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2016-03-06杨彦玲张红丽张恒吴妍赵国华徐小波卜庆姗
杨彦玲,张红丽,张恒,吴妍,赵国华,徐小波,卜庆姗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88;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 100853)
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杨彦玲1,张红丽1,张恒2,吴妍1,赵国华1,徐小波1,卜庆姗1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88;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 100853)
目的 观察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科室留置胃管的患者69例,将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39例,对照组30例,其中,单号日期入院者为观察组,双号日期入院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胃管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固定,观察两组患者胃管的固定效果、胃管固定材料更换周期、皮肤过敏和鼻黏膜损伤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胃管脱出率、移位率、皮肤过敏率及鼻黏膜损伤率分别为26.7%(8/30)、40.0%(12/30)、56.7%(17/30)、76.7%(23/30);观察组分别为0(0/39)、5.1%(2/39)、2.6%(1/39)、2.6%(1/3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管更换周期为(18.67±5.36)d,胃管敷料更换周期为(0.72±0.20)d;观察组胃管更换周期为(29.37±0.82)d,胃管敷料更换周期为(4.10±1.01)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胃管更换的平均天数由19 d延长到29 d、胃管固定敷料更换的平均天数由0.7 d延长到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胃管固定装置的固定效果比传统胃管固定法有较大优越性,其减少了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且能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胃管固定装置;留置胃管;固定效果;护理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伴有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或者咀嚼吞咽困难,易呛咳,不能进食,而且此类患者病程长,能量消耗大,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快,易发生相关并发症[1]。据统计,脑卒中患者因神经肌肉损伤、意识障碍等原因导致吞咽障碍发生率高达55.1%[2]。为了保证机体营养成分及药物的及时供给,留置胃管进行鼻饲已成为脑卒中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3],而胃管固定装置的改进与创新成为临床舒适护理的突破点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科室重症监护室住院的留置胃管的患者69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3例;脑梗死46例,脑出血11例,重症肌无力9例,癫痫3例;年龄32~94岁,平均77岁。其中,单号入院患者为观察组,双号入院患者为对照组,以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北京向上北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经鼻喂养管,插管时间为发病后6~72 h,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意识状态、诊断(如脑梗死、脑出血、癫痫、重症肌无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该组患者采用新型胃管固定方法。采用苏州金保利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导管固定敷料(L型),新型胃管固定装置是由涂胶皮肤贴片和皮肤保护剂组成,在使用该胃管固定敷料之前,用0.9%生理盐水将皮肤擦拭干净,待干,然后将皮肤保护剂擦拭于鼻头及鼻翼两侧,待2~3 s皮肤表面生成薄膜后,再将涂胶皮肤贴片的宽头部贴于涂抹保护剂的部位,将贴片的两长翼交叉缠在胃管上(具体操作方法见图1)。记录胃管置入的长度及胃管外露的刻度数,观察有无移位或脱出。
1.2.2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传统胃管固定方法。0.9%生理盐水擦拭鼻翼及鼻头后,取普通医用胶布一块(长约5 cm)交叉围绕胃管后贴于鼻翼两侧,再用另一块同样医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患者面额部,同样的方法记录胃管的长度,观察是否移位或脱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鼻胃管固定的效果(鼻胃管移位或脱出):鼻胃管出鼻孔处刻度没有发生改变为无移位;鼻胃管出鼻孔处发生改变,但<5 cm称为移位;鼻胃管出鼻孔处刻度发生改变>10 cm称为脱出[4]。皮肤过敏与鼻黏膜损伤:固定敷料处皮肤出现红、痒、皮疹、脱屑、水泡、破损以及鼻腔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情况。胃管固定敷料颜色变黑、黏性降低或脱开。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鼻胃管固定效果、皮肤过敏和鼻黏膜损伤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胃管脱出率、移位率、皮肤过敏率及鼻黏膜损伤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鼻黏膜损伤中糜烂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胃管、胃管固定材料更换周期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胃管更换平均天数由19 d延长到29 d,胃管固定敷料的平均天数由0.7 d延长到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鼻胃管固定效果、皮肤过敏和鼻黏膜损伤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胃管、胃管固定材料更换周期情况比较(次,±s)
表3 两组患者胃管、胃管固定材料更换周期情况比较(次,±s)
组别 胃管更换周期 固定敷料更换周期观察组(n=39)对照组(n=30) t值P值29.37±0.82 18.67±5.36 12.33 0.000 4.10±1.01 0.72±0.20 20.33 0.000
图1 新型胃管固定装置流程图
3 讨 论
3.1 胃管移位、脱出率降低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长期卧床,体内甘油三酯、脂肪代谢失调,同时鼻翼及面颊部皮肤油脂分泌旺盛,传统胶布受面部清洁度及环境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其黏度降低,易发生胃管的移位、脱出,需要频繁更换胃管或胶布[5-6]。加之长期卧床患者需要加强翻身拍背及变换体位进行排痰,也容易使胃管受到牵拉及震荡而导致移位或脱出[7]。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将传统胶布的线形固定发展为面形固定,扩大了固定面积,增加了皮肤与固定敷料之间的把持力,涂抹皮肤保护剂在保护皮肤的同时也增加了黏度,且两条长翼交叉固定于胃管上,增加了胃管与固定敷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再次增加了牢固性。试验结果也显示出了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防止移位与脱出方面的优势,观察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皮肤过敏率降低 长期留置胃管患者,胶布长时间贴在皮肤上产生紧绷感,易发生红、痒、皮疹、脱屑、水泡、破损等过敏现象[8]。即使每天更换胶布并且更换胶布粘贴位置,面颊部及鼻翼皮肤也会因为经常更换胶布而引起发红甚至过敏等不良反应[9]。新型胃管固定装置采用透气性良好的涂胶皮肤贴片作为主要固定材料,并在固定之前涂抹保护剂,这使得胶片并未直接与皮肤接触,减少了胶片对皮肤的刺激。加上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固定面积相对较大,根据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原理,受力面积越大,单位面积皮肤压力相对减小[10],新型胃管固定装置较传统胶布固定更具优势。
3.3 鼻黏膜损伤率降低 新型材料固定胃管时,其两条蝶形长翼尾端在距离鼻尖0.2~0.3 cm处开始缠绕在胃管上[11],最大程度避免了胃管与鼻黏膜紧密接触,减少了胃管对鼻黏膜和局部组织的压迫和损伤[12]。而且,由于该装置降低了胃管的移位或脱出率,从而减少了反复插胃管的侵入性操作,降低了对鼻黏膜的损伤。研究显示观察组发生鼻黏膜充血1例,无鼻黏膜水肿和糜烂情况;对照组发生鼻黏膜充血11例,水肿9例,糜烂3例。
3.4 护理方便、护士工作量降低 传统胶布固定需要每天或不定时更换,而且胶布上的黏胶成分会遗留在鼻头及鼻翼上,必须用石蜡油反复擦拭[13],大大延长了护理的工作时间。而观察组的新型胃管固定装置每3 d甚至5 d更换一次,不遗留黏胶,只需在使用前用生理盐水擦拭一遍即可。且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固定效果好,减少了胃管的移位、脱出,从而减少了护士反复给予留置胃管的护理操作,便于管理,达到了护理工作的最优化[14]。
3.5 家属满意度提高 对患者及家属而言,传统胶布固定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影响美观,加之频繁更换胃管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及患者因反复插胃管而导致的机械性损伤和相关并发症[15-16],都加重了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使家属的满意度降低,容易诱发医患纠纷。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大小、型号合适,应用于患者显得美观、整洁,给人舒适的感觉,且固定效果好、对患者的损伤小,从舒适医疗的原则出发,避免了因频繁更换胃管或治疗皮肤损伤而引发的经济负担,家属和患者容易接受,从而增加了家属的满意度[17],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作为一种新型的胃管固定装置,在本研究中此胃管固定敷料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为留置胃管的患者及护理人员带来了便利。然而本次研究仅局限于神经内科的患者,能否在其他患者的应用中显出优势,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1] Fletcher JJ,Kotagal V,Mammoser A,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transfers to centers with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5,46(1):58-64.
[2]王林玉.老年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22-23.
[3]Huang HH,Chang SJ,Hsu CW,et al.Severity of illness influences the efficacy of enteral feeding route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illnes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2012,112(8):1138-1146.
[4]郑色爱,林月娟,谢丽琴.经鼻气管插管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1125-1126.
[5]程旭梅.成人鼻胃管置入法的护理研究进展[C]//重症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2012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金华市人民医院,2012.
[6]沈继红.循证护理在鼻胃管鼻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6(7):25-27.
[7]郑惠娜,梁仕兰,梁颖.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肠内营养治疗的护理进展[J].海南医学,2015,26(10):1487-1489.
[8]彭红霞,孙玺荣.经鼻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改进[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2:188-189.
[9]梁尚恩,张文兰,杨小艳.一种新型多功能防滑固定式胃管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5):39-40.
[10]Wang X,Zhang L,Wu C,et al.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ally guided post-pyloric feeding tube plac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J].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2014,27(1):21-26.
[11]方小萍.改进胃管固定预防鼻部压疮的发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8):50-51.
[12]陈娟.两种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比较[J].全科护理,2015,13(7): 645-669.
[13]孙婷婷.巧除胶布印迹[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12-13.
[14]阎友芬.留置鼻胃管常见护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 2005,26(9):923-924.
[15]Wan B,Fu H,Yin J.Early jejunal feeding by bedside placement of a nasointestinal tub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nutritional status and reduces complicat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versus enteral nutrition by a nasogastric tub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5,24(1):51-57.
[16]李静言,付光新,胡运桃,等.口腔颌面部全麻手术患者安置胃管时机的探讨[J].海南医学,2014,25(2):309-311.
[17]Williams TA,Leslie G,Mills L,et al.Frequency of aspirating gastric tubes for patients receiving enteral nutrition in the ICU: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PEN,2014,38(7):809-816.
R473.5
B
1003—6350(2016)11—1890—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1.059
2015-11-22)
张红丽。E-mail:139111802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