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衡到稳定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思路
2016-03-06卞云
卞 云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从平衡到稳定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思路
卞云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平衡是一种假象稳定,只有运动的、与外界有能量交换的系统才是真正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下的子系统,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政治环境的改善、文化环境的冲击、网络环境的渗透等因素,正面临着从静态平衡向动态稳定转化的紧迫任务。新的时代条件下,抓住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及目标等着力点,积极引入“负熵”,坚持开放原则,促进系统要素的涨落、树立非线性思维方式,是构建动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平衡;稳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得以真正稳定的条件有四个:开放、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涨落。系统的稳定在于系统自身要处于一个动态的、不平衡的状态,其内部诸要素存在一种此起彼伏的运动模式。系统在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做到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交流以及与外界能量的不断交换,使系统内部的“熵”能够持续被外界的能量替换,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的、稳定的优化结构。平衡并非稳定,平衡的最终结果是系统的终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一个系统,要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就必须要破除原有的“平衡观”,把自身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当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实现动态平衡,保持自身的稳定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一 平衡与稳定的关系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强调的“中庸”“仁”“和”等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追求平衡的价值取向,这使得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平衡就是主体在利益上的权衡与妥协,最终实现彼此不相争的静态局面,他们认为这种平衡的状态就是稳定,如果任何一方的利益出现了变化,就会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混乱局面。而在耗散结构理论看来,真正的稳定并非过去追求的那种“平衡态”,“涨落导致有序”[1],稳定需要系统内部诸要素的不平衡。
1.系统平衡与系统稳定的概念界定。
“所谓平衡态,是指系统无序的高熵状态,也即构成系统的组份、要素在分布上的均匀、无差异状态。”[2]一般来说,系统平衡就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没有交互与分歧,彼此都处于一种“独立”的发挥作用的状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等于各个子系统的价值总和。系统的稳定是指系统在所处的环境当中始终保持其原有的特性、发挥其原有的作用,其内部结构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中能始终保持原有的秩序。稳定的系统具有发展性、开放性、自组性。稳定的系统面对环境的变迁和自身内部“熵值”的增减,可以自主地吸纳外界的积极因素,并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消化吸收,使得系统能够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升华。
2.系统平衡与系统稳定之间的关系解析。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观念认为平衡是稳定的基本前提,这也是我们常规的思维模式。但平衡在耗散结构理论中并没有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因为平衡只是系统内部诸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排列的,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没有交流和互动,系统会一直保持一种“静止”状态。随着现实条件的变革,系统会逐渐与环境不相适应,系统内部也会出现过多的“代谢垃圾”,这种所谓的“平衡”最终会导致系统因垃圾过多而崩溃,进而退出历史舞台。稳定对于系统来说是其发挥社会作用、产生综合效应的重要前提。在耗散结构看来,系统的稳定不仅仅表现在保持其内部组成结构的稳定,还体现在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以及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稳定的系统能做到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通过引进外界环境的“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熵”。
平衡和稳定作为系统的两大特征,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首先,平衡是一种稳定假象。如果是一池死水,最初池子里面是新鲜的水,里面的生物也是健康的,但池水始终保持一种静止的状态,逐渐水池里的生物就会耗尽水中的养分,导致池水变质。但如果水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就会不断地有新的养分注入水中,池水始终保持着新鲜活力,那么它就一直是有价值的。由此可见,平衡状态是一种假象稳定,它最终只能导致系统的崩溃。其次,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稳定的前提是开放、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涨落,这里所说的平衡是指静态平衡。系统能保持稳定是因为它做到了运动和发展,不断地从外界吸收新的能量使系统内部能保持一种有序的动态平衡状态,由此系统的生命力得以强化。动态平衡造就了系统的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也存在着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矛盾。过去,由于政治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因而采取的方法也非常单一,主要是灌输法,而且很少有变动,最终因灌输法的各种消极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低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都经历巨大的变革,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变静态平衡为动态稳定,积极主动地应对时代变化所提出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二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稳定的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内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满足阶级斗争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方法的形式单一、思想禁锢、目标落后等原因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教育环境多变、教育对象复杂、教育目标转型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正面临着从静态平衡向动态稳定转变的紧迫任务。
1.教育环境的影响。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它运行的环境,有它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的运行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中介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现阶段,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狭隘的阶级斗争教育转向了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从灌输扩展为包含实践、疏导、咨询、示范等动态多变的方法体系。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由经济利益主导而产生的功利思想、拜金思想、享乐思想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本以政治教育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将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思想观念教育纳入教育范畴,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环境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带来了很多问题。多种社会思潮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方向性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也做出了很多的扩充与完善,例如宣传教育、隐性教育、实践教育等。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所处的微观环境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家庭中,人们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家庭消费观,人们已经从生存性消费转变为发展性消费,并正在向享受性消费转变,如何正确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学习已经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基本的文化知识已经满足不了学生求职、创业、社交等需求;另外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方面的教育需求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在工作环境中,人们职业道德的养成与遵守、上下级关系的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友好相处等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在社区生活中,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营造健康的社区风气等也是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要求。
2.教育对象的影响。
“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效果最直接的反馈者。作为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方法的发展与教育对象有着密切和直接的关系。”[3]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主体存在着“个性意识日益增强,包括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政治上积极上进,关心国家政治和经济形势、热点问题等,但政治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在生活态度上务实、宽容和多样化;对自身素质要求提高,但缺乏毅力,心理素质有待提高”[3]等现实问题,而且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正逐渐增强。同时,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来说,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也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价值选择挑战。其次,社会的发展使其作为一个系统也在不断的扩张,其组成部分也在日益增多,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涵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新时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出现的诸多情况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吸纳新信息、融入新环境,不断地调整系统自身,切实做好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衔接。
3.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影响。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4]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经从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变为了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等。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教育对象法制观念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面对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一味地走政治路线,应当是以政治路线教育为指导,把教育对象的理想、文化、道德等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广泛地结合伦理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很好地借鉴西方文化中对提升教育对象思想文化素质有积极作用的成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子系统,应深入细致地把握时代特征的变化,并积极地与其他系统进行交流,及时更新系统内不符合实践要求的成分,做到“吐故纳新”,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 构建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环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影响因素,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和内容则属于系统内部影响因素。根据系统论,系统的更新与发展是由外在环境的限制作用和内在因素的调节作用共同实现系统由静态平衡向动态稳定的转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目标和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的巨大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提供了实现从平衡到稳定转变的基本依据,也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革新找到了基本思路。
1.应对环境变化,降低系统熵值。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开放的时代,现实层面上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虚拟层面上的网络环境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开放系统,引入新事物,进行系统的更新,实现系统的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也要积极地调整其内部结构,放宽视野,积极应对环境提出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不断的扩充系统,延伸系统边界,把系统内原有的、不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分剔除,归纳和总结在环境吸纳的新能量、新信息,针对新的问题优化、升级结构,构建新的、使用范围更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应当树立发展的和动态的眼光,通过总结系统进化与演变的经验,预设未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使系统始终做到和环境充分接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应对环境提出的新问题并及时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由“静”到“动”的转变,并保持始终能够对人们的思想教育发挥作用的稳定态势。
2.把握教育对象,调整方法体系。
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对外开放、文化的繁荣等因素使人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越来越重视思想观念的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多元的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在这样鱼龙混杂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很难正确辨别形态各异的价值体系,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发展方向也呈现出多向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人、感化人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当今社会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及时地调整教育方法,使教育的重点转向价值观的培育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一个系统,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出现的这些问题,应促使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涨落,即调整系统内要素发挥作用的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当降低传统的硬性灌输等方法的地位,增加诸如宣传法、实践法、咨询辅导法等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比重,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价值观教育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涨落还应体现在公民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上。虽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价值观教育,但多是集中在政治思想的教育上,所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刻板的、僵化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道德教育已经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基于人们思想道德发展方向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然也应当是多变的、灵活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内部要素的涨落,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得以实现有序、稳定的重要条件。
3.制定教育目标,整合教育内容。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要系统要素自身以及要素之间具有非线性结构,就能产生要素之间的交叉,系统内部的结构便是网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信息能充分地在各要素之间进行交互,系统的整体效应便不是各个要素信息处理结果的叠加,而是一种综合效应,从而使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遇到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其教育内容应随之更新与变化。教育者用非线性思维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的教育内容整合起来,实现对教育内容的整体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纵向上既包括国家层面的政治教育,也包括社会层面的公德教育,还包括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教育;在横向上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包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还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等。树立非线性思维方式,把不同层面的教育内容整合起来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目标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系统,理应用非线性思维把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衔接起来,做到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相结合、理论法和实践相结合、直接教育法和间接教育法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动态稳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最终目标以及各个时期内的具体目标。
[1]普利高津,等.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0.
[2]解恩泽.交叉科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78.
[3]蒙键堃.从耗散结构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学术论坛,2011(10):35,35.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9.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From Balance to Stabilization-Discuss the Establi Shment Mentality of the Methodology of L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ian Yun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2,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re exists prodigious difference between balance and stabilization of a system. Balance is a kind of false stabilization, a real stable system is dynamically and can exchange energy with exterior environment. The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ubsystem because of the revolu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the political setting and impacts of cultural context. Transiting the static balance into dynamic stabilization is a tough task.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 we should apply the negentropy principle to the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establishing non-linear way of thinking, and try to build a sta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balance; stabilization; methodolog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卞云,在读硕士,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672-6758(2016)06-0005-4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