悬枝间如小铃,俗名铃铃香。其茎叶曝干作香,其实黑。《左传》云:‘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即此草也。'土人以编席荐,性暖且香,最宜于人。”[6]
《铁围山丛谈》卷六:“零陵香草生九疑间,实产舜墓。然今二广所向多有之。在岭南,初不大香,一持除岭北,则气顿馨烈。南方至易得,富者往往组以为床荐也。”[7]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记薰草、零陵香:“谨按:零陵旧治在今全州。全乃湘水之源,多生此香。今人呼为广零陵香者,乃真薰草。若永州、道州、武冈州,皆零陵属地也。”[8]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援引宋人苏颂《本草图经》所言:“零陵香,生零陵山谷。今湖岭诸州皆有之。多生下湿地,叶如麻,两两相对,茎方,气如蘼芜,常以七月中旬开花,至香,古所谓薰草是也。或云蕙草亦此也。又云其茎、叶谓之蕙,其根谓之薰。三月采,脱节者良。”[9]
零陵香虽然二广、江淮皆有,但以岭北最为香气馥郁。而道州、江华、全州、永州、武冈州均在岭北,所谓湖岭者是也,湖指湖南,岭即岭北。湖南境内之南岭,包括今广西全州等已属岭北。《铁围山丛谈》甚至说零陵香的原产地,产于九疑山间舜墓周围,也是有见识的说法。《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或许这就是最早称为零陵香的源头,今江华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庙子源村香草源正好处在九嶷山三分石西部一则,三分石也是民间传说舜帝藏精之所在。(据明蒋鐄《九疑山志》:“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佩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蹄石。还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民间有“三分石一水三分,香草源为正源,九嶷山的灵气在香草源”的说法,香草源是潇水的源头,也是湘江的源头,“二妃香魂归九嶷,化作香草”便足资证明。《本草纲目》则提出今为邵阳属地的武冈州也有此香,而武冈,是曾为零陵郡的都梁侯国,可见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生产零陵香的地域可以说囊括了大零陵郡的绝大部分。今天,江华瑶族自治县的香草园、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还大量种植零陵香就是最好的证明。[10]
上文《清碑类钞》、《花镜》、《本草纲目》、《证类本草》都提到零陵香就是蕙草或薰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零陵香究竟是什么草?今天又叫什么呢?实际上,将零陵香看成是蕙草的还有一些材料:
清人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一:“蕙,即零陵香。”[11]
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蕙,今零陵香是也。”[1]
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录》卷二十九:“楚人曰,蕙,今零陵香也,又云薰,所谓一薰一莸者也。唐人但名铃铃香,亦名铃子香,取其花倒悬枝间,如小铃也。”。[12]
宋人谢翱《楚辞芳草谱》“薰草”条:“世以蕙草盖即薰草,臭如薰芜,可以已厉,故古之祓除,以此草薰之,因谓之薰草。王逸章句云,菌薰也,今之零陵香。”[13]“可以已厉”出自《山海经·西山经》:“(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厉。”[14]
元人白珽《湛渊静语》卷一:“蕙,薰草也,生下湿地,麻叶方茎,赤花黑实……即零陵香也。”[15]
清人邱炜萲撰《菽园赘谈》“兰蕙”条:“而蕙则今之零陵香。”[16]
当然也有反对“蕙,即零陵香”者。如宋人张淏撰写的《云谷杂记》就认为蕙并不是零陵香。
还有把兰、蕙混而为一的。如宋人郑樵《通志略·昆虫草木略第一》:“兰即蕙,蕙即薰,薰即零陵香。《楚辞》云:‘滋兰九畹,植蕙百亩。'互言也。古方谓之薰草,故《名医别录》出《薰草》条。近方谓之零陵香,故《开宝本草》出《零陵香》条。《神农本经》谓之兰茝,昔修《本草》以二条贯于兰后,明一物也。臣谨按:兰旧名煎泽草,妇人和油泽头,故以名焉。《南越志》云:‘零陵香一名燕草,又名薰草,即香草,生零陵山谷,今湖岭诸州皆有。'又《别录》云:‘薰草一名蕙草,明薰蕙之为兰也。以其质香,故可以为膏泽,可以涂宫室。'近世一种草如茅叶而嫩,其根谓之土续断,其花馥郁,故得兰名,误为人所赋咏。”[17]
郑樵“兰即蕙,蕙即薰,薰即零陵香”是正确的认识,但把蕙与兰相混就相差太远了。不仅兰蕙有别,甚至即便是蕙也有古今之别。朱熹《离骚辩证》对此说:“古之香草,必花叶俱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佩。今之兰蕙,但花香而叶乃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古人所指甚明。”所以朱熹在咏“蕙”时说:“故所谓蕙,乃今之零陵香。今之蕙不知起于何时也。”诗曰:“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考。”[18]
既然宋时的蕙也不是零陵香。那么零陵香,究竟是什么呢?今天还在吗,又叫什么呢?
《中药大辞典》给它的复杂性做了这样的陈述和规定:
异名有:薰草(《山海经》),燕草(《南越志》),蕙草(《别录》),香草《开宝本草》),铃铃香(《梦溪笔谈》),熏香(《本草求真》),黄零草,陵草《中药材手册》。
基原(科属)为:为报春化科植物灵香草的带根全草。
原植物:灵香草,又名广零陵香(《纲目》)、广灵香、平南香,满山香。
《中药大辞典》对其描述是:“多年生直立草本,具浓烈香气,高1米许。根须状。茎往往在下半部呈匍匐状,光滑无毛,具棱或薄翅。单叶互生;无托叶;叶片卵形,长4~9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微尖,基部楔形,两侧顾叶柄下延成翼状,全缘,皱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纸质,侧脉每侧3~4条,上面下陷,下面突起。花单生于叶腋,下垂,花柄纤细;花萼淡绿色,深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黄色,5深裂,裂片椭圆形,长于萼片;雄蕊5,等长,着生于冠管上,花丝极短,分离,基着药,戟形;子房上位,1室,特立中央胎座,胚珠多数,花柱棒状。蒴果球形,果皮灰白色,膜质。种子细小,多数,黑褐色,有棱角。花期5月。果期7~8月。”[19]
据周博调查,类似的灵香草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庙子源村香草源,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还有大量种植。[10]而就其历史沿革看两地都属于大零陵郡范围,特别是庙子源村香草源就在九嶷山三分石脚下,近舜帝墓葬之所,与《铁围山丛谈》卷六所记载的“零陵香草生九疑间,实产舜墓”传说惊人一致。可以说九嶷山三分石,及其香草源是地理上的零陵,而最初全州咸水乡只是行政上的零陵。而今之零陵则是由泉陵改名而来的行政区划。
由零陵香别名的众多,演变的复杂性看。笔者以为与湘漓文化起源、成型、发展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第一,起源特色相似。湘漓文化的起源核心区应在今天湘水、漓水上游的全州、兴安的古零陵郡郡治周围一带(如果以潇水为湘水源头,则九嶷山三分石香草源一带亦是核心,其附近至今尚有湘江地名,香草源就属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镇)。这里人们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漓水流域。形成了陆上、水上两大交通要道,方便了人民往来。百越文化与楚文化相交汇于此。逐渐形成具有两地文化特色相交融的农耕文化、游耕文化、种植文化、民族文化、山地文化。而据史料记载,零陵香上供最多的恰也是湘源县、江华县两地,据推测最早栽种零陵香的也应是这一地区。
第二,发展特色相似。湘漓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行政区域沿革的变迁。零陵郡治北迁泉陵(今永州零陵),而有更多的楚文化、湖湘文化特色。而南部随着始安县、始安侯国、始安郡、桂州始安郡、静江府的不断设立与变迁。湘漓文化南移部分,逐渐以桂林为中心,兼具百越文化、八桂文化特色。但就其主流看,湘漓文化仍是核心。就好像这一带虽然民族迁徙频仍,方言众多,但西南官话仍是其主流一样。零陵香也应该有一个北迁,南移的过程。如现在广西金秀县大量种植灵香草就是南移的结果。据周博考察,“根据笔者进行的田野调查得知,金秀大瑶山金秀镇金秀村和长二村的茶山瑶,他们多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天下的时候从湖南南部逐渐迁徙到广西来的,具体什么时间迁徙到现在居住的村庄不详,但是根据他们的族谱显示至少有近20代,将近400年的历史了,据此可以大至推算于明朝万历年间便迁来此地。‘零陵香'原产‘零陵郡',古时之‘零陵郡'也包括今金秀大瑶山所在地望。因而湖南瑶族关于‘零陵香'的先进种植技术也传到了大瑶山。培养了种植‘灵香草'的技术环境”[10]。而现在零陵城区香零山有零陵香的传说也可以证明零陵香北移种植的可能性。而在更广大的范围来看,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江浙均有零陵香种植的记录。这说明零陵香种植存活适应面非常广。
第三,与湘漓文化的融合特色相似。这一地区民族文化交融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民族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亦影响汉族。零陵香的种植也是这样。
第四,与湘漓文化复杂性相似。湘漓文化的范围,是苍梧之野的大零陵郡范围,涵括岭南岭北,而以岭北为核心。而以古零陵郡、湘漓分派之灵渠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湘漓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带,实际上是处在一条历史文化走廊之中,这条历史文化走廊有水路、陆路2条,水路是潇水,也是湘江、漓江干流,陆路是潇贺古道,其走向与潇水大致平行而入广西。其文化分布亦相类。重要的是潇贺古道(又名秦建“新道”,原称岭口古道,后来称楚粤通衢)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主体,为楚越交流拓展了通途,开了湘粤桂交通的历史新纪元。《晋书·地理下》说:“自北徂南,入城之道,必由岭峤。”宋人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一《地理门》中说:“入岭南之途有五,自道(道州)入广西之贺(临贺)四也”。
说明道州至贺州的这条古道属于五道中的第四条。这两条文化走廊在古代正处于海陆丝绸之路转换核心部位,处海陆丝绸之路要冲,处南岭民族文化走廊核心位置。是沟通中原文明与岭南文明、海外文明的重要文化通道,也是商贸通道。而且文化走廊本身是千年道统(道德文明)与诗情画意一线贯穿。这一带,由此伸展开,形成了异常复杂的特色文化。而零陵香在这一带的种植始终不绝,但同时又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名称演变特色。由于远离中原文化。致使“零陵香”这一通用名称与众多别名共存,加剧这一复杂性。笔者根据上面的文献资料,甚至可以做出一大胆推测。《离骚》作者屈原也许就来过零陵郡,联系他的诗作一再出现九疑意象、舜帝意象、潇湘意象,他笔下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应该就是后来的零陵香,按朱熹的说法,而唐宋以来的蕙则已不再属于零陵香了。
参考文献:
[1][宋]沈括.梦溪笔谈[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清]嵇有庆,刘沛.[光绪]零陵县志[M].民国二十年补刊本.
[5][清]徐珂.清碑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清]陈淏子.花镜[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宋]蔡绦.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清]李时珍.本草纲目[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学研究所,2002.
[10]周博.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地区灵香草历史文化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1.
[11][清]王士禛.香祖笔记[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宋]邵博.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宋]谢翱.楚辞芳草谱[M].清宛委山堂刻《说郛》本.
[14]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93.
[15][元]白珽.湛渊静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清]邱炜萲.菽园赘谈[M].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17][宋]郑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8]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江苏新医药院.中药大辞典[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4-0019-03
收稿日期:2016-02-27
基金项目: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古代文学重点学科、永州民间文化与瑶文化研究所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晚周诗文舜帝意识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2JD29);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盘王大歌》的传播范式研究”。
作者简介:潘雁飞(1966-),男,湖南江华人,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