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设计及应用*
2016-03-06张润顺樊士震姜秀新荆志伟王映辉刘保延徐丽丽
张润顺,谢 琪,李 鲲,樊士震,姜秀新,荆志伟,王映辉,刘保延,张 红,徐丽丽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2.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 100700;3. 北京方略医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75;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设计及应用*
张润顺1,谢 琪2,李 鲲2,樊士震3,姜秀新2,荆志伟2,王映辉4**,刘保延2,张 红1,徐丽丽1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2.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 100700;3. 北京方略医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75;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为实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实施目标,设计开发了“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管理平台融项目管理与数据管理于一体,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申请、项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经费管理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数据采集包括从师医案、经验方、中药炮制、中药资源、策论、文献信息、学术思想、成才之路、研究成果等信息的采集及管理。采集的数据可与中医分析挖掘平台对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挖掘。通过近4年应用,该平台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管理、数据管理及分析挖掘的任务目标,并对后期建立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决策支持服务平台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中医科学院 名医名家传承 项目管理平台 设计 应用
“名医名家传承”项目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范围,旨在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加强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传承,促进中医学术进步。本项目在如实采集、保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药专家诊疗经验等原始信息的基础上,总结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独特经验信息数据库,并建立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项目采用纵横结合的模式,在遴选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以来的名医名家的基础上,重点选择在世的90余位名家的诊疗经验为研究对象,由各单位自由申报。纵向课题研究包括:①名老中医临证医案采集(中药专家、基础理论家及医史文献家等采集相关学科内容);②名老中医经验方采集;③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④名老中医传承脉络梳理。每个课题传承1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项目设置名老中医经验项目管理及技术平台研究、名医名家学术传承专辑及临证思辨系列丛书出版等3个横向课题,以负责制订管理制度、质量控制管理并组织实施。在各纵向课题研究基础上开展综合研究,进行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及经验方研究、编写出版本研究形成的专著等工作。本课题组基于项目研究目标及管理要求,设计开发了项目管理平台(图1),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管理平台基于B/S(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采用J2EE技术和SOA架构开发完成,运用Oracle数据库存储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由两大主要功能模块构成,一是项目管理,二是数据管理,两者相互关联。
图1 管理平台功能框架图
1 管理平台主要功能
根据项目实施基本要求,确定项目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如下:
1.1 项目管理
“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先后设立了104个子课题,101个名老中医药专家纵向课题(63位名家,38个滚动支持项目),3个横向课题,涉及二级院所11家,涉及的单位及人员多,管理环节要求多,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历年来分课题最多的项目。课题设置时,各单位尚未建立科研管理系统,因此,需要管理平台兼具项目管理及数据管理功能,而且要求全部过程实行网络化管理。根据既往课题申报过程,确定了管理平台对课题管理的流程,课题申请时,申请人注册申请人用户,通过该用户填写申请书,经二级院所审核、反馈修改意见,审核通过后提交中国中医科学院项目办,再经项目办初审、专家审核、立项评审等多个环节。各环节必须由具有该权限的人员操作,如有修改意见,可逐级退回,由申请人修改后提交下一流程。为提高管理效率,本项目突破既往研究所采用的由课题组用纸质材料逐级上报的模式,对课题申请、立项、结题等工作均采用无纸化管理。项目管理涉及的内容,尽可能进行结构化采集,以便进行审核、统计,需要完整的文档时,通过控件,完成文档的自动合成。
项目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课题申请管理
申请者使用经二级院所批准的课题申请人用户在网上填报申请书,完成后提交二级院所管理员,二级院所进行审核,有修改意见可退回申请者,审核通过后,附上本院所对课题评审意见(包括排名),将申请书提交到中国中医科学院项目办管理员。课题申请书不再进行纸质稿的审核、提交,必要时可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符合项目管理格式要求的申请书文档(图2)。
1.1.2 专家评审管理
系统集成了项目评审模块,可设置评审主题、评审内容,个性化分配评审任务,查询评审状态及结果、意见汇总等功能,在课题立项、中期评估及结题验收等工作中均可进行基于互联网的专家评审管理,专家评审时,可对评审内容逐条填写评审意见,对评审专家采取匿名化处理,确保各项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
1.1.3 课题立项及任务书管理
通过专家评审,经专家委员会确定资助的项目,课题正式立项,自动进入任务书填报流程并生成课题编号,申请人自动转变为课题负责人,可填写任务书(图3)。为减少工作量,管理平台对任务书的填写基本实现了自动完成,任务书中与申请书相同的内容,自动导入,其余部分自行填写,完成后提交二级院所,二级院所、项目办及相关专家可在线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意见在线实时反馈、永久保留,申请人应尽可能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确认达到要求后,由二级院所管理员用户填写单位意见后提交项目办,经立项管理专家确定后,任务书锁定。任务书填写内容时,采用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模式,便于对相关内容进行统计查询及导出,特别是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进行了量化,如从师医案、经验方、成才之路、策论等的数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台可根据已经上传的资料,动态生成课题任务完成情况统计图表。同时,管理平台通过控件,实现由结构化信息自动生成任务书文档,履行相关签字盖章手续。
在立项及任务书填写修改过程中,申请人及管理人员无需进行重复劳动,填写、修改、提交等工作均可实时在线完成,提高了管理效率。
图2 申请书管理界面
1.1.4 课题结题
课题实施完成后,通过网上提交课题完成情况报告等结题材料,经课题负责人、二级院所管理员审核后,由项目办统一组织专家进行审核、验收。结题验收专家的权限及功能根据项目结题验收需要单独定制,专家既可浏览评审课题的完成情况报告,也可查询各课题在平台录入的原始科研数据,以便能够对课题进展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可提出意见,反馈课题组(图4、图5)。项目管理用户还可动态显示全部课题专家评审状态,以便及时督促相关专家完成网上评审工作。为保证评审客观公正,对评审专家及意见进行匿名化处理。
1.1.5 二级院所及项目办过程管理
二级院所及项目办管理员负责对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过程管理。为达到预期目标,严格进展管理是必要条件。项目进展基于各项目的预期成果,对各课题的实施进展进行精细化管理。各类用户可实时汇总统计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与任务目标比较,显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便于相关管理部门实时了解研究动态。
质量管理是进展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人员也可通过平台,审核数据详细内容,了解各课题数据采集及相关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管理平台直接反馈各课题组,督促各课题组及时完善,确保研究数据的质量[2]。
图3 任务书管理界面
图4 结题验收专家评审界面
1.2 研究数据管理
研究数据管理是利用平台对课题研究形成的科研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及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包括中医临床、医史文献、古籍整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炮制、方药研究等多个领域里有建树的名家。项目管理平台需要全面采集不同类别专家的经验及思想。为此,在设计数据采集平台时,在充分调研咨询的基础上,结合每个课题组的个性化需求,参考同类平台经验[1],基于共性需求进行开发,由各课题组选择适宜的采集的内容及方式(图6)。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2.1 临床诊疗信息、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
“名医名家”中,以临床专家最多,名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均鲜活地体现在其临床医案中,且名老中医在多年实践形成了大量有效的经验用方、诊疗方案。因此,临床类专家重点采集其临床医案、经验方、学术观点、诊疗方案、策论、学术思想等,以促进本院临床经验知识传承。为便于统计及挖掘,数据采集多采用半结构化的模式,对于方便进行全结构化的内容,尽可能采用全结构化的方式,如诊断、治法、方药、穴位、检查、检验等,部分内容设置为全结构化与半结构化兼容的模式,如刻下症,既可作为一个整体录入一段文本,也可分主症、兼症、精神、饮食、大便、小便等项分别采集(图7)。全结构化信息面向统计分析挖掘,半结构化信息用于查询及组合成完整的病历文本,全结构化信息录入完成后,可自动生成半结构化信息,既能保证两者高度一致,又避免了重复劳动。对于结构化采集的信息,系统集成了现有国家或国际标准,如中、西医诊断标准、治法等,中药、中成药、西药、检查、检验等信息与医院信息系统相关标准及存储格式一致,保证了数据的规范性[3]。
1.2.2 中药名家相关信息
中药专家的经验包括中药炮制、中药资源、方药创新研究方法等。根据研究需求,设置个体化的采集模板,如中药炮制对每种中药的来源、炮制、品质进行记录,同时详细记录该药不同炮制品的古代、现代炮制规则等,中药资源则采集中药资源和评价、道地药材遗传特征研究、中药资源生态及应用研究等。
1.2.3 医史文献相关信息
医史文献信息则重点针对目录学及孤本医籍调研数据进行了采集,目录学研究重点采集了中医古籍目录分类、类表及分类原则;孤本医籍调研则对100余本中医孤本医籍的书名卷数、提要内容、收藏馆等进行了整理。
1.2.4 专家个人信息
专家个人信息包括专家年谱、大事记、学术活动、承担课题情况、主要科研成果、社会学术兼职、发表论文、出版论著等资料。
1.2.5 其他信息
其他信息主要是根据专家学习成长经历、围绕其学术思想形成过程总结的名医名家成才之路[4],访谈相关信息如时间、提纲、纪要、备注及相关音视频资料等[5]。
图5 专家查看验收报告,填写评审意见界面
图6 数据采集主界面
图7 临证医案采集界面
1.2.5 文件上传
对于各类信息,课题组均可上传原始的支撑材料,管理平台兼容上传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如原始临证医案照片、检查检验报告单、经验方、音像资料、论文论著资料、各类证书资料、名医名家本人及课题组珍贵照片等原始资料,确保各类数据可溯源,保证数据真实性。同时,需要提交管理部门的文档,如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报告等课题研究中形成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进展报告、结题时需要提交的完成情况报告等。
1.3 用户管理
1.3.1 权限及角色管理
该项目有104个课题,用户共276个,基于名老中医经验数据的特殊性,课题内容需要进行权限控制,部分内容需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在项目申请、立项、结题等过程中,涉及专家审核、各级机构主管部门的审批等工作,各类用户可以增删改查的内容,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因此严格的用户管理是平台的基本要求之一。系统全部用户采用实名注册、管理部门(二级院所)审核的方式,设计了完善的与角色管理相结合并可个性化定制的用户管理系统。平台可通过修改角色功能批量设置用户权限,目前角色主要包括课题申请人、课题负责人、二级院所管理员、项目办管理员、评审专家、名医名家、数据录入员等;在角色设置基础上,还可根据该用户的具体工作,对用户进行精细化权限管理,从而满足用户个性化设置及管理的要求。
1.4 经费管理
课题经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项目经费及各二级院所自筹经费两部分组成。项目经费管理包括预算、支出管理及结题审计等。课题立项时,按照各自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由课题组提出经费预算,相关专家或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后确定最终预算,课题研究期间的经费支出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管理平台提供了经费数据采集、经费汇总分析等功能,便于相关管理部门实时了解经费支出动态,促进经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平台的经费预算及支出情况,作为经费审计的依据。
1.5 接口、共享与分析挖掘
基于中医临床数据的复杂性,分析挖掘前需要进行数据审编[6,7],这些功能基于WEB方式实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中医科学院在既往研究中,已经建立了中医临床数据仓库及分析挖掘平台,具有完善的数据汇总、数据预处理及分析挖掘功能[8,9]。在设计本平台过程中,充分参考中医临床分析挖掘平台,使得项目管理平台采集的数据,通过接口,与分析挖掘平台无缝对接,信息采集完成后,实现了课题数据一键导入到分析挖掘平台中,为课题组提供分析挖掘服务。利用共享系统分析挖掘平台,从复杂、多样、个体化的数据中进行知识发现研究。在数据采集及利用过程中,可通过权限管理,实现不同课题组间数据共享。
2 开发、运行环境
项目管理平台的编程语言使用Java、Jsp、css等,Web Server使用Tomcat 6.0,JDK 1.6以上版本,数据库使用Oracle10g,服务器要求CPU 1.0 Ghz以上、内存4 G以上、硬盘1 TB以上,系统可以部署到Windows XP/2003/2008、Linux等操作系统下。
3 应用情况
本平台集项目管理及课题数据管理一体化的模式,为中医传承类科研项目管理提供了借鉴。该模式实现了课题管理、研究资料管理的无纸化、在线操作,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项目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名老中医病例信息采集过程中尽量保留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特征的采集模式,面向数据共享利用,在严格的权限管理、角色管理功能支持下,建立了实时在线上传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名医名家项目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形成了“名医名家知识库”。建立了成果集成平台,可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想想、临证医案、临床思辩、经验方、策论、成才之路、论文、论著等成果集成展示。数据存储以中医临床数据仓库为基础,形成的名老中医数据分析挖掘平台可用于培养传承队伍及人才,具有可持续应用的价值。
通过近4年的应用,项目运行正常,两次立项的104个结题均顺利完成了立项、滚动、中期检查及结题验收工作,课题管理的工作量与以往相比,至少减少了50%以上,无纸化操作节约印刷费用预计在5万元以上,同时也减少了资料邮寄、会议费等,实现了过程质控,建立了较完整的临床数据仓库,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并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5SR150771)。
4 问题及展望
项目管理平台虽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由于时间及经费有限,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如在数据开放、共享利用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关管理机制,平台尚未与各临床单位的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尚未开发手机端,师徒尚不能基于平台实时进行交流互动,尚没有建立患者用户端与医生互动。但该平台形成的项目管理与数据管理一体化,课题组、管理人员及专家共同参与,不断滚动支持,促进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形成综合成果的模式,值得在行业内推广应用。平台已在国内部分单位推广应用,下一步将探索相关共享机制,优化管理平台,积累名医名家大数据,为中医药临床经验及学术经验传承常态化提供技术支撑[10]。
1 白桦,徐春波,顾晓静,等. 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世界中医药,2012,7(2): 96-98.
2 宋观礼,张润顺,刘保延,等. 真实世界中医临床诊疗信息数据化实施与质量控制. 中医杂志,2015,56(3): 198-201.
3 王映辉,姜在旸,闫英杰,等. 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 98-105.
4 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 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 87-91.
5 罗静,付长庚,徐浩. 定性访谈法在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中的应用:思路与体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4: 492-496.
6 杨林,李姣,侯丽,等. 跨领域数据审编(Curation)流程研究——以环境健康数据为例.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31(12): 80-88.
7 郭军.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前名老中医病案整理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药信息,2011,28(2): 49-50.
8 周雪忠,刘保延,姚乃礼,等. 中医临床数据库及挖掘分析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探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 74-80.
9 Zhou Xuezhong,Chen Shibo,Liu Baoyan,et 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Data Warehouse for Medical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ecision Support. Artif Intell Med,2010,48(s2-3): 139-152.
10 刘保延. 大数据绘制当代中医航海图. 中国中医药报,2013-06-05003.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nagement Platform of the “Heritage Program of Chinese Well-Known Experts”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Zhang Runshun1,Xie Qi2,Li Kun2,Fan Shizhen3,Jiang Xiuxin2,Jing Zhiwei2,Wang Yinghui4,Liu Baoyan2,Zhang Hong1,Xu Lili1
(1.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 2.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3.Beijing Fanglue Medical Information Co.,Ltd.,Beijing 100079,China; 4.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ITCM),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For achieving the end of the “Heritage Program of Chinese Well-Known Experts”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CACMS),the management platform of “Heritage Program of Chinese Well-Known Experts” wa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he management platform had the converge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data magagemen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was governed by networks covering project application,project review,in-process inspection,the final project measurement and funds management; while the research data magagement referred to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governance of uplording the medical cases,folk prescriptions,processing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ese medical resources,TCM clinical strategies,TCM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earch achievements,experts' academic thoughts,experts’ way to success and other research achievements. Data collection can correspond to the TCM data mining platform for further analysis. As four-year practice,the management platform achieved its goal of project management,data management and data mining,laying a fundation for building a service platform of well-known TCM senior experts in the fu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inheritance of well-known experts,management platform of projects,design,application
10.11842/wst.2016.05.009
C931.6
A
(责任编辑:马雅静,责任译审:朱黎婷)
2016-02-29
修回日期:2016-04-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及综合研究(编号:CM20120000),负责人;张润顺;“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优化及服务(CM2014GD5001), 负责人:张润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临床信息学,负责人:王映辉。
** 通讯作者:王映辉,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临床评价方法研究,针灸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