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琢成“王”
——记全国劳动模范、江苏扬州玉器厂玉雕工时庆梅
2016-03-06本刊通讯员高云吉晶
□本刊通讯员 高云 吉晶
精雕细刻琢成“王”
——记全国劳动模范、江苏扬州玉器厂玉雕工时庆梅
□本刊通讯员 高云 吉晶
因为擅长玉雕“大白菜”,她被称为玉雕行业的“白菜王”。她雕琢的翡翠玉雕“螳螂白菜”,重达150公斤,价值亿元,2004年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特等奖第一名,并于2010年送入上海世博会江苏馆,成为“镇馆之宝”。
这位玉雕界的“白菜王”叫时庆梅,她今年47岁,是江苏扬州玉器厂的一名玉雕技术工人,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扬州市级非遗传承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神斧鬼工 亿元白菜惊世博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谓“四海精品汇萃,八方珍奇斗艳”,每个国家都拿出了最能代表本国科学技术水平、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
在中国江苏馆,其镇馆之宝是一棵长90公分,宽56公分,高56公分,净重150多公斤的翡翠玉雕《螳螂白菜》。其妙就妙在远远看上去,“样子几乎和真的白菜一样”。鲜嫩水灵的菜茎紧密相裹,纹理流畅自然,而菜叶疏松玲珑,嫩嫩的菜叶如同巨大的花瓣舒卷自如,新鲜水灵的模样让人觉得咬下去会淌出汁水,根茎粗细搭配,主根凸凹不平,须根舒卷自然,两者互相缠绕,仿佛刚从土中拔出,栩栩如生。两只凌空镂雕的螳螂栖息于白菜之上,连细细的触须都生动自然,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散发出温馨而恬然的田园神韵,令人惊叹。体现了“扬州工”的细腻精致,可谓鬼斧神工。
“螳螂白菜”展出后世界各国参观者络绎不绝,流连忘返,一对法国夫妇执意要买,并向江苏馆馆长询问价格,馆长无奈之下,只好根据“大白菜”的亿元保单加上人工费用,说大约为1.3亿人民币,谁知这对夫妇立即一个电话打到扬州玉器厂,提出购买要求。这棵亿元的“白菜”,就是由扬州玉器厂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设计和工艺指导,其徒江苏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时庆梅制作雕琢完成的。据悉,从1995年起在她手上雕琢的大大小小的玉“白菜”已经多达10多棵了,棵棵人见人爱,别具一格,且价格昂贵被同行们誉为“白菜王”。
刻苦钻研 深入田园找灵感
时庆梅1969年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淳朴的父母白天要上班,有时还要加班,所以父母从小就教她学会了煮饭。在她上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周日上午,父母有事出去,叫她将中饭煮好。那时家家户户用的还是煤炉,她刚刚淘好米,放好水,将锅放在炉子上,门口的几个小女孩喊她跳“牛皮筋”。她想,反正还有一会儿锅才会开,又在家门口玩,不会误事,便同意了。谁知玩的正高兴,突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焦糊味,赶忙冲进厨房,只见饭锅冒着烟雾,一锅饭已经糊了。父母回来后,没有责怪她,而是要她找出一年级的课本,回到房间里,将“小猫钓鱼”抄5遍,背5遍,这件事对她印象极深,使她牢固树立了“干事一定要专心致志,决不能三心二意”的思想。
1987年,时庆梅从玉雕技术学校毕业后,进厂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师刘信华,学习炉瓶的雕琢技艺。刘大师告诉她:玉雕的关键在于“推拿”准确(推拿:玉雕专业术语,推指玉石琢去的部分,拿指留下的作品)。由于玉石珍贵,加工后不可还原,所以推拿一定要准确。而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对所雕琢的产品形态十分熟悉,为了苦练“推拿”基本功,她利用晚上和休息日到群艺馆学习静物写生和素描绘画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下来,她看到平面的人物、花鸟、炉瓶图形,脑海中就立即能想象出其立体的形态,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地步。几年基本功的苦练,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2年,扬州玉器厂玉器研究所成立,她因基本功扎实、悟性强、有发展前途而被调入该所工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开始了花卉类产品的创作。可炉瓶类作品讲究的是对称和规矩,而花卉类作品线条多S形,讲究的是灵动流畅,以凸显花卉的柔美和玲珑,富有生命气息。二者对线条的要求风格迥异,这给时庆梅带来了新的考验。
刚开始,她对线条难以把握,做出来的作品比较木纳,没有质感,也没有生命的气息。面对难题,她不抛弃,不放弃,知难而上,虚心请教,反复实践。终于在江大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逐渐对花卉产品的雕琢产生了灵感,琢制出的作品日渐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赋予了玉石一个灵动的生命。
1996年,扬州玉器厂建厂40周年。为了给厂庆献礼,1995年她着手制作由江大师设计的白玉《螳螂白菜》。这件作品的原料是一块重达数十公斤的新疆和田羊脂白玉,这对她这个文弱女子来说很不容易,但是凭着工人阶级坚忍不拔的精神,她克服了力气小、工具操作难度大等困难,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去。
如何把寻常百姓都十分熟悉的大白菜以玉雕的工艺活泼、艺术、灵动地表现出来?时庆梅费尽了心思。她首先将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颗玉雕大白菜照片看了又看,可其比较瘦长,缺少灵动感,时庆梅看了不太满意。于是,她又跑到市郊的大白菜菜园一棵棵仔细观看其生长形态。回来时,又买了一棵带泥带根的大白菜回家,看叶子、看根茎,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横看竖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细心观察,用心揣摩。脑海中时常将一棵棵白菜的形象进行反复比较,但总觉不甚满意。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她看见一个农民骑着三轮车,上面是刚挖出的大白菜,她当时习惯性地瞄了一眼,猛地发现其中的一棵菜帮雪白,叶子碧绿,外叶舒展,内心紧包,叶子上均匀地撒落着芝麻点,充满了灵动感。她赶紧追上农民,执意买下。回来后,爱不释手,赶紧拿出相机,仔细地从各个角度拍照。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棵她感觉满意的白菜形象在脑海中确立了,它是在观察了无数大白菜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了甲的根,乙的帮,丙的叶,丁的心。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集众“菜”之长于一身。
在雕琢玉白菜的过程中,时庆梅虚心学习,认真请教。厂里工艺大师对她都很关系,她受益匪浅。如江苏省工艺大师华萍在工艺巡视核查中,曾对她的雕琢多加指点,使菜的形态更加生动;特别是江春源大师,不但为大白菜的设计动足了脑筋,而且以特有的艺术眼光,敏锐地看到白菜再好,尚感魅力不足,因而又设计了“螳螂跃上白菜”,以达到动静结合,和谐共融的境界。时庆梅打心眼里敬佩江大师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因此将原来的“玉白菜”改名为《螳螂白菜》。
这件《螳螂白菜》,长55公分,宽17公分的白玉雕件,质地细密,晶莹温润,白菜的根部雕得玲珑剔透,好似刚刚拔起,还带着浓郁的泥土芬香。白菜叶自然翻卷,显现出了灵动和脱俗之美。整件作品,以静为主,静中有动;以平和安详为主题,但平中见奇,奇中又流淌着淡淡的、雅雅的神韵;充分展现了她精湛的雕琢技艺,被人们称为中华玉文化杰作。看到这件玉雕作品,许多国内外的客户为之争购,《螳螂白菜》最终成为江苏爱涛艺术馆的“镇馆之宝”。2003年春天,这件稀世珍品在北京世纪坛举行的“江苏文化艺术精品展”上一亮相就受到了广大观展者的青睐,好评如潮。从此,雕琢玉白菜便成了时庆梅的拿手绝活,一发不可收拾。
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乐奉献
逼真的艺术作品源于艰苦的劳动创造。雕玉琢石,单调、枯燥。尤其在寒冬腊月里,天冷手冻,稍不留心,就会出现误差,因此丝毫马虎不得。干活时,右手要举起好几斤重的电磨头,一点点的雕琢,左手也要拿着冰冷的水管,步步跟上,及时浇水,脚上穿着胶靴子。同时脑子里要有“成竹”,心里得有底有数。工作台上几十种工具,按序取放,不可错用,还要因材施艺,按“图”施工,该雕则雕,当琢则琢,万万不可粗心,否则会功亏一篑。
时庆梅在这平凡而又艰苦的工作岗位上,从不叫苦叫累,总是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她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提醒自己,要在实践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2003年,厂里购进了一块重达300公斤的大翡翠,经研究决定,将此做成建厂以来最大的一棵“白菜”。时庆梅再一次挑起了雕琢这棵“白菜”的重担。按原计划,这件产品用3年时间制作完成。她勇于科学实践,敢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科学安排时间,优化工艺流程,精心雕琢,终于在16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大型翡翠玉雕《螳螂白菜》的制作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了20个月,创造了玉雕史上速度和效益的奇迹。
这件艺术作品构思巧妙,色彩艳丽,名玉加上精工,相得益彰,实为难得之珍宝。这棵全国玉器界最大最重最精美的翡翠玉雕《螳螂白菜》,于2004年10月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联合举办的“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最为抢眼,成为整个博览会上的亮点,夺得了特等奖第一名,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2010年,时庆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但是,她说:“荣誉是集体的。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从选材、设计、切割块面、层次推拿、内掏外修、精雕细琢、抛光配座等,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只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她深情地表示:我会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始终心怀感恩去工作,努力回报工厂,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创造出更美好的玉雕作品,展现出自然美、艺术美、东方美、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