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2016-03-06王晓军

关键词:国际化留学生专业

王晓军,傅 翔

(浙江理工大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浙江 杭州 310018)



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王晓军,傅翔

(浙江理工大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浙江 杭州 310018)

国际化专业建设是高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高校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国际化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的一种挑战。通过对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现状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这类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及学校在专业的规划布局、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需要采取的对策。

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专业建设;国际化人才;留学生教育

为扩大教育开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并提高其教学质量,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1]。《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建设的意见》中也对国际化专业(课程)等提出了建设要求,以提高浙江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为加快留学生教育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2]。

但是,对照这些要求,客观地说,许多地方高校都存在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等问题。如何较快地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是这类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国际化专业建设则是这类高校面临的最主要也是较为困难的任务之一。本文作者根据自身长期的工作体会,分析了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一般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一、国际化专业的内涵

国际化专业建设是高校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国内学界对国际化专业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比较统一的阐述。有人认为,国际化专业就是为扩大学历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而专门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专业;也有人认为国际化专业就是全英语授课的专业;还有人认为国际化专业就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学位互授联授项目所在的专业。其实,这些都是对国际化专业片面的理解甚至是误解。

二、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以浙江省为例,在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对省属高校的国际化专业的建设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6],并在《留学浙江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对我省外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数量提出了“十二五”“十三五”末分别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2],[7],而且还对省级国际化专业的建设重点、遴选条件、建设标准、遴选及管理办法等作了详细的规定。目前,浙江省内不少高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需求以及各校的专业优势、师资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建设了不少全英文授课的专业,如浙江理工大学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服装设计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浙江工业大学拥有土木工程、国际贸易(中国商务方向)、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8个本科专业,浙江科技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

不可否认,浙江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动国际化专业建设,各校对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也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目前各校大部分全英文授课专业并不完全等同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而积极鼓励的国际化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全英文授课专业仅可视作国际化专业的雏形,地方高校的国际化专业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各校对国际化专业的布局缺乏深入研究,规划性较差,不能较好地“看菜下单”,留学生市场吸引力不够;二是拥有较强的国际化工作能力,能较好地承担国际化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国际化师资总量太小,国际化专业数量偏少,不少学校视专业中所拥有的国际化师资情况而决定是否开设国际化专业;三是国际化专业建设主要是由学校自上而下推动,学院和教师对国际化专业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四是国际化专业建设的评审与建设标准偏低,部分有科研化倾向;五是“国际化”元素不够突出,学校相关部门及教师对国际化专业的内涵理解有偏差,更多仅关注授课语言为英语等外语;六是国际化专业中授课教师自身的外语水平不够高,令学生不太满意;七是国际化专业建设的质量待提高,指导与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

三、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改革与内涵式发展为根本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的挑战、竞争、压力,地方高校再上一个新台阶、焕发新的活力,需要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专业建设,相比学术讲座、短期授课、国际会议等来说,是高校开放办学过程中一种更高水平的开放形式,深入到了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高校办学的核心要素。地方高校要把国际化专业建设视作学校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内在推动力,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关键载体,从而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深入推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以立足区域发展,为地方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出发点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许多地方对外合作规模与层次持续发展,但相关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储备还相对缺乏。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国际化专业的建设也应紧紧围绕地方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进行。张华英(2003)概括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几种素质:具有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拥有抵抗多元文化冲击能力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掌握与世界接轨的、先进的本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独立参加各种国际学术、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活动的能力;善于获得并妥善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晓国际规则和惯例;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心理等素质[8]。地方高校的国际化专业建设在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时,应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的发展要求,结合国际化人才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与能力,并将其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以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学校对国际生吸引力为中心

留学生是全球性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力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当汉语成了一部分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的障碍时,建设一些用英(外)语授课并受留学生青睐的国际化专业,势必会为留学生教育,尤其是学历留学生教育开辟出一条新路。在国际化专业建设推进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将逐步实现开放促改革、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这些国际化专业为其他国家培养‘种子人才’,将不时地发挥留学生的桥梁作用,为我国营造健康的国际生态环境[9]。地方高校在提升自身办学开放程度和教育影响力的同时,将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一批亲华、友华、知华人士。

本文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和美国Georgette Yakman[13]教授的STEAM教育教学过程卡片,从STEAM课程、STEAM学习形式及STEAM核心三个特点出发,构建基于STEAM教育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策略模型,如图2所示。

四、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一)规划布局

高校在着手建设国际化专业时,首先需要思考哪些专业可作为国际化专业,这事关国际化专业建设的成败。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及相关调研,国际化专业的建设须有规划性,专业的选择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国外大学普遍开设的国际性较强的专业,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二是易与国际接轨,且师生参与本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流合作可行性大的专业,如计算机信息与技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三是自身特色与优势明显且对某些国家留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的专业,如纺织工程(巴基斯坦、印尼等生源)、服装设计(韩国生源)等。当然,以上国际化专业的选择都需要较强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作为根本保障。

(二)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高校办学的灵魂,是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在建设国际化专业时,首先应在教育理念中突显“国际化”的地位,这对实现国际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国际化专业建设中,地方高校应自始至终地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的配备、引进与培养,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

(三)培养目标

国际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须有明确的国际化定位,应将培养对象的国际化意识及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包含进去。国际化意识可以使学生拥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并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简单说来,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外语、现代信息技术、跨文化交际等国际化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国际规则,适应国外生活环境,具有胜任国际化工作岗位工作以及参加国际性学术、商贸、文化、社交等活动的能力[10]。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是国际化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是否能实现国际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水平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应突显“国际化”元素。对于国际化课程,世界经合组织通过多年的调查、分析、总结,提出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为国际教育界广泛接受:1.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国际化特征的课程;2.在原有授课内容中增加国际比较与借鉴的课程;3.着眼于培养学生国际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4.包含跨文化交际理念与技能培养的外国语言文化类课程;5.国别或区域研究课程;6.以学生获得特定领域国际专业资格认证为目标的课程;7.为国(境)外校际学位联授或互授开发的课程;8.外教授课的课程;9.面向留学生教育的课程[11]。地方高校应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对象的不同,分层次、分类别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

(五)师资队伍

国际化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国际化师资队伍。针对地方高校能胜任国际化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师资能力弱、数量匮乏等问题,各校应在制定科学的国际化专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不断加强规划建设的国际化专业中某些国际化课程的中、外专任教师的力量,提高国际化专业中具有海外教育或长期海外访学背景的中方专任教师及外专、外教的占比,提升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国际化教学、科研、管理的工作能力。

(六)国际交流

国际化专业建设要重视国际化氛围的营造和软、硬件条件的创造,为专业内师生提供宽广的国际交流平台和丰富的交流项目,促进师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提高。除了须拥有一支海外学缘占比高的中外教师队伍外,国际化专业中的外国留学生占比也应较高,且中国学生中有较高比例的学生拥有赴国外交流学习的经历。

(七)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常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为实现国际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也须作相应的调整,应注入“国际化”评价元素。如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应注重是否与国际前沿知识接轨,是否包含国际最新热点问题、外国某区域研究的内容或国际比较教育等;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评价应关注教师是否较好地利用了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是否制作了较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或借鉴了国际通行的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师生两个群体的评价应加强对其外语水平以及国际交流经历、经验和能力的考察。

(八)激励机制

根据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一个学习型组织应拥有共同愿景[12]。共同愿景具有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激励成员等作用,它以组织内个人的愿景为基础又高于个人愿景。学习型组织中,各个成员从内心深处把组织的“愿景”同时作为个人的理想,两者合二为一,使组织与个人目标取得双赢[13]。高校要不断地通过完善制度、优化环境、浓厚文化等手段,采取薪酬激励、榜样激励、沟通激励、公平激励、培训激励等一系列激励子系统,让学校建设国际化专业、提高办学国际化程度的共同愿景被广大教师自愿接受,成为教师的个人奋斗目标,让教师在实现学校愿景的同时,同步实现个人目标,如教师的个人专业化发展、考核评优、职称晋升、岗位评聘等。

五、结束语

国际化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高校实现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发展,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应在专业布局、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融入“国际化”元素,把国际化专业建设作为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在培养出一批亲华、友华、知华的外国留学生外,培养出大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从而增强地方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参与度和竞争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6-01-1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407/171904.html.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建设的意见[EB/OL].[2016-01-19].http://www.zjedu.gov.cn/news/25014.html.

[3]张琦.来华留学生国际化专业设置初探——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5):54-55.

[4]钟伟良.高校实施国际化专业建设研究[J].高教论坛,2013(9):31-34.

[5]夏俊锁.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模式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4):110-113.

[6]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EB/OL].[2016-01-19].http://www.zjedu.gov.cn/news/20295.html.

[7]浙江省教育厅.留学浙江行动计划[EB/OL].[2015-05-03].http://www.zjedu.gov.cn/news/18223.html.

[8]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81-83.

[9]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9):88-92.

[10]曾明,徐晨.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5):149-152.

[11]张大良,李联明.研究型大学实施课程国际化的特点与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06,66(2):4-8.

[12]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6-10.

[13]彭明成.学习型组织理论在高职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51-53.

On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Specialti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ANG Xiao-jun, FU Xiang

(InternationalExchangeandCooperationOffice,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specialti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in the course of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deepen their reform and make an intensive development by carrying out the opening policy. However, it is also a great challenge facing the local universities comparatively poor at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specialties i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basic ideas of how to construct the internationalized specialti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planning of specialties, academic goal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evaluation and motivation system.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ternationalized specialties;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ies;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10.13954/j.cnki.hduss.2016.05.013

2016-04-26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NDJC198YB);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55);浙江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Xgz1402)

王晓军(1971-),女,江苏扬州人,副教授,高等教育国际化、留学生教育管理等.

G640

B

1001-9146(2016)05-0074-05

猜你喜欢

国际化留学生专业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