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唱和词研究现状及意义

2016-03-06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宋词研究现状意义

王 旭(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宋代唱和词研究现状及意义

王 旭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唱和不仅是中国词史上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发展到了宋代不仅数量庞大,且在内容、形式等多方面都有所新的的变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研究宋代唱和词的著论,主要分为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不相符,学术界应对这种现象予以关注。

关键词:宋词;唱和;研究现状;意义

唱和作为中国古代词史上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发轫于中唐。据记载,张志和的《渔父》词是最早的唱和词,沈汾《续仙传》曰:“真卿为湖州刺史,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曰:‘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五首,递相夸赏。”[1]之后词坛唱和的主力便是刘禹锡、白居易,二人的唱和词都收于《洛中集》,有《忆江南》《杨柳枝》等唱和词。宋代以降,唱和词的发展进入了繁荣兴盛期,苏轼与“苏门四学士”的唱和、辛派词人的唱和等,不仅数量繁多,而且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就题材而言,有咏物唱和、送别唱和、酬赠唱和等;形式方面则出现了用韵、次韵、依韵、分韵。但由于唱和一直被文人视为游戏,因此评价并不高,宋人严羽曾在《沧浪诗话》中说道:“和韵最害人诗。”[2]明代王世贞亦云:“和韵联句,皆易为诗害而无大益,偶一为之可也。”[3]历代文人对唱和词多持否定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其在研究领域的受关注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国内学者纳入研究范围。

宋代是唱和词发展的高峰期。据统计,宋代唱和词约3000首,占全宋词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因此目前学界唱和词研究的重镇在宋代。下面就目前学术界对宋代唱和词的研究作一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浅见。

一、国外

国外最早关注宋代唱和词的是日本学者。青山宏著《唐宋词研究》[4]一书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对秦少游原唱与宋人次韵之作进行比较,由此总结出了秦少游词的艺术特色。内山精也《苏轼次韵词考——以诗词间所呈现的次韵之异同为中心》[5]一文认为次韵有游戏性与比赛性、对比鲜明化、社交交情三种效果,苏轼古今体诗中的次韵有两种形态,对自己过去作品的次韵和对过去的诗人之作的次韵,对自己过去作品的次韵具有鲜明化的效果,而对过去的诗人之作的次韵具有游戏性与比赛性、社交交情的效果。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于宋代唱和词的研究较少,且集中于个案的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是对比,将原作与和韵之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所要论述对象的词作特色。

二、国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才将目光移到宋代的唱和词。王钟陵在《文学史新方法论》中谈到:“一部文学史著作如果对于这种照映一世并使后人仿效的唱和活动不屑一顾,或者仅以鄙词付之,又如何能理解其时文人美学情趣之所寄呢?必须从鲜活的有着毛茸茸质感的原生状态中,从文学与其他因素和间接的伴生关系中去把握文学的历史情状,惟此,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作为整个文化活动之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的文学。”[6]该书还专门开辟了一节《师友唱和与文学潮流之变动》来论述唱和对于文学潮流之形成与变迁的重要意义。至此,学术界注意到了唱和作为一种特殊的接受现象,是中国词史构建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宋词经典化及经典作家地位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才开始对唱和这一文学现象予以关注。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对宋代和韵词的研究主要分为综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大类,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一)综论研究

在综论研究中主要分为面向整体的唱和词研究及宋代南渡词坛的唱和词研究两大类。

1.面向整体唐宋时代的唱和词研究

巩本栋《唱和诗词研究:以唐宋为中心》[7]一书将综论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就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渊源、发展及特点,唱和诗词的评价及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唱和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地位和影响等宏观性问题,以及韩愈和孟郊的联句、元稹和白居易的唱和诗、苏轼的《和陶诗》和南宋方千里、杨泽民、陈允平三家《和清真词》等唱和诗词的个案,进行了探讨。

童向飞的《唱和词与文学的交际功能》[8],论证了词的交际功能与词人诗词观的辩证关系,其《诗词唱和的历史、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概述》[9]阐述了唱和诗词具有的价值,呼吁研究者关注唱和诗词,还有他的《从唱和角度认定宋金元词人心目中的宋词名篇》[10],从原作者与和者的创作动机出发,探讨了宋词各篇目在后代的追和情况。

此外,台湾学者王伟勇先生与林宏达在《两宋“和韵词”析论》[11]一文中将和韵作品分为承原作题材、承原作内容及承原作体制,并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郭英德在《两宋酬和词述略》中[12]初步探讨了两宋酬和词兴盛的原因、酬和词的类型与特征、酬和词的功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赵林涛、何东、高新文《次韵唱和探源》[13]对次韵唱和的首倡者进行了探源;李桂芹、彭玉平《唱和词演变脉络及特征》[14]梳理了唱和的渊源和四个发展期,探讨了唱和词在各个时期的题材和艺术特征;史华娜的《追和词研究的现状、价值与意义》[15]指出近二十年来,词学界逐渐将追和词纳入了研究视野,但对它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对追和词进行宏观观照与系统研究的论著尚未出现;徐胜利《和韵:宋词的创作方法之一》[16]从和韵的特点、类型及要求三方面论述了和韵是宋人创作词的一种方法。

2.宋代南渡词坛的唱和词研究

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的诗社唱和》[17]以南渡词人的诗社唱和活动为研究对象,将南渡之际的诗社分为四种类型,并揭示出南渡词人群体中存在着明确的群体意识。张艺凡《宋代南渡词坛唱和研究》[18]从社会环境和时代风气的转变考察了南渡唱和词兴盛的原因,而且唱和活动广泛分布我国南方地区,这些唱和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出此时的作品在艺术、体裁、思想和功能上不断深入发展。何春环《词亦“何以群”:论宋代南渡唱和词》[19]详细探讨了南渡词坛唱和之风大兴的原因、唱和词的功用以及影响地位。钱建状《宋室南渡与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20]从创作目的、结社之风、词人的频繁流动三个方面论述了唱和之风的兴起。

(二)个案研究

宋代和韵词的个案研究以苏轼及其苏门的唱和词研究、辛弃疾的唱和词研究为焦点。

王水照《“苏门”诸公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21]以秦观《千秋岁》为例,探讨了其写作时间、地点与写作动机,分析了“苏门”诸公纷纷和韵的现象,由此引发出对这些和韵词所表现出来的研究价值的分析。姚学贤《从苏轼与苏辙的唱和诗词看苏轼的思想》[22]一文,以苏轼与苏辙唱和诗词较多的四个时期为研究范围,并选择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分析,总结出不同时期苏轼的思想和心情。王兆鹏的《“名作”与“和作”》[23]一文探讨了词中的名篇佳作与和韵次韵之作的关系,通过统计宋、金、元三代词人对苏词和韵次韵之作的数量,最终得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最受宋、金、元三代词人喜爱的典范之作。高纯林《东坡和韵词比较赏析》[24]选取了苏轼的四首和韵词与原唱比较赏析,认为苏轼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更高。

对于辛弃疾的唱和词研究虽不如苏词丰富,但也不容忽视。黎修良《吟唱高歌逞奇门博——论辛稼轩和韵词》[25]从辛稼轩词的“声”入手解读其词所抒发之“情”及传达出的“情”与所唱和之“人”的对应关系,凸显了辛稼轩和韵词抒情功能与交际功能并存的特征;汪许莹《从唱和词观陈亮对辛弃疾词作的影响》[26]从二人唱和词着手,阐明了陈亮“以论为词”的词作方式以及陈亮本人作为一个意象在辛词中的构建对辛词的影响。

关于宋代和韵词的个案研究,不得不提到刘尊明先生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刘先生运用这一方法以历代词人对宋词的和韵、次韵为基点,重点分析了宋代几位著名的词人,如《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的定量分析》[27]《历代词人次韵辛弃疾词的定量分析》[28]《历代词人次韵周邦彦词的定量分析》[29]《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刍议》[30]。这一方法给我们研究宋代和韵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用清晰明确的数据来探讨历代词人对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和韵情况,这些数据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宋代唱和词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宋代唱和词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唱和词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遭受冷遇到逐渐被关注的历程,在综论研究与个案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方法也变得多样化,如刘尊明先生的定量分析等,但缺乏针对宋代唱和词的宏观观照与系统研究。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宋代唱和词的研究主要是从唱和词这一整体出发,讨论了唱和诗词的发展情况,涉及宋代的唱和词研究将关注点放在了宋代南渡词坛的唱和,尚未出现以宋代唱和词为专题的著作。

显然,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研究价值还不相称,并没有充分挖掘出宋代唱和词的价值,且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唱和作为词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与创作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首先,研究宋代唱和词有助于了解当时词人的词学观及他们眼中的经典。笔者认为通过对唱和者与被唱和者的双重视角考察,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动态的宋词经典化历程。如从唱和者的角度,梳理当时他们唱和的对象、内容及体式风格,并进一步探讨其学习的目的,如向子諲《点绛唇·重九戏用东坡先生韵》便是以娱乐、游戏为目的。再如李纲《水调歌头·同德久诸季小饮,出示所作,即席答之》便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用于社会交际应酬。若从被唱和的对象出发,我们可以探究其体式的示范意义,并追认经典。王兆鹏先生指出:“名作越是有‘名’,追随唱和者就越多。从后人和韵、次韵之作的多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原作的‘知名度’。”[31]刘尊明先生的定量分析方法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追认经典,那些在词史发展过程中曾被奉为经典后来又没落,或曾经没落而今被追为经典的词作,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动态的经典化过程,有助于我们还原唱和词一个相对真实的发展历程。

其次,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唱和是构成宋代词坛上各个流派形成的重要环节,唱和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唱和双方产生了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才得以互相仿效学习、共同提高创作水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更易形成一致的创作倾向,因而新的流派也就自然而然产生。对于被唱和的对象来说,它们被仿效的过程,也就是它们再次扩散的过程。对于唱和者来说,模拟过程则是他们认同与追求创新的过程。因此,对唱和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讨文学流派的发生与发展。

唱和词不受重视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多数研究者及历代文人都认为其是应酬之作,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因而不具有艺术价值。但不尽然。比如辛弃疾的《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他在其中写到“倾国无媒,入宫见妨,古来颦损蛾眉”,虽是唱和之作但并未阻碍其思想感情的自由抒发,从这首唱和词中,我们仍可读出他对奸臣的愤恨,对国家的一腔热血。这样的唱和之作还有很多,因此我们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埋没其价值。

总之,对于唱和这种文学现象,我们要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切忌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80.

[2]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93.

[3]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3:962.

[4]青山宏,著.唐宋词研究[M].程郁缀,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内山精也.苏轼次韵词考——以诗词间所呈现的次韵之异同为中心[J].中国韵文学刊,2004,(4):36-37.

[6]王钟陵.文学史新方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192.

[7]巩本栋.唱和诗词研究:以唐宋为中心[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童向飞.唱和词与文学的交际功能[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上饶师范学院、铅山县人民政府,2007:3.

[9]童向飞.诗词唱和的历史、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概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5):33-35.

[10]童向飞.从唱和角度认定宋金元词人心目中的宋词名篇[J].湖北大学学报,2007,(2):91-93.

[11]王伟勇,林宏达.两宋“和韵词”析论[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词学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1-10.

[12]郭英德.两宋酬和词述略[J].中国文学研究,1992,(1):56-62.

[13]赵林涛,何东,高新文.次韵唱和探源[J].河北大学学报,2009,(5):139-141.

[14]李桂芹,彭玉平.唱和词演变脉络及特征[J].甘肃理论学刊,2008,(3):117-121.

[15]史华娜.追和词研究的现状、价值与意义[J].中国韵文学刊,2009,(2):39-42.

[16]徐胜利.和韵:宋词的创作方法之一[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0-33.

[17]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的诗社唱和[J].湖北大学学报,1992,(2):29-33.

[18]张艺凡.宋代南渡词坛唱和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9.

[19]何春环.词亦“何以群”:论宋代南渡唱和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172-176.

[20]钱建状.宋室南渡与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1):1-4.

[21]王水照.苏轼研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12-128.

[22]姚学贤.从苏轼与苏辙的唱和诗词看苏轼的思想[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1):68-75.

[23][31]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学林漫录:第14集[G].北京:中华书局,1999:166-173.

[24]高纯林.东坡和韵词比较赏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z1):58-63.

[25]黎修良.吟唱高歌逞奇门博——论辛稼轩和韵词[J].文教资料,2008,(16):13-16.

[26]汪许莹.从唱和词观陈亮对辛弃疾词作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2,(5):121-124.

[27]刘尊明.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的定量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4):1-6.

[28]刘尊明.历代词人次韵辛弃疾词的定量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2):41-56.

[29]刘尊明.历代词人次韵周邦彦词的定量分析[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词学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185-200.

[30]刘尊明.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刍议[J].文艺研究,2008,(3):33-39.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62(2016)02-0066-04

收稿日期:2016-04-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宋代拟效词研究”(课题编号:2015YYB1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旭,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2014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宋词研究现状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有意义的一天
品读宋词
生之意义
宋词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