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经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2016-03-07高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6期
关键词:直肌斜视弱视

高峰

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经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高峰

目的观察分析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213例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依照家长所选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111例,122只眼)与对照组(102例,114只眼)。对照组给予非手术方式治疗,研究组先实施手术治疗再给予非手术方式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愈率为54.92%,高于对照组的2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治愈率高,结合专业的康复训练,能促进患眼外观与视力较大改善。

小儿;远视内斜;弱视;手术治疗

小儿患儿中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比较常见,但诊治困难。通常斜视表现明显,早期容易发现,远视和弱视则需要经过相关检查才能确诊。年龄较小的患儿检查配合性差,临床诊断易漏诊、误诊[1]。早期手术对小儿斜视具有较好疗效,可以使双眼较好地建立完整的立体视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康复训练方式治疗远视、弱视,痊愈率极高。患儿一旦超过10岁,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弱。本研究分别对两组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采用非手术方式和手术方式治疗,观察对照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13例研究对象均为2010年6月~2011年6月到本院眼科门诊接受治疗的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男124例,女89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1岁,平均年龄(8.65±1.1)岁。患儿入组后,根据所选的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111例,122只眼)与对照组(102例,114只眼)。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非手术方式治疗,具体方法为:使用1%阿托品眼药水点眼,2次/d,连用7 d,然后进行检影与验光;3周后给予复光。临床确诊之后实施配镜、健眼遮盖、光栅、后像、穴位按摩、红蓝光闪烁治疗仪使用等治疗。治疗需持续3~5年。

研究组先给予手术治疗。麻醉方式:3~8岁予以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联合麻醉;9~11岁术前作全身麻醉准备,术中以局部麻醉为主。手术前均要禁食水至少10 h。术中患儿配合性差可给予氯胺酮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滴注,剂量为2~5 mg/kg;再局部给予0.5%盐酸丙美卡因1~2滴滴眼,并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结膜下注射,为了减少术中出血量,还可在利多卡因加入0.1% 盐酸肾上腺素。术中操作:在距角膜缘6 mm平行于角膜缘处切开结膜10~12 mm,再作球结膜下组织分离,使内直肌充分暴露,然后将直肌止端剪断,再后徙直肌并将其与巩膜缝合。术后徙量依照斜视的度数、直肌止点位置及直肌发育程度而定,通常内直肌大约后徙5~8 mm,双侧直肌后徙按1 mm 可矫正4~5°计算,后徙第2条直肌时,需先打一个活结再将直肌缝合于巩膜上,接着观察斜视有没有矫正。如已正位,原位结扎活结,欠矫则需打开活结、放松缝线,观察正位后再打结。过矫时收紧缝线,观察正位后打结。最后连续缝合结膜、包扎,换药1次/d,3 d后打开包扎,7 d后拆除缝线,术后康复阶段实施同对照组的非手术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效果评价参考全国儿童弱视防治组制定的标准[2]:治愈:视力矫正超过0.9,随访3年视力保持正常。进步:视力提高超过2行。无效:视力维持不变或退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效果对比[n(%)]

3 讨论

斜视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为1%~3%[3]。该病容易诊断,并且治愈率高,但合并远视、弱视的斜视比较难治。一般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在出生后的3年内,眼球增长迅速,眼球矢状径可由刚出生时的17.0 mm,增长到3岁时的22.5~23.0 mm,而3~14 岁大约只增长1.0 mm。相关文献指出,1~8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最佳阶段,双眼立体视觉在这个阶段逐渐完善[4]。存在远视、弱视、斜视的患儿,在此阶段接受视力的早期矫正,能获得较理想的效果。由于斜视对弱视的治疗有较大影响,同时对立体视觉的建立也存在影响,因此,临床主张早期先通过手术治疗斜视,改善外观,再经过康复手段,使眼睛获得新的立体视觉。

本组研究的结果表明,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经手术早期治疗斜视,术后通过戴镜加弱视治疗仪等手段,坚持治疗3~5年,治愈率为54.92%,较单纯采用非手术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也有临床研究证实,手术、非手术联合治疗对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效果最佳,对斜视性弱视或屈光参差性弱视临床效果不理想。

斜视手术的麻醉方式根据患儿年龄决定,年龄较小者一般采取全身麻醉方式,8岁以上可采取局部麻醉,防止全身麻醉引起的瞳孔散大,不利于眼位观察。术前要严格掌握瞳孔中央与角膜中央的位置情况。术中出现瞳孔变形或瞳孔散大现象,用手电筒照角膜中央作为参照。术中矫正内斜操作,最后一条直肌的后徙量选择很重要,出现欠矫、过矫都要通过这条肌肉调整[5]。术后创伤痊愈后,需要接受同对照组的非手术治疗,长期佩戴眼镜,视力提升到1.0后仍需继续佩戴2~3年,才能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其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期手术、坚持长期康复治疗。

[1]鲁建安,杨薇,文丹.部分调节性内斜儿童术后疗效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022-2024.

[2]苟胜文,闫小林,马建州,等.儿童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手术疗效观察.临床军医杂志,2013,41(4):422-423.

[3]韦严,亢晓丽,赵堪兴.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1):1043-1048.

[4]冯建辉,贾新国,付青.72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分析.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0,18(2):66-68.

[5]曾思明,闫玉梅.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远近立体视觉恢复的临床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795-179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156

2015-11-30]

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眼科

猜你喜欢

直肌斜视弱视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儿童弱视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左旋多巴联合遮盖方法治疗儿童弱视102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