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化消费对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2016-03-06费君清金大为王海稳
费君清,金大为,王海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试析文化消费对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费君清,金大为,王海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文化消费是青年人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尝试从心理接受、外在环境以及舆论媒体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化消费对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提出了青年自身的心理接受特点是文化消费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原因,外在的文化消费环境是客观制约条件,舆论媒体的导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文化消费;青年;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文化消费也日渐增多。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产品消费和文化服务消费的总称,例如生活中用于文体用品、书刊报纸、影音制品、电子产品和手工艺品等方面的消费都属于文化产品消费的范畴;文化服务消费则是指在教育、网络、旅游、健身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1]。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方式,文化消费以一种蕴含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深刻地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形成。本文尝试从青年人内在的心理接受特点,外在的文化消费环境,以及舆论媒体的导向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化消费对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一、青年的文化消费心理和人格特征对其价值观形成的内在作用
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影响着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但通常这种消费方式与其它一些硬性的强制的方式不大相同,因为在消费的过程中青年人一般具有自主选择性,并大致符合自身的接受水平。因此,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青年人的心理接受特点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首先,从心理接受的活动看。接受就是认可、接纳,它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现象之一[2]。在心理学中,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根据自身的某种需求,对特定社会信息进行选择、整合、外化、内化等一系列的能动的心理活动。正如邱柏生所说:“接受是指主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选择和摄取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3]心理接受活动的运行系统包括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环境和接受媒介,四者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文化消费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来说,接受主体是指青年群体,接受客体即蕴含于文化消费中的价值观念。接受环境是指文化消费活动赖以存在的周围全部状况的总和。接受媒介是指连结主客体之间的载体,即文化消费活动。
在文化消费活动中,蕴含着不同价值观符号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文化消费服务种类繁多,青年消费主体消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是一个有自主性的过程,他们的主观选择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他们追求新颖、突出个性、注重情感。如曾燕波认为,“改革开放近30年来,青年人价值观经历了复苏与困惑、冲突与分化、重建与发展等阶段,并形成了不同的特点。”[4]青年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往往喜欢标新立异,反映在文化消费方面则容易被主旋律之外的文化价值观念所吸引。在文化消费活动中青年对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首先有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文化消费过程中青年对价值观的心理接受活动是由接受主体、接受中介和接受客体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实施、反馈、调节和评价四个环节有序循环得以实现的。接受主体通过发现信息、接收信息、内化信息、调解认知、改变态度、影响行为等循序渐进的心理接受过程,使得接受主体的行为外化。接受客体通过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等载体输送给接受主体,接受主体接收信息后,其心理发生了内化行为,将自己在接收信息过程中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同原来的价值观念整合成一个全新的系统。经过整合新旧价值观念的系统具有持久性。在这个系统中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是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青年群体自主选择具有不同价值观符号的文化消费活动,另一方面随着对价值观的接受、内化,文化消费活动也会逐渐制约和引导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活动走向。这种互动过程是由接受主体通过自主选择接受客体又通过客体的反映调整自己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逐步塑造自身价值观的过程。
其次,从青年不同的人格特征看。青年人的人格特征也是其选择一定的文化消费模式的重要因素。德国心理学家汉斯·埃森克划分了三种维度分别是为外向——内向型、神经质和精神质。在外向——内向型人格维度中,典型的外向型可以归纳为开朗、冲动和非抑制的人。拥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在文化消费方面拥有多种选择性,其中蕴含的价值符号也接触的更多,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多样性。具有内向型人格特征的人,安静,退缩,内省,接触到的文化消费相对单一,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被单一的文化消费形式所影响。在神经质人格维度中,神经质的人情绪不稳定,他们多数容易激动、气愤和抑郁。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对不符合自身价值标准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有着强烈的抵触,难以被其他形式的价值观渗透。在精神质人格维度中,精神质的人常常被描述为,自我中心,攻击性,缺乏同情心等等。其价值观比较容易扭曲,在文化消费的选择上与蕴含主流价值观念的文化消费活动格格不入,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在其他人格维度的划分方式下文化消费对人们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马德勇认为,“威权人格在个体‘左’、‘右’派立场的形成中扮演着基础性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大众的‘左’、‘右’立场的选择,而且还影响了个体对来自不同渠道信息的接收和接受程度。”[5]一般而言,意识形态立场偏左的青年群体,支持现有政府的主旋律教育,在文化消费产品和文化消费服务的选择上也倾向于拥护政府的方针政策,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较高,对党的领导持肯定、认同态度,他们在思想和政治上坚持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政治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二、外在文化消费环境对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文化消费活动的外在环境是指围绕文化消费活动,能够对文化消费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环境是有机的统一,环境创造了人,人也创造了环境。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6]。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活动时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孕育并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消费活动,是影响青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客观条件。
首先,从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看。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文化消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肯定有所不同。社会政治环境是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现实政治状况,政治制度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因为政治环境对文化消费活动的内容有着本质上的制约,与一定时期的政局相悖的价值观内容一般不会成为主流文化消费的符号,也难以有效地影响青年人群体的价值观形成,故社会政治环境决定着文化消费活动的主旋律。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前三十年,这三十年政治运动频繁,从刚解放时的“镇压反革命”,到“三反”“五反”运动,“反右”以及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人们的文化消费也充满着“斗争”的内容和政治色彩。人们可以接收到的文化资源绝大部分来自于上层文化决策者的调控,其价值观念具有一元化的特性。后一个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年,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环境逐渐走向宽松和规范,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使得党和国家终于突破极左思潮的禁锢,把改革开放作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空前迸发出来,作为文化消费活动的比重不断加大。同时,文化体制相对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化部门从直接管理文化转变为间接管理文化,人们的文化消费不再取决于文化决策者的调控,可以接触到各种来源的文化信息,文化消费活动也有了多种选择,价值观念也逐步从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这些都为当今青年人丰富的文化消费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其次,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看。社会经济环境制约着文化消费活动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财富增长的过程,还是一个经济增长与价值观的形成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文化消费活动产生的前提。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情况直接决定了文化消费的水平的高低。刘艳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传统到现代、同质到异质的转变过程,而这种变迁的直接影响因素是经济利益结构的调整[7]。可见社会经济环境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青年人的文化消费活动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为一定的物质条件所制约。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长期处在一个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经济模式决定着文化消费活动的单一。文化资源和活动都是按照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调配,所有的文化消费决策也都集中在文化计划的决策者手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被高度控制,使得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整齐划一。例如电影院播放的电影都非常一致地播放同样的影片,电台播送的是同样的声音,各种报纸也都是同样的板块面孔。
此外,建国后前三十年中国经济水平较低,解决温饱问题是首要问题,是消费的主体,文化消费则排在后面,消费水平也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的后三十年,中国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所有制的多样化也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多样化,为文化消费活动赋予了更多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新性。在分配制度上,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在文化产业上,文化资源的配置得到了优化,文化消费活动也丰富多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成果。在文化消费上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据统计,1993~2013年二十年间,我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由819.58亿元增至12 969.37亿元,增加12 149.79亿元。接近15倍的爆发性增长,说明我国文化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是何等的迅猛!当然,它也显示了这么大量的文化消费活动也会影响青年人的价值取向,使得青年人的价值观面临着比以前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第三,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看。社会文化环境孕育着文化消费活动的根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它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我国几千年来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结果。这一环境是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青年人的文化消费活动总是与其从小接受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一定的文化模式会以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大环境,这是文化开放的萌芽阶段。在结束文革、拨乱反正的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对外开放适用于精神文明”的观点,是对文化对外开放的初步探索;此后到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文化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完善。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文化全面开放局面的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通过吸收和借鉴各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先进文化,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中国现时的新政治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裂历史[8]。这句话放在当今同样适用。青年群体在文化消费活动中总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正确的价值观也离不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正如清华大学欧阳喜军所说,“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力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同。”[9]价值观的形成也只有在其传统文化基因上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青年人价值观的基石,全社会都要注意打造良好的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让这个环境在青年人的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舆论媒体导向对青年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消费,但是另一方面,文化消费也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在青年人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时期,文化消费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就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正确引导青年的文化消费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舆论媒体的重要引导作用。舆论媒体可分为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形式的传统媒体和新兴的以网络、手机、移动电视和数字电视为主要形态的新媒体。这些舆论媒体是联结青年群体和文化消费行为不可或缺的中介。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舆论媒体的能量越来越大,对文化消费活动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大,足以成为影响青年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方式。
首先,看传统媒体对文化消费的引导。传统媒体通常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通过这些传统媒体引导文化消费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如青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某种媒体,对于自己偏爱的内容,可以反复阅读。传统媒体有诸种长处,如长于刊发和传播颇具深度和广度的厚重作品,阐发深刻的哲理,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论等等,通过传统媒体往往能获得最佳的效果,能够卓有成效地引导社会舆论。虽然在思想多元化时代,人们往往拥有自己独立的观念和自主的判断,但是主流传统媒体的重头文章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媒体在文化消费上的引导往往是高品质高效能的,信息从采写到见报,或通过广播电视与观众见面都要经过记者和编辑的多重把关,传统媒体往往充当着信息的“守门者”,其蕴含的价值观念是比较主流和比较稳定的,也是引导青年所不可缺少的。不过我们应当看到当前传统媒体已经暴露出来的一些弱点,比如它们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比较多,不像新媒体那么自由和快捷;又如传统媒体通常以一对多的方式发布信息,缺少与人的互动、青年人对它的参与度偏低等,导致传统媒体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正在转弱。
其次,看新媒体对文化消费的引导。目前,新媒体已经普遍受到青年人的青睐,成为青年进行文化消费活动的主渠道。作为新媒体,它非常贴近日常的文化消费活动,能够打破以往在文化消费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极大地满足青年的消费需求和拓宽青年的文化消费类型。今天的青年人大都能够熟练地运用新媒体,自然而然地成为新媒体的主要接受群体。使新媒体格外受到青年人追捧的原因有三:
一是它能够即时提供海量信息。新媒体利用最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能把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瞬间提取出来,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使青年人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参与活动方面获得极大的便利。
二是文化消费活动的虚拟化。新媒体通过网络为青年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青年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其他人交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简单与平等。同时,在没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状态下,青年人在文化消费过程中能够和更多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调查显示,目前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升,其中青年是最大的网民群体。中央民族大学王金磊指出,“与传统媒体传播的点对面、一对多交流互动模式不同,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传播者与接受者、接受者彼此之间形成广泛的、中心模糊化的自由交互关系。”[10]现在,“刷微博、聊微信”,手机不离人已经成了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常态。在互联网虚拟世界进行文化消费活动,青年群体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有助于青年人充分地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当然,虚拟化的文化消费活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不能正确把握的话,就会导致一些青年人沉溺其间,过度依赖,从而迷失自我,出现偏差。
三是文化消费活动的多元化。由于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隔,也打破了过去主流文化一家独大的局面,文化消费出现百舸争流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活动有利于开拓青年人的视野和胸襟,符合青年人丰富多彩的需求。青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多维度的文化消费,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多元文化,也在这种实践中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品评和判断能力。极大多数青年人对此非常满意。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并非全都适用于我国青年。四川大学王典认为,新媒体价值多样的信息冲击易导致青年群体价值取向的紊乱[11]。青年在享受着“快餐化”的文化消费的同时,多元的文化消费活动可能导致青年群体在中国文化认同方面的迷失,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某种倾向、某种时尚,甚至某档节目等文化消费产品或服务所宣扬的价值观念都很容易影响青年群体尚不稳定的价值观。青年群体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收到某些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自身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极大的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消费活动可以直接获取国外的价值取向,然而目前我国对互联网文化的管理并不完善,缺乏人生阅历的青年群体很容易被互联网上一些被人炒作的社会阴暗面迷惑而出现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在文化消费活动中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会造成很多不良的价值观念泛滥,一些青年人在虚拟数字世界里没有了社会舆论压力,没有家庭和学校的监督,容易滋生一些不负责或无所谓的态度,或者降低了自己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从而对青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四、结语
文化消费作为当下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既可以成为青年富有意义、富有创新的生活体验,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可以使青年人被其迷惑,丧失自我,成为被奴役、被支配的工具。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消费对青年人价值观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引导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当通过研究青年人内在的心理接受特点、外在的文化消费环境和舆论媒体的引导作用,努力使这三者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帮助青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金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途径探讨——基于文化消费视角[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4-117.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3]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
[4]曾燕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发展特点及生成因素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6):39-45.
[5]马德勇,王丽娜.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立场及其形成——一个实证的分析[J].社会,2015,35(5):142-16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7]刘艳萍.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因素论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1):149-152.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8.
[9]欧阳喜军,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11-14.
[10]王金磊.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09-113.
[11]王典.基于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36-138.
An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on Youth Value Formation
FEI Jun-qing, JIN Da-wei, WANG Hai-wen
(SchoolofMarxism,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a core content of young people’s spiritual life, which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youth value formation. The paper carries out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youth value from the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acceptanc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media of public opinion. Then,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change of youth are the internal reasons of influencing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youth value, the external cultural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s the objective constraint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edia of public opin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re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cultural consumption; youth; value
10.13954/j.cnki.hduss.2016.05.011
2016-05-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JDSZK019)
费君清(1955-),男,浙江宁波人,文学博士,教授,中国古代文学.
G611
B
1001-9146(2016)05-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