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06温小平
温小平,孙 婧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项目化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温小平,孙 婧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高校在本质上是学习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大功能,无一不需要依靠优良学风。学风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急需创新学风建设方式和形式。实践探索,项目化是高校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风建设;项目化;长效机制;途径
大学学风也就是常说的学习风气,一般指“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大学生理想、志向、追求在学习上的反映,是一种行为习惯,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纪律和学习氛围,也包括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2]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熏陶、感染、激励学生健康成长。一直以来,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然而受高等教育发展、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承受了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高校如何创新学风建设,探索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考验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高校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一、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意义
高校在本质上是学习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大功能,无一不依靠优良的学风,无一不需要建立在优良学风基础之上。从高校特征属性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来看,加强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风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从时代发展来看,经济越发展,越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撑。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能否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需要靠优良的学风铸造。优良的学风是通向人才质量提升的必经桥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一所学风低下的学校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一个缺乏创新精神、不思进取,不尊重学习,不尊重知识的学校,没有生命力。
(二)优良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董奇曾说“培养一流人才,不仅是一流大学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一流大学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2]。学风是学校“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路径”[2],一流学风是造就一流人才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向往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向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要的是这些名校有良好的学风传统,能够帮助大家实现成长成才的渴望。马克思指出:“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实践证明,一个学校学风的好坏,决定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学风正的集体,积极因素多、进步力量强,往往能给学生多方面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发挥示范作用。
(三)优良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灵魂所在,董奇指出:“一流大学须有一流学风,世界一流大学除了拥有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一流的学生以及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一流的学术成果等,关键就在于拥有优良的学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虽然没有围墙,但只要置身校园,人们马上就会被浓郁的学术氛围、严谨的学习风气所吸引。”[2]所谓人要有人格,校要有“校格”,一个没有优良学风传统的大学,不可能形成汇聚人心的大学精神,也就没有了灵魂。塑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精神是对优良学风传统的凝练。
二、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然而受时代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微文化”影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一切以就业率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得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学风弱化是当前高校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体现在:
(一)观念上面临“灯下黑”
尽管各高校都意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许多学校将学风建设作为年度重点、阶段性重点工作来抓,但从实际层面来看,学风建设效果并不乐观。人们虽然在观念上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往往在观念片区占据的区域很小。加上学风建设效果具有滞后性特征,而不愿花精力抓学风建设,对学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甚至片面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辅导员虽然与学生接触最多,但受现实考核需要,辅导员观念中占重要比例的并不是学风建设,而是“安全维稳”“创新创业”“就业”等。辅导员“白加黑”“非常6+1”的忙碌,并不是在忙学风建设。这导致,学风建设在各高校,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重要的依托力量上,虽然“心如明镜”式的认识到重要,但往往越是明晰的东西,越是容易出现“灯下黑”,成为观念中的“盲区”。
(二)现实中存在“多龙治水”
学风建设在操作过程中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齐抓共管,有两句话可形象概括学风建设系统性特征。其一是“在高校学风建设实践活动过程中,既没有与学风建设无关的人,也没有与学风建设无关的事。”[3]其二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不仅仅限于学生工作干部这支队伍,同时还应包括学生、任课教师、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3]。这就是说学风建设需要高校师生员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但在学校管理层面,按照权责分析、职能明晰原则,学校部门主要分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块,从部门设置来看,跟学风建设直接业务相关的有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团委、宿舍管理中心等,还涉及各个二级学院。在学校划拨的经费上,各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都有一定用于学风建设的经费。但实际状况是,学风建设与谁都相关,与哪个部门都搭边,但又好似与谁都无关,与哪个部门都不搭边。各管各的、各顾各的。往往使得学风建设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分工的“三不管地带”。“多龙治水”往往没水。
(三)实践中患上“恐龙综合症”
由于学风建设是一项柔性工作,而且环境复杂,过程长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使得高校在加强学生建设过程当中患上了“恐龙综合症”。一方面,不知道从何入手,没有抓手。例如在海南某高校有关学风建设社会调研过程中,80%的管理干部,73%的辅导员队伍,91%的专业教师都表示很想致力于加强学风建设,但纷纷表示不知如何入手;另一方面,传统运用于学风建设的举措和措施跟不上学风建设发展需要。因为传统意义上认为学风就是读书,“好读书”“上课纪律好”成为学风好的标志。但随着时代变化,读书虽然是学生在校的本职,但读书的形式多样化。尤其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微阅读”往往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就“上课纪律好”来看,虽然现在高校依然是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格局,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第五课堂、第六课堂的重要性和占据比例逐渐上升,成为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就使得简单的抓课堂纪律,尤其是迟到、早退现象,并不能加强学风建设。这也就是说,传统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在新媒体时代面临无法适应,就像恐龙一样无法适应“冰川时代”的到来。
(四)效果上有如“镜花水月”
一般情况而言,学风建设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学风建设的效果在时间上往往有一个迟滞效应,就像教育事业是“百年大计”。学风建设成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少则一两年,多则几年,甚至十几年不等。这在当前一切以指标体系来衡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下,越发使得许多人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投入到学风建设过程当中。比如有的学校加强学风建设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实施“学风建设年”“学风建设活动月”,这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风建设内容并不是一个月、或者一年就能奏效;另一方面,往往忽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一个月”“一年”之后,学风建设该怎么办?重复再来一场,难免让学生觉得习以为常,“有”和“无”并没有多大差别。此外,从学风建设主要依靠力量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来看,同样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学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远没有花费在学生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科研创新等项目内容上收效显著。高校对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抓学风建设,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衡量标准、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无法调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积极性。使得学风建设在效果上,有如“镜花水月”,宣称学风良好,但实际效果却心知肚明。
三、项目化推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学校建立和完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必不可少内容。如何形成学风建设齐抓共管的生态合力?如何使学风建设具有持久性?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为此,海南大学近年来仔细研究学风建设存在问题,运用系统化思维,尤其是着眼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重要作用。经过多年探索,最终形成项目化形式,推动学风建设:
(一)项目化有助于形成学风建设“齐抓共管”格局
依托学生处主抓学生教育管理,尤其是学风建设职能,充分利用辅导员队伍贴近学生的优势,通过联合教务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处等部门,学校成立学风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学风建设工作组织与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强化了学风建设“顶层设计”。同时,各部门共同联合安排经费,整合资源,用于资助学风建设项目,调动了大家积极性。在学院层面,成立学院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充分挖掘自身优良学风传统和寻找自身缺陷,按照“树品牌、求创新、提内涵、促发展”工作思路和“一年一项目、一院一品牌”工作要求,组织人员申报优良学风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立项资助、项目宣传、项目实施、项目考核、项目验收、项目评估等程序。学院项目化“搭台”,学生“唱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性。据统计,学校每年直接参与学风建设项目的学生多达10000人,占全校学生人数比例1/3,间接参与的高达22000余人,占全校学生人数比例2/3。在项目链接下,有效形成学工、教务、后勤等机关部门系统联动格局,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学生全员参与局面,形成学风建设合力育人机制。
(二)项目化有助于让学风建设“有所依托”
项目化不仅有助于形成学风建设“齐抓共管”格局,避免“多龙治水”,更有助于破解学风建设“无所依托”困境。学风建设最大问题在于不知如何去做。采取项目化形式,围绕“专业思想”“专业技能”“课外活动”“考研备考”“学生科研”“考风考纪”“师德建设”“文明创建”“服务育人”“典型模范”等内容,让学院在加强学风建设过程中“有所依托”,形成品牌。如近年来海南大学学风建设精品有《卓越法科学子培养及先进典型示范推广计划》《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启航行动”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学生党员先锋示范岗建设》《“青春与阅读同行”系列活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建设》《本科生“双导师制”联合培养计划》《大学生社团管理培养模式创新》《考试作弊预警机制建设及实施评价》《学生法律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学风示范班建设》《校园“传统文化站”建设》《“美丽乡村”:专业创意设计赛》等,基本符合“一年一项目、一院一品牌”。进一步明晰了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扮演角色,让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找到有力“抓手”和施展“空间”。
(三)项目化有助于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前面提到,当前许多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主要是采取实施“学风建设年”或“学风建设月”模式,我们也分析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够收获明显效果,但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即“学风建设年”或“学风建设月”实施完怎么办?这也就是如何建立起学风建设长效机制问题,而通过项目化模式,有效将此问题解决。一方面,项目化模式通过“一年一项目、一院一品牌”,也就是说让每个学院在每年当中都有学风建设项目,而且安排充足资金,能够确保学风建设一年一年开展下去,而且内容不重复,每年有亮点;另一方面,伴随着学校实施学风建设项目化建设模式,项目建设必然带动学校对学风建设引导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比如学校每年对学风建设项目的评审立项,本身就是一种学风建设的引导,引导各学院朝着哪些方向去努力。而对项目的验收和资助,即能确保学风建设有保障,又能激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投身学风建设积极性。项目化的形式推动,每年有抓手、有举措、有效果,进而促进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
(四)项目化能够让学风建设富有成效地开展
既然采取项目化形式推动学风建设,伴随着项目设计、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则必能收获成效。比如海南大学《学生科研创新实验班建设》,通过一年建设,班级学生四级过级率100%,六级过级率75%,学生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6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申请专利号4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通过组成创新团队,申报各类创新课题30多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0余项,培养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2篇,被EI检索2篇。学校在项目化模式推动学风建设中建立起高质量“优秀辅导员评选”和“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励志大学生评选”等优秀学子选塑平台,一大批年度人物在校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力和示范力。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人物。连续五年有大学生入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50强。辅导员也相继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和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化模式推动学风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参与学风建设热情和激情。
[1] 刘洪辰.浅谈大学学风建设[J].高教学刊,2016(12).
[2] 董奇.一流大学须有一流学风[N].光明日报,2014-1-1.
[3] 郑廷友,陈静,冯亮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3).
[4] 郭长征.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诸因素分析[J].教育论丛,1988(1).
(责任编辑:赵 峰)
Practical Study on Learning Atmosphere Effect in Higher Education by Project-oriented Promotion
WEN Xiao-ping,SUN Jing
(Academy of Marxism,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Universities in essence places of learning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cultural heritage,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four major functions, and both need to rely on the good style of study. College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new changes, the current University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facing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e manner and form in urgent need of innovative Atmosphere. Practice, the projec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uild long-term mechanism of Styl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cademic atmosphere;project;long-term mechanism;way
2016-06-27
温小平,男,汉族,江西吉安人。法学硕士。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孙婧,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工商管理硕士。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海南省社科联规划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平衡路径研究”(编号:HNSK(GJ)14-49)成果之一;2016年海南省思政专项课题“分层次管理理论视阈下高校特殊群体帮扶研究”(编号:Hnsz2016-15)成果之一;2016年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化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编号hdjy1659)成果之一。
G641
A
1009-9743(2016)04-0064-05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