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瘫步态对脑卒中患者腰背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2016-03-06彭梦思庄飘萍周建文陈颖韩栋畴

海南医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腰背肌张力步态

彭梦思,庄飘萍,周建文,陈颖,韩栋畴

(1.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571199;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教研室,海南海口570102)

偏瘫步态对脑卒中患者腰背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彭梦思1,庄飘萍1,周建文1,陈颖2,韩栋畴2

(1.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571199;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教研室,海南海口570102)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对其健患两侧腰背肌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且有典型偏瘫步态的脑卒中患者46例,运用抽签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在为期两周的试验时间里,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法治疗和理疗缓解腰背肌肌张力,观察组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不做处理。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健患侧腰背肌进行表面肌电分析并记录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善偏瘫步态能降低脑卒中患者腰背肌的肌张力,提高健患两侧腰背肌的协调性。

表面肌电;腰背肌;步态训练;肌张力

偏瘫步态是脑卒中患者行走中的主要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步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容易发生碰撞跌倒等意外事件,从而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典型的偏瘫步态常表现为摆动期足下垂、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之划圈步态[1]。步行中患侧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关节协同运动,下肢运动的不协调性,会导致腰背部肌肉力量的不均衡,并由此引发腰痛、腰背肌张力增高等症状,影响患者参与康复治疗的效果。本研究运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纠正偏瘫步态前后腰背肌肌张力的变化,揭示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对腰背肌肌张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患者46例,运用抽签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3.32±16.41)岁,平均病程(17.12±12.51)个月。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3.46±15.97)岁,平均病程(16.83±14.30)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脑卒中偏瘫患者;②无意识障碍;③可主动下床行走;④典型的偏瘫步态;⑤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四肢瘫患者;②原发性腰背肌协调性异常患者;③并发其他腰部疾患(脊柱或脊髓感染、脊柱骨折、肿瘤、侧弯、滑脱等);④腰腹部手术史;⑤严重心肺疾病及认知障碍。

1.3 方法

1.3.1 测试环境安静、独立的房间,室温25℃。

1.3.2 测试仪器实验仪器为表面肌电分析系统SA-7550。电极置于多裂肌(L4/5棘突旁3 cm)肌腹隆起处,健、患两侧对称,且与肌纤维平行。测试前,剃去待测区域毛发,用细砂纸去除皮屑,再用75%的酒精棉球去除油脂[2]。

1.3.3 实验方法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健侧和患两侧腰背肌肌张力的原始数据。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法治疗和理疗缓解腰背肌的肌紧张度,改善腰背肌的肌张力。手法治疗运用点按、掌揉、滚法放松腰背部肌肉,每天一次,每次20 min。理疗选用超短波微热量,腰腹对置;低周波采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挡,沿患肢侧腰背肌将电极置于压痛点。理疗均每天一次,每次20 min,每周5次。稍作休息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步态训练:(1)ROM训练:针对受限的下肢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进行关节活动训练,每天20 min;(2)肌张力正常化训练:包括患侧躯干屈肌、下肢伸肌的降张训练,胫前肌、腘绳肌的易化训练;(3)患侧下肢负重训练:患侧下肢捆绑2.5 kg沙袋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健腿先上患腿先下,10~20次/组,重复3~5组;(4)躯干与骨盆运动控制能力训练,患者面对镜子进行平行杆内步行训练,通过视觉反馈纠正髋关节外展、外旋、上提的异常模式。对照组患者的偏瘫步态不做处理。

1.4 观察指标两周后对两组患者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进行表面肌电测量。记录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背肌肌张力。

1.5 评定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SA-7550进行健、患两侧腰背肌静态肌电值测量,数值越大表示患者腰背肌肌张力越高,相反,则表示腰背肌肌张力越低。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健患两侧腰背肌肌张力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两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两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s)

组别健侧患侧t值P值观察组(n=23)对照组(n=23) t值P值7.36±0.15 7.55±0.12 -1.192 0.246 19.53±0.22 19.19±0.21 -1.308 0.204 49.18 48.82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两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两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s)

组别观察组(n=23)对照组(n=23) t值P值健侧5.78±0.07 6.95±0.08 9.61 0.000患侧6.17±0.08 16.05±0.09 90.29 0.000 t值3.41 71.13 P值0.053 0.000

3 讨论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是目前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3]。据统计,中国现幸存中风患者700万,其中450万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报道指出,约有80%的偏瘫患者可恢复步行能力。但由于缺乏早期康复的正确干预,大部分患者形成固有的偏瘫步行模式[4]。患者步行时表现为患侧足内翻下垂,髋关节外展外旋、骨盆上提后撤、躯干向对侧倾斜,肩关节下降,行走中重心转移差等异常姿态[3]。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脑卒中偏瘫患者以偏瘫步态行走,常出现偏瘫侧腰背部僵直及酸痛的症状,步行时症状加重,影响行走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患者有跌倒的风险。患者由于行走出现腰背部酸痛,躯干肌张力增加,常常不愿下地行走或自发减少步行量,降低参与康复治疗的积极性,阻碍治疗计划的进一步制定与实施。

偏瘫步态导致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两侧腰背肌肌张力有明显差异可能的机制:(1)在正常情况下,合适的步行速度和步行方式要求身体重心在较小范围内移动,可以使单位距离的能量消耗减小到最低,即最佳能量消耗的运动[5]。偏瘫患者异常的运动模式改变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能耗,从而使腰背部肌肉肌张力增高。(2)肌肉疲劳的机制可能与中枢或外周性因素有关。中枢性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活化减弱[6]。脑卒中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患侧下肢肌肉失去上行的神经活化作用而易疲劳,需要腰背肌的代偿来完成步行活动,腰背肌的长期疲劳使其肌张力增高。(3)偏瘫患者以划圈步态步行时骨盆过度后倾,起于骶髂部的竖脊肌长时间受到向上的挤压力,导致竖脊肌肌张力显著增高。(4)偏瘫患者以划圈步态行走时重心不稳,精神紧张加重腰背肌肌张力增高。

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腰背肌肌张力升高的可能因素,本研究先采用手法治疗和理疗缓解两组患者的患侧腰背肌的不适症状及降低肌张力。其中,超短波透入较深,采用微热量能够增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解除局部肌肉组织痉挛[7]。低周波可激活神经元细胞,增强线粒体的有氧氧化能力,提高生物酶的活性,促进机体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腰背部肌肉酸痛[8]。随后,对照组不做处理,观察组进行ROM训练和肌张力正常化训练,改善其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踝跖曲、膝强直、髋外展外旋的伸肌痉挛模式。通过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和骨盆的控制能力的训练来提高步行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改善重心转移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从而使患者尽可能以接近正常步态的运动模式来行走,减少患侧腰背肌的紧张度,防止腰背肌代偿性使用而发生疲劳、劳损,加重肌张力增高。

腰背部肌肉作为核心肌的一部分,对维持身体重心的位置和行走的步态有着重要的作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偏瘫步态引起患侧下肢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甚至疼痛,从而使腰背肌局部肌肉张力不平衡。为了维持平衡及减轻疼痛,行走中患者往往采取一些代偿的体位和姿势,偏离正常力线,从而使臀部、腰部及躯干肌肉处在非正常平衡和协调状态,进而出现躯干侧弯、头侧屈、上肢屈肌痉挛加剧等恶性循环的情况。

本研究从纠正偏瘫步态入手,首先运用手法治疗和理疗缓解腰背肌的肌张力,减轻腰背肌僵直、疼痛对患者的困扰。然后进行步态训练,改善异常步态,从根源上去除引起偏瘫患者腰背肌肌张力增高的诱因,同时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患者在行走中的紧张感和恐惧感,避免了因情绪引起的肌张力增高。本研究明确了偏瘫患者腰背肌肌张力增高的根本原因,有利于制定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1]励建安,孟殿怀.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7):500-503.

[2]冯能,李跃红,缪芸,等.慢性腰痛患者站立位躯干屈伸运动时腰背肌的功能变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7):600-604.

[3]马达,和瑞欣,楚海波.针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50例[J].河南中医,2010,1:57-58.

[4]侯来永,谢欲晓,孙启良.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矫正训练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2):155-157.

[5]孙嘉利,王桂清.步态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5):427-430.

[6]金文杰,戴力扬.肌肉疲劳与慢性腰背痛[J].颈腰痛杂志,2004,25 (2):134-136.

[7]章祖华,袁家平.超短波治疗仪的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快速成处理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4,6:21-23.

[8]李昌柳,李莹.低周波对偏瘫肩关节疼痛的改善作用[J].广西医学, 2007,29(8):1259-1260.

[9]袁冰,李雪萍,林强,等.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5):6889-6892.

R743.3

B

1003—6350(2016)01—0123—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01.044

2015-06-22)

海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40094)

彭梦思。E-mail:1218966643@qq.com

猜你喜欢

腰背肌张力步态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痛痹定痛胶囊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步态研究及其在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