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流感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
2016-03-07高琦倪宏波闻晓波
高琦,倪宏波,闻晓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
副流感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
高琦,倪宏波,闻晓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
为更深入地了解由副流感病毒引起人类和一些物种的急性、热性、接触性副流感传染病。根据近些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副流感研究状况,从副流感的疾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借鉴。
副流感;副流感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防控
副流感(Parainfluenza)是由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引起的人类及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咳嗽、厌食、发热、鼻音、眼黏膜分泌物增多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1],有时伴有腹泻。PIV侵入机体会干扰免疫功能,并与其他病原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性肺炎[2],给控制和消灭本病造成极大困难,一旦发生此病将很难根除。该病目前缺乏特效药物,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自上世纪50年代Reisinger等[3-4]在美国的一起“运输热”的病例中首次报道并分离出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后,已广泛分布于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近些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副流感研究状况,从副流感的疾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些借鉴。
1 疾病诊断
副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天气骤变的早春、晚秋和寒冷的季节多见。唾液感染和直接接触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粪便、乳汁和流产胎儿进行传播。临床表现有温和型到急性型的呼吸困难、发热、肺部产生严重的呼吸音、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发炎、低死亡率和病毒血症伴随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等[5]。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HPIV3)是对婴幼儿威胁最大的呼吸道病毒之一,常常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对于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免疫缺陷人群,PIV可导致严重的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6]。BPIV3是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的最主要病原之一,牛副流感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被认为是牛场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2]。牛副流感潜伏期通常为2~5 d,患病牛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同时也会出现流鼻涕、流泪并伴有脓性结膜炎。随着病情的加重,患病牛会继发支原体或细菌等微生物感染,例如牛支原体、溶血性曼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从而引起肺炎,导致产生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大大的增加了患病牛的死亡率[7]。对患病牛进行剖检可见肺脏实变,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泡的增生和肥大,纤维素性胸膜炎和支气管肺炎的变化等现象[8]。在某些情况下,如患病牛只受到应激时,感染BPIV3后会造成组织损伤和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发展为支气管肺炎。副流感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必须依靠特异性检测[9]。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初步做出诊断,在第一时间做病原学鉴定和血清学检测,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有助于该病的防控[10]。
1.1 病原学诊断
用棉拭子采集处于发热期患者或者发病动物的鼻液和眼分泌物,将采集到的病料在冷藏状态下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采用中和试验及荧光抗体法鉴定病毒,或者电镜观察、核酸探针检测、RT-PCR[11]等方法进行病原学鉴定。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检测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在临床实践中还很难推广,对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均有较高的要求。
1.2 血清学诊断
在兽医学上对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传统上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清中和试验(SN)、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变态反应检查以及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实验室用多重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呼吸道病毒进行病原学诊断,其结果证明多重实时定量PCR的技术好于传统的血清学检测方法[12]。但是,病原学诊断也存在一些局限,例如耗时长且费用昂贵、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精密仪器等,在临床中很难普及,只限于实验室中应用。
2 流行病学调查
PIV可以感染很多物种,包括人类、犬类、牛、灵长类动物、绵羊、山羊、美洲野牛、豚鼠、犀牛、麋鹿和骆驼等[13]。1956年Hull等在培养猴肾细胞过程中分离得到了猴副流感病毒5型(SV5)。1959年 Reisinger等[14]分离到BPIV3。1967年Binn等人用犬肾细胞首次从患呼吸道疾病的犬体内分离得到犬副流感病毒(CPIV)[15]。PIV为副粘膜病毒科成员,人副流感病毒2型、4型、犬副流感病毒(CPIV)2型和猴副流感病毒(SV)5型为腮腺炎病毒属成员,牛副流感病毒3型、人副流感病毒1型和4型为呼吸道病毒属成员。PIV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基因组长度14 904~17 262核苷酸。PIV可分为1~5型,其中4型又可分为4 a和4 b 2个亚型;5个型之间存在轻微的交叉免疫。
2.1 人副流感
人感染HPIV包括4种血清型,潜伏期为1~4 d。一周岁以内的新生儿易感,其中1型和2型主要引起哮喘;HPIV3可引起婴儿和儿童呼吸道疾病,也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和哮喘,其与BPIV3的抗原性相似,可引起小儿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16];HPIV4通常被认为仅散在发生且所引起疾病的发病症状轻微[15]。在美国,对5周龄以内的婴幼儿进行血清学检查发现,接近100%的婴幼儿均感染过HPIV。某些患者感染HPIV后,死亡率可达50%[17]。
2.2 牛副流感
BPIV3基因结构为3′-leader-N-P-M-F-HN-L-trailer-5′,编码6种结构蛋白。BPIV3暂时包括BPIV3a、BPIV3b和BPIV3c 3种基因型。BPIV3基因组全长约为15 456 nt,不同毒株之间基因组长度存在一定的长度差异,甚至同一亚型内毒株长度也存在差异。例如,A基因型内TVMDL24(美国)、910N(日本)毒株长度为15 480 nt,而同型内NM09(中国)、TVMDL60(美国)、Kansas(美国)长度为15 456 nt。BPIV3b最早是在澳大利亚分离的(Q5592株),Q5592全基因组全长为15 498 nt,是目前所知的基因组最大的BPIV3毒株,Q5592在很长时间内也作为B基因型的原型代表株,因在一定时间内未有BPIV3b的报道,然而在2009年美国报道分离到了一株BPIV3b(TVMDL15株)基因组全长为15 474 nt。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南韩、日本和美国都有BPIV3c的报道。在我国,200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薛飞课题组于山东省分离到了C基因型BPIV3(SD0835);课题组于2014年于宁夏规模化牛场也分离到了一株C基因型BPIV3(NX49)。分子进化分析表明,NX49与SD0835全基因组同源性高达99.3%,在进化上处于同一分支。此外,在阿根廷BPIV3a、BPIV3b和BPIV3c 3种基因型毒株均有所报道[17]。从目前的流行病学数据来看,BPIV3具有全球性传播和蔓延的趋势。
2008年,EBERLE等[13]从大西洋宽吻海豚中分离到一种海豚副流感病毒3型(dolphin PIV3,TtPIV1),同时研究证实TtPIV1与BPIV3高度同源。在当前的研究中,BPIV3和TtPIV1在BEAS-2B、MDBK和Vero细胞系中具有相似的生长动力学和促炎性细胞因子(IL-1B,IL-6和CXCL8)的产生。TtPIV1的命名是根据融合蛋白和RNA聚合酶基因的部分序列来命名的。TtPIV1的全基因序列和后来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表明,TtPIV1全部的6个病毒基因都是属于BPIV3的基因B型中,并提议将TtPIV1归类于BPIV3b基因型。
近些年,欧美国家对副流感发生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Solis Caldern等调查研究发现,在墨西哥肉牛中BPIV3的血清阳性率约为85%。Hagglund等在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系统疾病进行了6年左右的研究中发现,牛群中每年都会感染BPIV3,且感染水平很高。在伊朗的马什哈德地区,科学家利用间接ELISA试剂盒对当地奶牛进行了BPIV3血清阳性的调查,发现约90%的奶牛血清呈BPIV3阳性。在芬兰进行的牛BPIV3血清学调查研究中发现,约80%的牛血清样本呈阳性。Intisar等[19]通过BPIV3的ELISA试剂盒,对来自不丹各地的495份骆驼的血清进行检测,发现BPIV3血清阳性率约为82%。
1980~1984年之间,对阿根廷牛群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77%的牛只体内存在BPIV3抗体。在2012年,从阿根廷的水牛中分离到BPIV3b。此外,在阿根廷和南美洲的骆驼中也发现了BPIV3b抗体,并从牛和绵羊中分离的到了该病毒。在阿根廷,水牛的养殖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的,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市场。水牛这个物种是易受几个严重传染病影响的,包括在早期1966年埃及报道的BPIV3。此外,副流感也是与水牛健康潜在相关的疾病之一,可以在牛只之间相互传播并在群体内流行[2]。
我国的调查数据中表明,吉林、内蒙、山西3省中血清BPIV3阳性率分别97.35%、84.31%、95.15%[19]。江西省牛血清中BPIV3抗体阳性率为27.8%,阳性率为最低,其他省份均高于50%,2/3的省份样品阳性率超过80%,福建省样品阳性率最高,为100%。北方3省牛群中普遍存在BPIV3的感染。调查的12个省份中,除了江西等个别省份外,其他省份的牛血清中BPIV3阳性率很高,新疆地区BPIV3的抗体平均阳性率为91.3%。对我国12个省份BPIV3血清流行病毒学数据按照区域性处理,发现东北、西北、中部、东南和西南5个地区牛血清BPIV3抗体阳性率均很高,且阳性率差异不显著,这表明BPIV3在我国的流行非常普遍并且比较严重[21]。
我国目前主要流行株基因型为A型与C型,各基因型临床分离毒株相对较少且区域分布仅局限于我国东北部,但血清学调查表明我国目前BPIV3已呈全国性流行。我国目前尚无B型BPIV3的报道,国内新建奶牛场多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等国进口青年牛,虽经过海关和隔离场的双重检疫,但仍易带来一些传染病,其中就包括牛副流感。澳大利亚和美国已经报道了B型BPIV3的流行,因此开展BPIV3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控,将为BRDC疾病的防制和以及相关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2.3 羊副流感
在2013年,从我国江苏省患呼吸道疾病的山羊群中分离到一株羊副流感病毒3型,命名为JS2013,(Capr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CPIV3)。将JS2013与呼吸道病毒属的其他毒株进行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分离出来的JS2013毒株明显的不同于HPIV1、仙台病毒、HPIV3和其他报道过的BPIV3基因型。对JS2013和后来分离的2个CPIV3的HN基因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CPIV3毒株形成了一个分群。这个结果的出现暗示了CPIV3是呼吸道病毒属的新成员[22]。
2.4 猴副流感
猴副流感病毒(Simi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5,SV5)是存在于猴群中的一种RNA病毒,也是常见的猴源细胞培养中的污染物之一,SV5在猴群中呈隐性感染,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SV5还能感染医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例如豚鼠、地鼠等动物,也多呈隐性感染。因此,对实验动物、相关生物材料以及最终生物制品进行该病毒检测也是必要的[23]。
3 防治措施
副流感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首次被发现至今,给全世界的人类和多种动物带来巨大的健康威胁和经济损失,该疾病的防治措施是世界性难题。人们应增加对本病的关注,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病毒在群体中的传播水平。因此,对畜群进行呼吸系统疾病的监控、预防和治疗是保护畜群健康安全的最好方法[16]。
3.1 监控及管理
PIV在人和动物群体中感染非常严重,需要加强对副流感疾病的监控和预防等措施。对牛群要做好BPIV3及BRDC相关病原的监控,要加强在牛只转运过程中对BPIV3病毒的检测,对阳性BPIV3动物要做好隔离和治疗措施[24],要做好对外来牛只和物品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另外,要合理的安排牛群养殖密度,并做好畜舍的卫生和消毒工作,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25]。购置牛应到正规不携带传染病的养殖场进行购买,并且应做好各项的检疫工作,在动物运输前要做好运输工具的消毒工作,并向养殖场索要各项检疫证明;装车密度要适当,并备好草料和饮水工具,以便途中牲畜的休息;在运输过程中应每隔一段时间对牲畜进行停车检查一次;畜主要对畜舍场地做好清扫消毒工作,以及草料和药械的准备。牲畜运抵后卸车时要逐头进行测温检查,如有异常立即隔离观察,并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若隔离观察2周后如未见异常,方可将其混入大群中进行饲养管理。平时应进行良好的畜舍管理,如环境温度的控制、避免牲畜过度拥挤和畜舍充足的通风等[24]。
3.2 预防
在人和动物中,因PIV具有宿主特异性,所以致使其毒力很弱。因此,致弱的副流感病毒可作为一个载体,来表达不同病毒的保护性抗原。作为病毒载体或疫苗,安全性是首先考虑的因素,虽然PIV作为病毒载体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极明显的优势,但组成PIV各个元件的复制转录调节机制及在此过程中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但有理由相信,随着基础医学和分子病毒学的发展,PIV作为一种有效的病毒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毋庸置疑的[15]。
HPIV3一般感染出生初期的婴幼儿,免疫接种的最佳时期为出生的前两个月,因而应尽快研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天然杀伤性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因可调节过度活跃的T细胞增殖,阻止免疫激活和限制免疫损伤,致使机体内的病毒持续存在,从而导致机体再次感染,给PIV3疫苗的研究带来困难。因此,目前的PIV3疫苗对机体的健康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人副流感疫苗的研发仍处在临床试验阶段。通过对PIV3进行基因重组,使HPIV3和BPIV3的毒力减弱,可用于制备弱毒疫苗来抵抗HPIV3和BPIV3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也可以将HPIV3和BPIV3进行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制备产生新型的牛-人弱毒疫苗,从而使HPIV3和BPIV3疫苗株毒力减弱。Karron等对此弱毒疫苗进行了I期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此疫苗能较高的诱发机体抗体应答水平,同时也使弱毒疫苗中BPIV3的复制能力下降。Greenberg等在2月龄的婴儿体内进行了II期的临床评估,结果显示,弱毒活疫苗中的PIV可在机体内进行稳定的复制,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还需进一步的证实疫苗的临床安全性问题[16]。F和HN是HPIV3的2个糖蛋白,同样也是其核心抗原,可以利用糖蛋白中和抗体的能力将其制成亚单位疫苗,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但因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时间比较短,而且疫苗的成本也比较高,该疫苗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利用仙台病毒株(Sendai virus,SeV)作为载体,表达HPIV3的F和HN蛋白,制成rSeV-PIV3-F和rSeV-PIV3-HN重组疫苗。实验结果表明,将重组疫苗转入机体细胞内,可对HPIV3的感染产生免疫保护作用[25],从而达到对疾病的防控作用。但此疫苗因免疫时间较短成本较高,目前该疫苗并没有进入临床试验。
由于BRDC常见混合感染,因此BPIV3可以与BRS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牛腺病毒(BADV)等制成联苗,能够起到更好的免疫效果。国外应用最多的是辉瑞公司(Pfizer animal health)的BPIV-3、BRSV、IBR和BVDV(Ⅰ、Ⅱ)四联活疫苗、BPIV-3、BRSV、IBR、BVDV(Ⅰ、Ⅱ)、霍乱弧菌、细螺旋体多联活疫苗;Novartis公司的BPIV-3、BRSV、IBR、BVDV(Ⅰ、Ⅱ)、霍乱弧菌、细螺旋体及嗜血杆菌多联活疫苗及其他灭活疫苗。因国内未充分认识到副流感的危害,因而疫苗方面的研究进展较缓慢。尽管目前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副流感给动物养殖方面的危害,尤其是牛副流感,但疫苗研发严重滞后于生产需求,目前国内尚无商品化疫苗。在牛副流感的防控上,除了平时的管理和发病后的对症治疗,无其他有效的防控手段。因此,加快BRDC相关生物制品研发及我国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速度将有助于我国动物副流感等相关疫病防控。
3.3 治疗
HPIV所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最佳的治疗方法是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下休息。如果发生高热症状,可通过服用乙酰氨基酚来减缓发热症状。如在必要的情况下,可服用镇咳药,以减缓咳嗽的症状。
对感染PIV的发病动物可进行肌肉注射病毒唑,以达到解热镇痛的作用,或者对发病动物进行肌肉注射30%的安乃近或复方氨基比林,也可达到治疗效果。在防止并发或继发巴氏杆菌等细菌感染时,常以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应用,也可用卡那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同时加用维生素A[6],一般经过5~7 d康复。
4 小结
当前,呼吸系统疾病不仅严重威胁着动物群体,同样对人类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广泛存在于全世界,该病已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BPIV3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首次发现至今,给世界养牛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该病防治已成为世界性难题。目前,在国内外已建立了多种针对副流感的检测方法,其中因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具有高敏感性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鉴于副流感在动物群体和人群中感染的严重程度,畜主和医护人员需全面的认识该病,积极做好此疾病的防控与监测工作,加强饲养管理,一旦发现感染,需及时进行处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隔离封锁、检疫、捕杀感染动物等措施,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副流感疫苗的临床阶段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其是一种具有潜力的疫苗。目前副流感疫苗仍在研究当中,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研制出安全有效的副流感疫苗来抵抗副流感病毒的感染。
[1]Wang F X,Liu Y,Zhu H W,et al.Safety of inoculation of 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3 as potential vaccine vector in pigs[J].Virusdisease,2015,26(1-2):89-91.
[2]Maidana S S,Lomonaco P M,Combessies G,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 from water buffaloes(Bubalus bubalis)in Argentina[J]. BMC Vet Res,2012(8):83.
[3]Hoerlein A B,Mansfield M E,Abinanti F R,et al.Studies of shipping fever of cattle.I.Para-influenza 3 virus antibodies in feeder calves[J].J Am Vet Med Assoc,1959,135(3):153-160.
[4]Reisinger R C,Heddleston K L,Manthei C A.A myxovirus(SF-4)associated with shipping fever of cattle[J].J Am Vet Med Assoc,1959,135(3):147-152.
[5]Shima T,Yoshimoto G,Nonami A,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arainfluenza virus 3 pneumonia with oral ribavirin and methylprednisolone in a bone marrow transplant recipient[J].Int J Hematol,2008,88(3):336-340.
[6]李松月,刘明明,贾立军.猪附红细胞体基因与蛋白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5(2):177-182.
[7]朱远茂,薛飞,蔡红,等.我国牛副流感病毒3型山东分离株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徐州: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3:1031-1034.
[8]赵若云.两种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治[J].农村养殖技术,2010(14):26.
[9]陈传德,黎剑华,林宇静,等.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人副流感3型病毒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2):325-326.
[10]Beka H,Kilic A,Unuvar E,et al.Frequency of common viruses in etiology of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Indian J Pediatr,2013,80(2):91-96.
[11]王嵩,林红丽,王宇鹏,等.BRSV和BPIV-3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26(5):35-38.
[12]杨琦玥,陈通,李键,等.猪NLRC5基因克隆及序列特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2(1):69-46.
[13]Eberle K C,Neill J D,Venn-Watson SK,et al.Novel Atlantic bottlenose dolphin parainfluenza virus TtPIV-1 clusters with bovine PIV-3 genotype B strains[J].Virus Genes,2015,51(2):198-208.
[14]Wen Y J,Shi X C,Wang F X,et al.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 from cattle herds revealing the existence of a genotype A strain in China[J].Virus Genes,2012,45(3):542-547.
[15]曹丽,师新川,高维凡,等.副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5):185-189.
[16]Bailly J E,McAuliffe J M,Skiadopoulos M H,et al.Sequence determination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two strains of 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 that are attenuated for primates[J].Virus Genes,2000,20(2):173-182.
[17]Yang H T,Jiang Q,Zhou X,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natural human serotype 3 parainfluenza virus[J].Virol J,2011(8):58.
[18]Neill J D,Ridpath J F,Valayudhan B T.Identification and genome characterization of genotype B and genotype C bovine parainfluenza type 3 viruses isol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J].BMC Vet Res,2015(11):112.
[19]霍志云,童钦,胡嘉欣,等.北方三省(区)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血清学调查[J].动物医学进展,2012,33(9):124-126.
[20]李静,李岩,范伟兴,等.新疆部分规模化奶牛场5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J].动物医学进展,2013,34(11):24-27.
[21]杨慧婷,何成强,姜庆,等.副流感病毒自然状态下同源重组的鉴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成都: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1.
[22]Yang L,Li W,Mao L,et al.Analysis on the complete genome of a novel caprine parainfluenza virus 3[J].Infect Genet Evol,2015,38(2):29-34.
[23]吴凡,贺争鸣,邢瑞昌.猴副流感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实验动物科学,2007,24(3):56-59.
[24]王海勇,童钦,王炜,等.我国牛副流感病毒3型血清学调查[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4,36(2):154-156.
[25]Zhan X,Slobod K S,Krishnamurthy S,et al.Sendai virus recombinant vaccine expressing hPIV-3 HN or F elicits protective immunity and combines with a second recombinant to prevent hPIV-1,hPIV-3 and RSV infections[J]. Vaccine,2008,26(27-28):3480-3488.
Diagnosis,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arainfluenza
Gao Qi,Ni Hongbo,Wen Xiaobo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
Some correlational researches were conducted to deeply learn the Parainfluenza which caused Parainfluenza viruses and the acute,febrile,contagious infectious disease for human beings and various species.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disease diagnosis,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 about the Parainfluenza from some updated articles which associated with Parainfluenz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
parainfluenza;parainfluenza virus;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Q78
A
1002-2090(2016)06-0102-06
10.3969/j.issn.1002-2090.2016.06.021
2016-02-16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十二五”重点科技计划项目(HNK125B-11-08A,HNK125B-11-02)。
高琦(1993-),女,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闻晓波,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xiaobo_wen@by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