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间长诗中的人物塑造看彝族、傣族不同的审美心理

2016-03-07杨立新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阿诗玛长诗傣族

杨立新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224)

从民间长诗中的人物塑造看彝族、傣族不同的审美心理

杨立新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224)

彝族和傣族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两个不同民族,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心理。从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长诗中的人物塑造入手,将彝族、傣族文学从审美心理的角度进行比较,目的是更深层次地挖掘民族文学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魅力,更好地展示两族文学特有的风采。从而更深层次地探讨文学多元化的审美内涵及审美价值,促进民族文学及文化的交汇融合。

彝族;傣族;审美心理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5.006

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或精神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和发展,一定的自然环境能培养一定的思想感情,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铸就一定的民族性格。文学来源于生活,最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

彝族和傣族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两个不同的民族,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截然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审美心理。彝族生活在山高坡陡、气候寒冷的山区和半山区,祖祖辈辈与山相伴,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彝族人民山一样的性格,再加上世世代代对火的崇拜,使得粗犷、鲜明得像火一样的阳刚之气构成了其民族的主体审美心理,因而彝族也被称作“火的民族”“山的民族”。

傣族大多生活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所居住的河谷平坝地区河流纵横,水流平缓,在这样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的土地上生活,自然形成了他们爱水、爱美的性格。在云南,人们把傣族比成水一样的民族,这种比喻,并不是因为傣族傍水而居,也不是因为傣族每年都过泼水节,而是因为傣族人民有像水一样温婉、细腻的审美心理。

彝族、傣族民间长诗是两族民间文学中内容丰富、复杂而又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这些长诗,最能反映出彝族和傣族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如彝族的《阿诗玛》《我的幺表妹》《珠尼阿衣》,傣族的《召树屯》《娥并与桑洛》《松帕敏和嘎西娜》等。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审美价值取向有着相似之处,而在民族审美心理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通过这些颇具代表性的彝族和傣族民间长诗中的人物塑造来进行审美心理比较,可更深层次地探讨文学多元化的审美内涵及审美价值,促进民族文学及文化的交汇融合。

一、外貌的质朴之美与绚丽之美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主人公勤劳、勇敢、智慧、善良,并且都长得美,是这一类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也是彝族、傣族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的共同愿望。但是,因为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两个民族对外貌美的描写却是截然不同的。

彝族生活在山高坡陡、气候寒冷的山区和半山区,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广种薄收的高原种植经济和逐畜而居的牧业经济,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更无暇对自然和生活进行细致的品味和体验。所以,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审美也是简单而质朴无华的,塑造人物形象时外貌描写也显现出质朴之美。如《阿诗玛》中对阿诗玛外貌的描写是这样的:“脸洗得像月亮白,身上洗得像鸡蛋白,手洗得像萝卜白,脚洗得像白菜白”〔1〕8“阿诗玛像荞叶,长得嫩汪汪”“阿诗玛像玉米叶,长得油油亮”,从这些对人物外貌美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人物的描写尽管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都是简单的明喻,并且喻体往往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的事物。“千万朵山茶,你是最美丽的一朵;千万个撒尼姑娘,你是最好的一个”〔1〕26-27。怎么个美,没有具体细致的描述,只有简单笼统的判断。而在《我的幺表妹》中,表哥也赞美了幺表妹的美,那就是“表妹像一株菜花,只开给表哥看”〔2〕。这里用荞叶、玉米叶和菜花来形容姑娘的美,显得非常简单而又实用,这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具有山一样的憨厚淳朴,而且荞和玉米又是山区半山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这又从另一方面透露出彝族人民自然、朴素、单纯的审美心理是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

傣族的民间长诗中也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主人公的外貌美,但这种描写给人的感觉是复杂而绚丽的,是浓墨重彩的。傣族民间长诗中的主人公,不论是贫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给人留下的印象都非常华丽。比如《娥并与桑洛》中对娥并的赞美:“勐根的姑娘,数荷花一样的娥并最漂亮”“美丽的姑娘呀!你好像一颗发光的钻石”“水银般的妹妹呀!勐根的好姑娘”“比棉花还要洁白,比云彩还要柔和,手指像竹笋,声音像口弦。娥并站在河里洗头,像一朵初开的荷花,手臂像两只象牙,小鱼在她身边游来游去”“漂亮的梳子,别在披着的黑发上,头发黑得闪光,娥并的手臂又白又嫩,戴上银圈子,漂亮得像象牙一样”〔3〕40-70。可看出诗歌中对人物外貌美的描写要复杂得多。当然也用了比喻的手法,但比喻所用的喻体更具浪漫色彩,不像彝族长诗中的喻体那样简单实用,如用荷花、钻石、水银、象牙等做喻体比喻傣族少女,这种比喻使傣族少女显得更加妩媚和脱俗,并且人物外貌美更显得细致、华丽。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傣族民间长诗中还有大量的对男主人公外貌描写的文字,用词也是非常华美的。比如《召树屯》中就用了独特新颖的比喻来描述召树屯的美:“椰子树没有他英俊,天上的星星比不上他的眼睛,哪里来的小伙子呀?菠萝的滋味也比不上他的歌甜”〔4〕29。用甜腻腻的菠萝来比喻歌声,这比喻不仅新颖而且显得十分浪漫。而《娥并与桑洛》更是把桑洛比作了花:“桑洛哥哥呀,你正像一朵花,开在高高的树梢上”〔3〕26。用花来比喻男子,这在彝族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傣族人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审美心理,正是因为他们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山清水秀,非常优美,再加上易于收获的稻作经济,使他们有闲余之暇去细致地品味和探寻人的心灵感受。所以,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心理也体现得尤其细腻和华美。

二、性格的刚烈之美与柔顺之美

彝族、傣族民间长诗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塑造的正面人物,男性都具有勇武刚强的性格,女性都具有美丽温柔的品质。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5〕。也就是说境况是心理形成的决定因素,人总是随时和其生存的环境发生关联并被环境打上深刻的心理烙印。由于彝族傣族各自所处环境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这使得他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性格的时候,审美心理也显得不同。

比如同是强权迫害下的《召树屯》中的傣族姑娘婻诺娜和《阿诗玛》中的彝族姑娘阿诗玛,一个突出的是惊人的美貌和极尽温柔的品质,另一个除美丽之外,突出的却是倔强、刚烈的性格。《召树屯》中的婻诺娜,她是孔雀国的公主,在傣族文化中,孔雀本身就代表了平静和温顺。当婻诺娜被摩古拉迫害时,柔顺的她忍辱宽容,她不会同恶势力作斗争,她选择离开:“再见啊,我住过的房屋;再见啊,我走过的小路;再见啊,亲爱的城市;再见啊,召树屯的家乡。”她展开翅膀,穿过云层飞向远方。但她又依依不舍,所以不久她又飞了回来,“在勐板加上空盘旋”“她仿佛掉落了东西,她仿佛忘记了金簪……”〔4〕50-53作者在这里极尽笔墨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在强权的迫害下还是那么美丽、多情的温柔得像水一样的女子,她的反抗就是离开。而《阿诗玛》中的阿诗玛,当遭到强权威逼的时候,却是“不管他家多有钱,休想迷住我的心;不管我家怎样穷,都不嫁给有钱人!清水不愿和浑水在一起,我决不嫁给热布巴拉家”“不嫁就是不嫁,九十九个不嫁,有本事来娶,有本事来拉”〔1〕29。从这掷地有声的回答中,不仅可以看出阿诗玛对热布巴拉家权势、富贵的极端蔑视。而且寥寥数语,突出的是她刚烈、倔强的火一样的性格。

还有同是强权迫害下的彝族姑娘珠尼阿衣和傣族姑娘娥并,在人物性格塑造的审美取向上也截然不同。彝族叙事长诗《珠尼阿衣》中的女主人公珠尼阿衣,被土司家看中并被抢到家中要给儿子做媳妇,当珠尼阿衣一见身体肥得像头猪,两只眼睛像铜铃的土司的儿子时就非常气愤。一拳就将他打出了门外。土司见儿子被珠尼阿衣打翻在地,气急败坏地威胁要把珠尼阿衣关到水牢里去。珠尼阿衣是这样回答的:“只听说蚊子最怕死,没听说飞蛾怕扑灯。只听说怕死的是山雀,没听说怕死的是山鹰”〔6〕。这是和傣家水一样的女子截然不同的山鹰一样的女子,我们从她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不为强权所屈的反抗和斗争,看到的是那种生存于恶劣环境中的山地民族的火辣辣的倔强、刚烈的性格。

再来看看《娥并与桑洛》中美丽的傣族姑娘娥并,在与桑洛定情后,桑洛离开勐根回到了景多昂。怀有身孕的娥并在女伴的陪伴下从家乡到景多昂寻找桑洛,桑洛的母亲支开儿子,用刀子和针刺伤娥并,并将她赶出了家门。“娥并被赶出来了,像牲口被主人赶出门。勐根的姑娘啊!她只能站在门外啼哭,呼唤桑洛哥哥”“一边走,一边哭,美丽的娥并,哭哑了嗓子。头发散下来了,头巾落下来了,耳环掉在地上,血从手上滴到地上”〔3〕81-82。强权之下没有反抗,只有眼泪。寥寥数语,作者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多情、温柔而又爱得无怨无悔的像水一样的女子,他们的爱情不管要经历多少坎坷和磨难,她对爱人永远如水般温柔和依恋,永远没有任何的抱怨和愤恨。同是《娥并与桑洛》中的女子,桑洛母亲看中的阿扁姑娘,诗中是这样描写的:“可爱的姑娘走在水上,水也不会动荡,阿扁走在地上,竹楼都会摇晃”。从诗句中不难看出对于过于强悍的女子的讽刺。在傣族民间长诗中,即便是坏女人的形象也是美艳而柔情的,她们对强悍的女性没有太多的好感。从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彝族、傣族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审美心理是不同的。

再看男性形象,彝族、傣族民间长诗中男主人公都具有勇武刚强的性格。但是,因为各自审美心理的不同,所以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各有不同。彝族更崇尚阳刚之美,而傣族更看重性格中温和、宽容、忍让的阴柔之美。在彝族叙事长诗《我的幺表妹》中,当表哥的心上人幺表妹被舅父舅母卖给了人,表哥想起了仇人时:“我的幺表妹呀,你没有死。我们脚跟着脚,同到河边去背水。看见拿金银换你的人,骑着马儿桥上过,桥断马坠掉下河,惟愿波浪比天高,把他葬在鱼腹里”〔3〕315。如此连着的三段咒骂尽管只是表哥的一种愿望,但从他的诅咒中,我们也可看出表哥恨得决绝的如火一般的性格。而傣族民间长诗《松帕敏和嘎西娜》中的松帕敏,本是勐藏巴的君王,当弟弟召刚妄图篡位并燃起战火时,他害怕“两只雁儿的争吵,会损害田中的禾苗,我怕战争损害了百姓,使我做鬼也含羞”〔7〕。他为了避免兄弟争斗,带着妻儿丢下国家、人民,离开王宫,自愿到山林中去经受折磨。但也正是这位“心软绵绵”的温和的松帕敏,最终以柔克刚,取得了胜利。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男子温和、忍让性格的赞美,而也正是这位温文尔雅的男子,最终受到傣族人民的拥戴而当上了国王。

从这些最具代表性的彝族、傣族民间长诗中的人物塑造我们可看出,审美心理与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环境的差异,彝族和傣族在与自然的斗争和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审美心理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综合地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殊性。文学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图景的形象再现,也是整个民族精神的直接反映。而这些彝族、傣族民间长诗中塑造的性格典型的艺术形象又决定了这些民间长诗的审美价值非同一般,它在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同时,完成了二者统一的艺术美,这就使这些民间长诗具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我们从审美角度对民间长诗进行比较,可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吸取彝族、傣族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精华,增进文学及文化的交汇融合,这对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实用的。另外通过审美比较,可进一步强化民间文学经典作品在人的价值取向上的指导作用,使民间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最大限度地起到美育的作用。

〔1〕黄铁.阿诗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2〕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15.

〔3〕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德宏调查队.娥并与桑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60.

〔4〕岩叠,陈贵培.召树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5〕普列汉诺夫.论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64:47.

〔6〕沙马拉毅.彝族文学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71.

〔7〕陈贵培.松帕敏和嘎西娜〔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12.

On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Psychologies of Yi and Dai Ethnic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zation in Folk Long Poems

YangLixin
(College of Humanities,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Yi and Dai ethnic groups,two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habiting in southwest of China,have different aesthetic psychologies because of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Starting with 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ization in folk long poems,this paper compares the literature of Yi and Dai ethnic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for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ethnic literature and a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unique literature styles of two ethnic groups.The analysis can help deepe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literature diversification,which ca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and culture.

Yi ethnic group;Dai ethnic group;aesthetic psychology

I057

A

2096-2266(2016)05-0028-04

(责任编辑党红梅)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013Z090)

2016-03-06

2016-04-10

杨立新,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比较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阿诗玛长诗傣族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
去看阿诗玛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王舍城(长诗)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
阿诗玛的传说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