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老井》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2016-03-06李英瑞
李英瑞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电影《老井》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李英瑞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电影《老井》是反映太行山农民真实生活、旨在讴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部佳作,其主题忠实体现了人民辛劳生活,面对贫瘠干旱的生存环境从内心深处爆发出的刚毅行健的人格精神。影片不仅深刻揭露并批判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对人的精神摧残,而且孕育着村民面对万般艰难的吃水苦境表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勇于殉难的高贵品质。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希冀于当代大学生,教育者应当引导大学生时刻谨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肩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必须立足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逐渐营造出浓郁优秀的人文环境。
人文精神;传统文化;《老井》;继承与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的一种反映民族特性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民族连同祖宗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永远承袭所发展的、具有明亮特色的、历史悠久、内蕴精湛、传统优良的文化。大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学习并贯彻实施优秀民族精神。因此,将弘扬中华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 运用电影艺术手段阐释本土精髓
中华文化以翻茬为始,农业生产撒播秋收,严守自然法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舒坦而有法则的劳作与休息秩序很容易形成民族统一且思想观念保守的状态。电影《老井》就塑造了思想过于腐朽守旧,技术手段落后的国人形象。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老井村,为了实现能吃上井水的愿望,世代子孙不惜舍弃性命、不惜械斗争夺,最终用无私奉献精神锻造出一口流芳百世的井。全片展示着道德之上的价值标准,注重现实、重视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敢于突破、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这些精神慢慢积淀下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成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支撑。
1.电影艺术与“老井”精神。
任何艺术方式都是以沉淀的文化底蕴为基石,艺术的价值在于可思索性和研究性。中国电影在改革的浪潮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又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背景,逐步形成蕴含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精髓的影片。因此,《老井》最大的成功在于将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得现代的观影人脑有所思、心有所想,品味出可贵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电影《老井》中包含注重伦理的社会关系观、以“孝”为本的品德修养观、以“礼”为先的道德实践观以及注重刚毅行健的人格观。对于这些优秀多元的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必将成为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
2.电影中的乡土人文特色。
(1)语言特色。方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丰富的方言成为塑造人物、烘托环境、制造气氛的重要手段。影片中老井村民习惯使用反问句,以井下旺泉打亮公子那段为例,亮公子挨了耳光大喊:咋啦?咋啦?旺泉:咋啦?!偷谁的?亮公子:与你球相干?我想女人犯了甚王法?旺泉和亮公子通过方言透露着一股子农家人坦率直白的个性,彰显出农村人纯真朴实的品质。运用富有特色的方言为人物性格的锻造以及后续故事的发展铺设基础,也为后来塑造顽强不屈的“老井”精神奠定基石。
(2)音乐特色。片中质朴、悲凉的山西地域特色民歌是影片的又一大特色,奠定了影片苍凉凄婉的感情基调。旺泉和巧英对唱山歌儿,瞎子唱酸曲儿,疯二爷哼唱歌曲儿,这些民歌大多词意简洁易懂且朗朗上口,特别能体现出中国西部地区特有的乡土音乐气息,贴合电影悲凉的情绪表达。通过音乐传达出老井村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未来自由爱情的向往,由此巧妙地预设了终将打出井水的美好结局。
(3)服饰色彩。男性的服饰颜色多以灰、黑、蓝等暗色调为主,女性的服饰颜色多以红、绿、青等鲜艳的色调为主。主人公颜色整体搭配往往呈现鲜明色调的对比。比如,巧英上穿红色棉袄,下穿墨青色裤子;被褥喜用红花绿叶的图案布料等等,凸显太行山区村民朴实无华、低调含蓄的性格品质,这样的性格品质也为村民全身心投入打井“事业”埋下伏笔。
(4)葬礼习俗。我国自古以来特别重视葬礼仪式,长期的风俗礼教灌输造成了老井村人思想上的故步自封。影片中的葬礼讲究披麻戴孝,头戴孝帽,腰系麻绳,鞋蒙白布,棺材内放陪葬品,甚至还要给已亡的人在阴间结阴亲。一个村落中的埋葬方式可以反映当时“范式葬礼”的盛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国人思想进步状态的重要标尺。
二 《老井》中蕴含的传统人文精神
1.凸显“孝”为核心的伦理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纯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伦理文化是古代中国成为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的思想基础。[1]在特定的闭塞的农村环境下,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伦理观念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准则。“孝”道的坚守是一个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幸福的重大命题,一个“孝”的人应时时想着父母,事事顺着父母。[2]虽说“孝”历来都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族权家长以“孝”为手段强迫子孙屈从,这种位高权重、长幼尊卑的封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迫害了他们的精神诉求。
“伦理政治”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在文化属性的延伸,其基本特点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而伦理与政治都建立在家族血缘基础上,形成一种以血缘为根基、以伦理为中介、以政治实践为归宿的伦理文化原则。[1]随着深化改革的节奏加快,革故鼎新势必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血浓于水的亲情固然重要,但发展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理想也不容忽视。当代大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独立个体,理应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地、革命地、创新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践行执着和勇于殉难的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人归纳为“融合与自由”;[3]有人将其推为“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4]还有人综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义”。[5]老井村村民因为长期接受了“舍生忘死”的家族教育和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教育,因而,在强烈的忧患意识的影响下,主人公旺泉担起挖井重任并克服种种磨难最终率领老井村人挖出井水,影片深深地礼赞了老井村人锲而不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品质。比如,在械斗的戏份中,孙旺泉舍生忘死地跳进枯井中,从此和老井村融为一体,震撼了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瞬间使得旺泉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旺泉身上所凸显出的悲情英雄主义精神,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体现与传承。一个民族会有一个图腾象征,一个村落会有一位英雄支撑,一个国家会有一种精神传承。
3.超越封建礼教的精神诉求。
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长期的封建礼教压制了老井村民的个性与追求。享受新时代教育的两位主人公虽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持自由恋爱的观念,但初生的现代思想最终抵不过封建制度的压迫,爱情不得不以悲剧结局,亲情不得不以置换稳固。追寻爱情自由、敢于突破礼教的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一部分,是最难以表现的,并且是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追寻爱情自由、敢于突破礼教往往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相对立,必然遭到封建文化的束缚。只有不断地冲破才能有新的发展,所以,中华儿女在历史前行的脚步中慢慢探索,不断进步。大学生成长于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敢于破除封建礼教的束缚,勇于追求正确价值的事物,促使现代精神文明完全替代封建礼教,培养出注重综合创新,敢于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问题的新型人才。
4.注重刚毅行健的人格精神。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召唤。[1]人格的价值取向主要有:尚古与重今,为己与利群,重义与兴利三大方面。旺泉为了兄弟亲情甘愿做上门女婿,为了族群的利益最大化牺牲纯真爱情,为了报答养育自己的土地献身于艰苦的挖井“事业”中,最终实现了从现实人格到理想人格的升华。影片中老井村民有着勤劳、勇敢、务实、刚毅的精神品质,并且注重现实、重视身体力行的优秀品格。主人公旺泉在看清了现实的窘状后,确定了自己打井的理想和抱负,发扬刚毅行健的人格精神,身体力行地献身于打井“事业”中,最终完成了由小爱到博爱的精神“蜕变”。
三 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启示
电影《老井》中蕴含的“孝”文化、“礼”制度、“健”品质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代需要寻找“孝”之道,社会需要弘扬“礼”之法,中华需要继承“健”之力,因此,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继承重担落在当今的大学生的肩上。
1.时代呼唤“孝”心与大力弘扬“孝”文化。
反思我国当今之状况,“孝”作为动物都具有的本能,恰恰在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身上缺失了,不赡养父母的有之,不尊敬长辈的有之,不懂得报恩的有之,有的甚至颠倒了长辈与晚辈的伦理秩序,独生子女成了“小祖宗”。[2]针对我国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社会大众吹响“孝”心的进军号角,极力弘扬“孝”文化,积极践行“孝”行为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广义的“孝”即“大孝”,是指懂得报恩祖国、回馈社会。而作为狭义的“孝”,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父母亲人的身心健康。高等教育阶段的“孝”教育主张“小”孝为主,“大”孝为辅,只有大学生懂得关爱身边的父母才会上升到关爱国家统一的层面上来。
在儒家文化中,“孝”是排在首位的个人德行。百善孝为先,“孝”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精神纽带。积极弘扬“孝”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具有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开展“孝”心教育?首先,要在高校中大力展开“孝”心教育。通过有关“孝”心的理论教育,使得青少年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强化报恩心和家庭责任感。其次,结合当今时代发展,充分挖掘并利用“孝”资源,确保媒体网络、学校教育、社会功能三方实现资源优化互补,共同营造浓厚的“孝”氛围。最后,积极开展强化学生“孝”行为活动。比如,为父母洗脚,我带爸妈去旅行,建立“孝心”档案,“孝心”故事大接龙等等,将“孝”落实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2.传承弘扬“礼”核心与倡导集体主义精神。
“礼”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制度安排、行为习惯。传承弘扬“礼”文化中的合理内核,首先要求人们敬重制度,坚持一切按规则办事。[2]在原始社会常以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连同一系列的象征性动作,构成种种意识,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愿望,这些礼仪,不仅长期成为社会生活的传统习惯,而且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6]在古人看来,打破规则,习惯越界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自身的利益无法保证视为不道德。纵观当下,人们习惯闯红灯,甚至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闯,这是多么糟糕的“榜样”呢?!习惯随意丢垃圾,将自己优秀华夏子孙的身份抛之脑后。习惯插队,觉得“效仿”此行为也无伤大雅。
如今是否守“礼”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所以及时培育人们“礼”文化已经迫在眉睫。首先,加大违规惩罚力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违规必受惩处。不受“礼制”约束大多因为惩处力度不够,闯红灯、乱丢垃圾仅仅停留在口头教育,思想上却根本不能引起重视。其次,依规办事和制度创新相结合。任何制度都需要跟随时代不断创新,及时做出调整,这就是与时俱进,务实创新。正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新中国在成立之初我们党领导人民克服种种磨难,众志成城、逆流而上,为今天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阶段大学生处于个人本位思想与社会本位思想的矛盾斗争中,不少人受“私利”的影响采取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在尊重个人意志的同时,大力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3.重视“刚健有为”与强调“自强不息”品质。
孔子特别重视“刚”,他提倡“为之不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这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易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易经》所倡导的刚健有为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7]中国传统“刚健有为”包括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坚强独立、创新发展的主导意识。刚健有为的可贵品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因此,教师需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设置锻炼学生刚毅品质的活动,比如,社区服务,和孤寡老人聊天;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独立生存能力;集体活动,增强同窗之间的友谊;暑假支教,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继而,大学生有成熟的理论作船体,有踏实的实践作航帆,在学习与生活的海洋中保持激流勇进的态势,他们必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易经·象》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7]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熔铸锻造的优秀品质,帮助中华民族从一个羸弱的国家,豪迈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要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将其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不竭发展动力。通过电影、广播、书籍、报刊等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广而告之”,使得民族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液中,鼓舞千万子孙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吴毅,朱世广,李治立.中华人文精神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4,78,226.
[2]章文君.中国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世界走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2,75,86.
[3]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A].//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37.
[4]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学术月刊,1986(12):12.
[5]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出版社,1987:501.
[6]平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7.
[7]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118,120.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Humanistic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Film of Old Well and the Enlighten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Li Yingrui
(School of Marxism,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g 363000,China)
The film ofOldWellreflects real life of farmers lived in Taihang Mountains and eulogiz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The film not only exposes and criticiz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feudal society and the noble quality of villagers dedicated themselves to the whole country.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to rejuvenate Chinese nation fell on the shoulders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an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gradually create a better humanistic environment to push forward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in China.
humanistic spirit; traditional culture;OldWel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李英瑞,硕士,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A11412S)。
1672-6758(2016)06-0016-4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