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
2016-03-06张汉梅
张汉梅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1)
关于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
张汉梅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形势与政策课程目前存在着受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规范化的运行机制、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要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已势在必行。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索
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从开设到如今的发展历时不足30年:1987年,教育部决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始将形势与政策纳入高等教学的必修课程,开启了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历程。2004年,为了响应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1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14〕13号)文件,在该文件中重申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地位、原则、内容以及新形势下的若干要求,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提供了政策支撑。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视,强调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1]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和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被誉为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它关乎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承人,发扬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形势与政策课程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不仅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我国现状的了解、增强对党中央政策的认同感,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时间较短,且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加之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操作问题,对现阶段该课程发展提出了巨大的现实挑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直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备受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形势与政策作为每个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的神圣使命。但目前的情况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落实到不同的高校,其效果就显得有些参差不齐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部分高校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领导把该课程作为应付上级要求的一个任务来完成,将主要责任划归到相关科室部门。甚至有些高校领导一谈形势与政策教育就头疼,本身对该方面知识储备不足,认识不到位,再加上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难度较大,短时间难以看到直接成果,故将该课程视为一门“头疼”课程。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很多高校都作为一个冷门或次要课程,直接制约了该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现阶段,形势与政策课程运行机制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分计算难度大。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2]实现每学期考核的方式,该课程最后成绩为每学期考核的平均成绩,并在最后一学期录入到学生成绩系统。也就是说,1学分的获得需要3到4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没有规范化的反馈机制,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第二,课程时间被压缩。《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学时计算。[2]可是,我国目前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安排上缺乏规范性,课程时间被严重压缩。现阶段,很多高校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学时一般为4-8个,课程时间的缩减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最终效果。而且,这每学期的4-8个学时被诸多高校安排在了正常教学时间之外,大多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有的高校甚至把这4-8个学时用一个晚上或者一个周末完成,而且是合班教学,一般2-4个班不等,更有甚者5个及以上班级合班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部分高校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具体上课时间随机,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课程时间规范,这也不利于该课程教学成果提升。第三,考核形式不规范。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通用模式是让学生选取讲授课题中的一个主题撰写一篇论文,这种考核形式如同走过场,学生往往应付性地东拼西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检查目标。同时对考核结果一般也都是给以合格及以上,几乎无挂科现象。究其原因,一则目前很多高校暂无相关补考制度;二则该课程只能最终一次性录入,最后录入的教师普遍没有切实的参考数据和统一的标准;三则高校唯就业论的指导思想,让很多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考核时尽量不为难学生和不影响学生毕业,成绩能合格的尽量给以合格。
(三)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时效性、综合性的特点,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其对该课程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还要积极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如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军事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逻辑学、历史学,等等。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师范教育,这一方面造成对该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师准入标准,因此该课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层次、专业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等差距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学校甚至一个学校内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水平各不相同,无法形成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使得对该课程的研究难以继续深入。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加之西方社会一直以来用和平演变的思想慢慢腐蚀我国民众,特别是当今大学生,很多由于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加之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发达,在一些问题上分辨能力不足,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往往人云亦云。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的形势政策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开阔视野,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认清事物的真实面目,理智而辩证地分析我国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从而理解和拥护党的基本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如今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时代赋予的使命似乎有些不和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已经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一)推广和完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响应和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发〔2014〕59号)精神,2015年7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15〕4号),强调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党的方针、政策、纲领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对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在此方面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考,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范围内印发了 《关于开展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知》(粤教工委思〔2015〕1号),随之这项活动在2015年春季初就在该省高校尝试和推广,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此次通知一方面是对《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具体实践和落实;另一方面,也是对前期广东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成果的肯定与制度化规范。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上好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上好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能突显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领导的重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第一线,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有益于加强全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党委书记和校长本身也是教师,有相对较高的教学水平,加之其在政治、阅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可拉近校领导与学生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高校在推广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上第一堂思想理论课的同时,还应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建立教学反馈机制,通过学生对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教学信息反馈,并紧密结合重大时事或党中央重要文件来展开授课,深入课程改革,不断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避免形式化和走过场。
(二)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制度
如今高校形势与政策的规范化程度普遍滞后于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规范化的制度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为人才的时代要求。第一,各大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即每学期16个学时,并严格规定上课具体时间,不得随意更改和调整。一方面体现出高校对该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根据具体时间合理安排该课程。第二,规范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录入制度。由于该门课程学分的特殊性,大学最后一次统一录入成绩和学分,过程时间长,跨度大,且可能由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标准予以打分,学生无法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得到该门课程成绩的反馈,因此在录入成绩和计算学分环节显得十分薄弱。形势与政策课在学分计算上可以有一定的探索,例如每学期教师可以根据本学期学生的考核实际情况给出具体分数,并记录在学生学分录入系统,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每学期该课程的成绩,并做出适当的学习调整。
(三)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与其本身所承载的形式是密不可分的。该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具有现实性、动态性、具体性、时效性等特点。因此,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想收到实效,创新形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形式。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普遍采取撰写论文的方式,导致学生把该项考核作为一个任务,重视程度不够,东拼西凑地完成,教学成果难以展现。与此同时,对学生是否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是否具有分析形势和政策的能力等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尝试一定的创新。可以采用考试、辩论或者演讲等形式,学生围绕当今时事热点与政策,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独自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其次,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宣传方式。大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更要走出课堂,创新该课程的教学形式。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我国的政策是时时变化的,而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要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分析时政的能力,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宣传方式不可或缺。高校可以通过广播、校刊、学报或者举办专题讲座、辩论赛,创办高校时政宣传网站等形式扩大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接触面,不仅有利于高校掌握思想政治的主旋律,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关心时政、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结合当今的时政热点,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其专注点会有所不同,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创造性地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多关注时事,定期开展时政知识考查。
(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准入门槛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这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一般由思政教师和兼职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为主体,而兼职教师多为学工队伍教师,这实则难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学工教师在了解学生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学工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工科和理工教师也比比皆是,而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质上是文科性质的课程。同时,学工教师平时行政事务较多且繁琐,对提升专业化的教学客观上存在着不足。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时被誉为“吹课”,被认为只要肯吹、会吹的教师都可以讲授该门课程,这其实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一种扭曲理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经常关注时事,还要善于利用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军事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辩证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既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要想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上出成绩、出成果,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专兼职教师准入门槛亟待推行。[3]无论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首先在进入到这门课程的教师队伍时就应严格考察,无论在专业、学历、科研能力、授课经验等方面都应提高要求,以培养精干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为目标,定期考核和评比,不断提高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3]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等“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G414
A
1671-2862(2016)01-0068-03
2015-08-24
张汉梅,女,湖北汉川人,硕士,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