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房内径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房颤的相关性
2016-03-06罗伶俐刘明曾国良
罗伶俐,刘明,曾国良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 肇庆 526000)
左房内径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房颤的相关性
罗伶俐,刘明,曾国良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 肇庆 526000)
目的 观察炎症因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左房内径(LAD)在房颤患者中的变化,分析二者在房颤患者发生、发展以及维持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颤患者102例,按房颤持续时间不同将其分为三组,其中阵发性房颤组30例,持续性房颤组42例,永久性房颤组30例,另选同期收治的40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一般资料统计,超声动态心电图测定其LAD并于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1)四组患者的hs-CRP比较:阵发性房颤组为(1.32±0.58)mg/L,较对照组的(0.89±0.46)mg/L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为(5.57±1.46)mg/L,较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房颤组为(2.63±1.24)mg/L,较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显著提高,但低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患者的LAD比较:阵发性房颤组为(32.34±5.62)mm,较对照组的(28.04±4.03)mm增长,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为(40.74±8.62)mm,较阵发性房颤组显著增长(P<0.05),永久性房颤组为(46.87±8.05)mm,与其余三组比较均显著增长(P<0.05);(3)相关性:持续性房颤组患者的hs-CRP与LAD直线分析,二者呈正相关。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hs-CRP显著升高,与LAD呈正相关,提示炎症因子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以及持续中有促进作用。
高敏C-反应蛋白;房颤;左房内径;相关性
心房颤动即房颤为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与年龄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年龄越大,发病率也就越高。研究显示,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为5%,而在7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其发病率高达10%[1]。房颤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心功能,其并发症栓塞、血栓等还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房颤的防治的研究对于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于房颤的发病机制还尚未明确,研究发现炎症因素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2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左房内径(LAD)在房颤患者中的变化,旨在提高对房颤机制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颤患者102例,患者入院时经临床症状、询问病史、心电图检查以及临床体征检查确诊。排除免疫系统疾病患者,3个月内并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各种慢性、急性感染疾病患者,2个月内有外伤或手术史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恶性肿瘤、风湿活动疾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甲亢患者。102例患者中,高血压病53例,孤立性房颤患者16例,瓣膜病患者20例,冠心病患者13例。按持续时间不同将其分为三组:阵发性房颤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1~76岁,平均(57.32±10.89)岁。持续性房颤组42例,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30~77岁,平均(58.53±10.14)岁。永久性房颤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0~78岁,平均(57.84±10.36)岁。另选同期收治的40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0~76岁,平均(56.82±10.74)岁。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均询问和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为其测量血压、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内常规采集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操作均严格按照实际说明书进行。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LAD。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持续性房颤组患者hs-CRP与LAD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四组受检者的hs-CRP水平和LAD比较 (1)四组hs-CRP比较:阵发性房颤组较对照组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较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均显著提高(P<0.05);永久性房颤组较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显著提高,但低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LAD比较:阵发性房颤组较对照组增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显著增长(P<0.05),永久性房颤组与其余三组比较均显著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四组受检者的hs-CRP水平和LAD比较(±s)
表1 四组受检者的hs-CRP水平和LAD比较(±s)
注:与持续性房颤组比较,aP<0.05;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b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
组别 例数hs-CRP(mg/L)LAD(mm)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对照组30 42 30 40 1.32±0.58 5.57±1.46cb2.63±1.24cba0.89±0.46 32.34±5.62 40.74±8.62cb46.87±8.05cba28.04±4.03
2.2 持续性房颤组hs-CRP与LAD的相关性 对持续性房颤组患者hs-CRP与LAD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以hs-CEP为自变量X,以LAD为因变量Y做直线回归方程,Y=17.53±4.12X。结果显示二者呈正相关(r=0.76,P<0.05)。
3 讨 论
房颤不仅会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还会增加体循环动脉栓塞的发病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房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认为房颤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触发机制和多子波折返机制[4]。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血清炎症因子可能参与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等房颤发病机制,但对炎症因子影响房颤的具体机制还不明确,推测炎症发生后血清中的炎性物质可能使心房肌细胞变性、坏死,引起心房肌间质纤维化,使心房结构重构[5];同时,炎症产生的INF-α和氧化应激可下调缝隙连接蛋白C×40,减少细胞耦联,影响心房的传导速度,离散度也相应增加,最终导致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6]。Hs-CRP为典型的炎症标志物,是肝细胞在白介素-6的作用下产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其在血清中的水平与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7]。国内学者任立权等[8]研究显示,房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hs-CRP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患者,提示炎症因子hs-CRP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且在其中起促进作用。
在本研究中,发现阵发性房颤组血清中hs-CR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但是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较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和永久性房颤组患者显著降低,且永久性房颤组的血清hs-CRP水平最高。持续性房颤是由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给予干预炎症辅助治疗,可能对阻止或延缓患者发展为持续性房颤有效,王清传等[9]研究发现CRP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高水平的hs-CRP可能参与心房重构,炎症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以及维持中有一定作用,且该作用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LAD也逐渐扩大。本研究在各组LAD的比较上,永久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的LAD也较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大,提示炎症反应可能是促进左房构成,并最终导致房颤的因素。在本研究中发现永久性房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显著提高,但低于持续性房颤组,可能与本研究量本较少有关。将持续性房颤组患者hs-CRP与LAD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二者呈正相关,这与王晓波等[10]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炎症反应对心房结构重建可能有促进作用,此时房颤的维持有炎症因子和心房结构的共同作用,进一步预示对房颤患者采取炎症干预措施,降低血清中hs-CRP水平可能对稳定房颤患者病情有益。
综上所述,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hs-CRP显著升高,与LAD呈正相关,提示炎症发生对房颤的发生、发展以及持续中有促进作用,通过降低房颤患者血清中的hs-CPR水平,可能对预防和治疗房颤有指导意义,且可将hs-CRP指标作为房颤病情评估的辅助指标。
[1]甘文云,唐其柱,王蕾,等.高敏C反应蛋白在房颤中的意义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2,25(4):586-587.
[2]尤玲,赵春霞,汪培华,等.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 24(11):1026-1028.
[3]曹文斋,张婷,钟德超,等.不同程度房颤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左心房直径变化[J].山东医药,2015,23 (15):8-10.
[4]任良强,陈漠水,黄晓娇,等.心锚重复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2,33(13):1906-1909.
[5]Kaireviciute D,Lip GYH,Balakrishnan B,et al.Intracardiac expression of markers of endothelial damage/dysfunction,inflammation, thrombosis,and tissue remodeling,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J].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JTH,2011,9(12):2345-2352.
[6]任良强.心房颤动的病因及哲学思考[J].海南医学,2011,22(3): 46-48.
[7]张广成,孙泳,刘和平,等.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4340-4341.
[8]任立权,彭定凤.心房颤动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与心房重构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3):175-177.
[9]王清传,苏伟,姚娟,等.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左房内径及 D-二聚体水平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1): 1634-1635.
[10]王晓波,廖于,罗平,等.不同临床因素时房颤患者炎症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及意义[J].重庆医学,2010,39(14):1816-1818.
R541.7+5
B
1003—6350(2016)11—1846—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1.040
2016-03-09)
罗伶俐。E-mail:llingl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