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6-03-06王超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能力工作

王超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系,河南 郑州 450000)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王超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00)

新的形势对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出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对辅导员科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论述提高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基础上,讨论了高校辅导员的科研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提高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辅导员队伍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据统计,全国高等院校的专职辅导员人数已经超过13万人。由于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教育部和各级行政部门以及高校也对辅导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出台文件和政策来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提高。如教育部2006年就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出:高校辅导员有着“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了具体要求,“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和使用”。[1]

但是在现实中,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绝大部分精力都在各种事务性工作之中,难以分出更多的精力去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高校对辅导员的能力培养也多为对辅导员的组织和执行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处于被忽视的状况。随着高校学生构成的变化,学生工作也朝着复杂性、多变性的方向发生着转变,高校辅导员也必须积极开展科研型活动和学生研究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应对这种变化。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科研能力可以推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职业守则、职业知识等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指“根据自己所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技能和水准”。[2]只有通过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才能保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才能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提高科研能力可以帮助高校辅导员实现人生价值

当前,多数高校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规定的范围比较宽泛,也没有针对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去大力推动他们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就导致辅导员在高校中,既无法走类似专职老师的职称评定路子,又由于领导管理岗位职数非常有限而只能处于较低的管理层级,导致辅导员的职业路径比较狭窄,除了学生工作以外,能够去转岗、竞聘的岗位很少。同时由于相当数量的辅导员并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专业背景,也导致其职业能力受限。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不是太高,这将严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通过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可以促使其把自己的工作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并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具体工作,有利于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实现辅导员“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的人生价值。

二、高校辅导员科研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来看,尽管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高校辅导员的科研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学科与从事专业不对口,科研缺乏理论基础

从高校辅导员的来源看,其大多是本科毕业应届生或者硕士,通常是由高校确定招录名额后统一进行招考,通过笔试面试等程序后,再将招录的辅导员分配至各个院系。在招录时,绝大多数高校并未将专业限制为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这就导致辅导员的专业、学科背景多样化,学科结构不合理,并且多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对口。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学科背景与其主要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相差甚远,工作内容缺乏相关理论支持,自然严重限制了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兴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总体上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要求差距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及专业素质的提高。”[3]如果辅导员既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等理论基础,又没有及时接受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科研方法的训练,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当然会有所欠缺。

(二)日常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科研缺乏时间保证

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是扮演着学生保姆这样一个角色。其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复的工作,不仅包括奖学金和补助发放、勤工助学、安全稳定、团学党建、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大量的常规工作,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到基层去开展社会实践,等等。这些大量的具体学生工作事务占用了辅导员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很难再分出一些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研工作。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要按照200:1的比例来配备辅导员,但多数高校都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每位辅导员都要面对大量的学生,加之一些辅导员还要兼任院系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这些都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即使想要开展科研工作,也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总结提炼。

(三)高校相关制度不完善,科研缺乏良好环境

高等院校对于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也不甚重视,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往往以日常管理工作成绩为主,科研工作为辅甚至不加考虑,缺少针对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考核制度。高校针对辅导员开展的培训大多侧重于学生管理等方面,针对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开展的相关培训少之又少。此外,辅导员开展科研时还面临着在课题立项和经费倾斜等方面的劣势,难以与专职教师开展竞争。同时,辅导员在从事科研时多为单独开展,既缺乏资深专业教师的指导,也没有相关团队的支持,开展研究事倍功半。由于整体制度的不尽完善,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辅导员的自身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可,使得多数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前景也缺乏信心,甚至谋求转岗或离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也使其难以静下心来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

(四)自身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缺乏内在动力

如前所述,由于学校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并未将科研能力作为主要指标,辅导员自然也缺乏开展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多数辅导员平时基本不开展科研活动,只有在需要硬性的科研成果指标进行职称评定时,他们才不得不去进行一些科研活动。但此时开展的科研活动,多数并不是以学生工作为主,而是以自身专业甚至某些容易产生成果的不相干专业为主要科研领域。同时,由于辅导员既可以走技术职称评定之路,又可以走管理岗位职务,使得辅导员容易出现开展科研活动主动性不强,缺乏内在动力的情况。

三、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方法策略

(一)辅导员要认识到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积极投入科研工作

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科研能力对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科研能力对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辅导员还要注重培养敏锐的科研意识,辅导员在日常繁杂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但是如果没有敏锐的科研意识就无法将其转化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通过积极关注身边发生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细致分析,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创新工作理论。辅导员要认识到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其实是有章可循并且是解决有道的,但是如果只是依靠自身的简单经验来解决势必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在提前储备思政、心理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科研活动将平时的感悟和理解进行整理和归纳,才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辅导员要善于结合日常管理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典型案例来开展科研,为日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帮助;要围绕有利于学生工作的这个中心来开展科研,如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使科研活动更具实际意义。

(二)辅导员要夯实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科研工作方法

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一定要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遵循科学的科研工作方法。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首先要具备的,学生工作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基础知识也是提高科研能力必备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要掌握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与自身岗位相关的知识。当然也应尽可能了解自身所在院系的专业设置和所带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工作开展起来更能有的放矢。

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必须要掌握科学的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通过读大量的已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才能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焦点和理论前沿,才能锻炼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了解当前哪些问题已有定论,又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聚焦研究。当然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别人的研究成果与自身工作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进行深入地思考,不然就会囿于已有文献的内容而人云亦云。

(三)高校要为辅导员搭建学术平台,鼓励辅导员积极开展科研

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离不开相关学术平台的支撑。一是要重视对相关科研资源的整合,为辅导员组建科研团队。高校应该为辅导员设立专题研究项目,支持辅导员在擅长的领域和思政相关专业开展学术研究。成立专家团队,帮扶辅导员成立专门课题小组,以此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二是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针对辅导员开展科研能力培训是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的有效措施,要把提高辅导员的选题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分析调查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作为培训的主要目标,要把应用性研究、校园文化活动研究、社会调查等作为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管理中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大学生培养、就业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培训的专业性和研究性。[4]三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学术平台。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重视,各种学术平台也已经搭建起来,如成立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创办了《高校辅导员学刊》和《高校辅导员》等专业学术期刊,举办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活动,这些平台都为高校辅导员的理论研究和职业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充分把它们利用起来,一定对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大有裨益。

(四)高校要为辅导员开展科研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高校应该通过建立制度,保证辅导员能够有一定的学习、培训和科研时间,同时也应制定相关措施来督促辅导员进行科研活动,在辅导员考核中加入相关的考核要求。一是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高校要通过制度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确定下来,以免出现随便某一个部门都能要求辅导员去从事各种职责外的工作,真正使辅导员能够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二是要在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申报等方面通过制度对辅导员进行一定的倾斜。辅导员由于工作性质原因,几乎不可能像专职教师那样从事科研工作,在项目申报等方面与专职教师相比更是不具优势,高校要通过设立专项科研等渠道来支持辅导员开展科研。三是要针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制定相应的考核要求。要把辅导员每年开展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的评定指标之中,通过考核来促使辅导员主动开展科研,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通过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使高校的学生工作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不断地推进高校辅导员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成长之路。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8).

[3]吴鸣鸿.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障碍与突破[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4]陈九如,等.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

G451.8

A

1671-2862(2016)01-0075-03

2015-08-13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GH-142)的终结性研究成果。

王超俊,男,硕士,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制造。

猜你喜欢

辅导员能力工作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不工作,爽飞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抄能力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