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灵动精彩

2016-03-07杨柳

师道·教研 2015年12期
关键词:番薯内化品德

杨柳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让体验充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体验活动情景中思考、探究、交流,以达到感知、感悟、习得的目标,让品德教学灵动精彩。

一、挖掘生活元素,开启学生体验历程

要挖掘生活元素,开启学生体验历程,就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在《太阳光的利用》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上课伊始,我以一组学生在阳光下玩游戏的照片唤起学生对阳光温暖、美好的回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无处不在。课上,我展示了学生种植的番薯,并找出了两组照片进行对比——放在阳台种植的番薯生机勃勃,放在屋内种植的番薯奄奄一息,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植物需要阳光。课堂上,我还设计了几个基于学生生活的体验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看、摸、闻、尝,比较番薯和番薯干的不同,体会经阳光制作的食品的神奇;让学生说说家里面有什么太阳能用品,玩一玩太阳能小玩具。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让学生的体验直观,快乐,建构属于自己的利用太阳光的知识和经验,探究利用太阳光改造生活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捕捉生成细节,内化学生体验感受

生成细节是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状态,包括他们当时的行为,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注意力和情绪等,还包括他们发表意见、建议、观点时的言语,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师生往往特别重视教材中的知识、技能,忽略其中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正是品德与生活课堂存在的某些误区。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我们不但要注重捕捉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的生成细节,更应该充分关注来自学生的动态生成的细节,包括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意志、思维方式等等,促进学生内化体验感受。

在执教《粮食来得真不容易》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跟着课件里的阿姨一起模仿插秧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小男孩,只做了2次插秧的动作就停了下来。于是,在体验活动结束以后,我首先采访了这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的回答是:“太辛苦了,我不想跟着做。”我马上捕捉住这个生成点,追问道:“如果插秧的阿姨想得和你一样,也不愿意插秧了,那会怎样呢?”小男孩想了想,说:“那就没有粮食了。”我又问道:“你现在愿意和大家一起插秧吗?”小男孩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愿意。”于是,我和他一起模仿了插秧的过程,然后问他:“现在你觉得怎样?”小男孩嚷道:“很累,非常累!插秧的那个阿姨真辛苦啊!”“那你觉得粮食来得……”还没等我说完,小男孩就抢着回答:“粮食来得真不容易!我以后要珍惜粮食。”学生的不愿意配合是一个意外,但也是一个机会。教师把“意外”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真切、更深切,内化了学生的体验。

三、扩展活动空间,深化学生体验成效

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学校和成人等方面的资源,拓展学生体验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发掘、搜集、提取、认识、整理、储存、改造、加工体验信息,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深化体验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我们知道《可爱的小动物》一课是希望学生学习一些饲养小动物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增强对小动物的情感,热爱生命,并养成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要达成目标,就一定要让学生和小动物有充分的相处时间,要让学生和小动物一起成长。但很明显,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都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于是,我鼓励学生在家养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记录与小动物一起生活的点滴。从记录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经过了切身体验,对小动物的了解逐步加深,更可喜的是学生经历了“高兴——伤心——极度伤心——高兴”的情感体验,学会了在生活中观察。这让他的经历更丰富,体验更深刻,对他今后的生活影响将会更深远。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番薯内化品德
不只是甜蜜的番薯
番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眠床底下的番薯(节选)
烤番薯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