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旅游审美价值及发展策略
——以三亚的山水传说为例
2016-03-06智宇晖
智宇晖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地域文化的旅游审美价值及发展策略
——以三亚的山水传说为例
智宇晖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挖掘旅游地区地域性文化,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吸引力、向往力和张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三亚山水传说即具有多方面文化内涵,具有突出的旅游审美价值。三亚山水传说的多样主题类型,表现了三亚山水景观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从作为审美主体的旅游者和作为旅游客体的山水景观而言,山水传说有着尚待挖掘的潜在旅游审美价值;从媒体传播平台、导游素质提升、景观文化设计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四点可以探索基于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策略。
地域文化;旅游;审美价值;三亚;山水传说
热带自然风光是三亚旅游业主体部分,与山水风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尚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内容,两者常常互溶互渗,在旅游开发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衬托,在旅游产业中产生了巨大效益。然而,还有一个领域,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即三亚山水传说,此部分也是与山水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见的精神文化资源。这种资源对于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方面,山水传说的产生常常是围绕山水自身地形地貌特征展开的,因为“人类在尚不具备山水审美情趣的时候,就开始对大自然中这些奇形怪状、形形色色的高山大川是怎样产生、如何形成的问题发生了兴趣,因而试图凭借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些超自然的神灵或英雄对此作出解释”*徐成志:《神话传说与山水审美》,《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1期,第45页。。另外,在当地长期生活的人民逐渐把后世发生的与劳动战争、爱情婚姻、迁徙创业有关的种种事迹融合到旧有的传说,山水传说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实,并成为自然山水密不可分的部分,从而使自然山水具有了更深厚的底蕴。
在三亚山水之间遍布着无数传说故事,仅《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三亚市资料本》就收录几十篇,对这些传说进行旅游组合改造,必将产生巨大价值。本文试对三亚山水传说的旅游审美价值进行一次简略考察,以期对旅游产业开发贡献一点文化信息。
在具体讨论山水传说旅游审美价值之前,需对传说主题做一鸟瞰。
一、三亚山水传说的主题类型
通过考察《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三亚市资料本》中所收录的山水传说,其主题大致可分为五个类型:征服自然、反抗压迫、爱情婚姻、图腾信仰、宗教文化*论文中之山水传说故事,主要参阅《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三亚市资料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黎族民间故事大集》三书。。
(一)征服自然
三亚先民主要是黎族,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狩猎打鱼的生活,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反映黎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其内容大都是反映人与自然界的斗争,而这一内容多是交错在各类题材的故事之中”*韩伯泉,郭小东:《黎族民间文学概说》,广东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年,第14页。。
1.改造自然
《古崎洲》《南天一柱仙女身》《南天仙人足》《将军试剑峰》等都是表现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篇章。《大小玳瑁洲的由来》中仙姑帮助人间填海造陆,日夜辛勤地挑沙运土。一次扁担折断,两筐土倾倒在海中不同地方形成两座小岛。《将军试剑峰》是汉代伏波将军路博德南征的传说,路博德出征到三亚,得到仙人指点,以石磨剑,一剑把山峰劈成两截,形成了小洞天游览区的奇特山峰。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三亚先民的表现形式多样,有意无意间,彰显着作为人类的伟大力量。
2.除妖降怪
在原始先民观念里,深山密林中隐藏着无数精灵,与大自然中魔怪战斗是先民征服自然的幻想性表达。《金鸡岭与白虎岭》《鹿回头岭雷打石》《白虎岭》《野猪岛》就表现了三亚先民这一思维特征。无论是《金鸡岭与白虎岭》中金鸡与白虎之间战斗,还是《野猪岛》中人类与野猪王的较量,无不体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爱情婚姻
爱情是文学的古老话题。三亚山水传说中有关爱情的故事,与征服自然的坚韧阳刚不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婚姻的忠贞
《姆鸡礁》中一位少妇在海边被龙王劫入海中,焦急的丈夫只能站在海边远远张望。舍不得丈夫和孩子的少妇一横心,变成了一块礁石,永远站立在海中。她的丈夫看到妻子变成礁石,心酸的泪水滴在石头之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泪痕。夫妻深情与大海共存。
2.守卫爱情
爱情追求者与爱情破坏者之间的斗争是文学中常见主题。《藤桥溪》是喜剧,主要内容是男女青年两情相悦,受到恶势力干涉,企图抢走女性情人,男青年在神灵帮助下大战恶人,最终获得幸福。
(三)反抗压迫
在三亚人民生活区域流传着一个超人反抗皇权的故事,《烧仔山的传说》《落笔洞》《占王岭》《船岭的传说》就是同一原型的不同流传形态。故事在流传中,每到一处,就与该地山水结下不同缘分。三亚、昌江、保亭的山水都留下了传说足迹。情节主干是:一个身负异禀的超人,表现出一系列超常征象,他反抗统治者强权,最后被镇压势力击败。其中有四个母题在故事中频繁出现,第一,神婴。无论是三年怀胎,腹中说话,神奇的变形,还是满身疥疮,都以不同形式暗示了英雄出身的不凡;第二,超人在箭射皇帝之前都请求自己母亲在固定时间叫醒自己,但时间都提前了,导致只射中了皇帝的椅子;第三,官员屡屡以问题刁难超人父母,超人反问,难住官员;第四,在与官军战斗中,超人的法术由于时间误差,导致神兵的失败。总之,悲壮、阳刚、魔幻是此组山水传说的美学特征。
(四)图腾信仰
三亚人民尊奉祖先,崇拜图腾,不同族群有不同图腾物,蛇、犬、蛙、牛等动物图腾流行于不同地区。鹿也是三亚人民图腾之一。《鹿回头》《鹿回头村的由来》《鹿回头与鹿母湾》便是同一图腾祖先的不同传说。
《鹿回头与鹿母湾》则详尽讲述了三亚的祖先事迹。来自天上的雄鹿孤独地漫游在海南岛上,有一次救了流浪的母女三人,他化为男子,与母亲结为夫妻。然而,天帝最终把他抓回了天庭,临别之际,他留下了一颗明珠以作纪念。一次,哥哥外出打猎未归,妹妹携带明珠外出寻找。他们错过了彼此。在寻找途中,妹妹不小心吞下了明珠,化为一只美丽的花鹿。再一次的偶然,兄妹终于相遇,哥哥却不认识妹妹,持弓箭追逐,在悬崖边花鹿回头变为姑娘。《鹿回头》与《鹿回头村》情节极度近似。一位优秀的猎手追逐一只美丽的小花鹿,追到大海边,花鹿回头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成为猎人的妻子。兄妹婚是在原始社会曾经广泛存在过的一种婚姻形式,也广泛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中,三亚的洪水神话中也有同样内容。鹿妹与鹿哥的婚姻正是这种婚姻形式的表现。从雄鹿父亲和鹿妹的两次化身可以看出,母系社会已经开始流传的故事到了父系社会发生了变化,小花鹿的图腾信仰也在此变化中刻着族群的记忆。
(五)宗教文化
二、三亚山水传说对于审美主体的价值
三亚山水传说来自三亚人民生活的地域,故事之得名多取材于一山一水、一洞一石的独特地貌特征,表现方法上都具有传奇幻化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创作动机萌发于三亚人民解释自然现象的冲动,这种解释完全是非科学的、人文的,充满了艺术想象和虚构,借以表现三亚人民审美需求,或是寄托某种现实理念。人既生存在山水之中,也生活在故事之中。山水是旅游者关注的表层对象,而传说故事则给旅游对象注入了灵魂,是一则催化剂,在旅游者心中升起更奇异的吸引力。
旅游,特别是山水景观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从快节奏的、功利的世俗社会中暂时解脱出来,以不关己身的态度去欣赏旅游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及点点滴滴的传说故事。“旅游就是人们对异域人生的好奇、向往和突破现实生活环境的冲动混合成的人们对生存现实的‘逸’的欲求,在地理方向上的表现”*肖俭伟,邱美玲:《关于旅游审美经验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74页。。旅游者的审美体验主要是释放与宣泄,而以山水对象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特征使得这种体验具有了纯粹的色彩,山水传说的丰富内涵从另一个方面增强了山水景观对于旅游者产生的审美力量。因此,山水传说对于旅游的审美价值就体现在两个方面,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
山水传说对于旅游者所能产生的审美作用,大致可分为三点:审美的艺术享受,审美的道德熏染,审美的哲理感悟。
(一)审美的艺术享受
山水传说属于民间文学范畴,既然是文学,自然具有文学的审美内容。对于身临其境的旅游者来说,倾听传说故事的形态与案头的一般性阅读截然不同,其获得的审美体验更具有亲切有趣的意味。山水传说中蕴含的异域风情、大胆奇异的想象、另类的主题,都是撼动旅游者心灵的艺术元素。
狩猎、纹身、男女对歌、神秘的图腾是穿插在三亚山水传说中的内容,使得故事带有浓烈的三亚风情。例如青年男女对歌,是南方少数民族具有的普遍性生活习俗,在三亚人民的生活中也亦无例外。三亚山水传说中处处点染着这样的色彩。如《鹿回头村的传说》中阿贺与鹿姑的相识相恋,就是通过民歌对答。
鹿姑娘初识阿贺以歌传情:
1)开启智能手机的APP功能,下载百词斩、扇贝打卡等客户端,结合自身情况,规定任务量,每天记忆单词,反复巩固,扩充词汇量,夯实听力基础。
阿哥好仪表,
侬想把心交,
阿哥有胆量,
做吃肯耐劳。
阿贺对歌:
妹从哪里来,
肉菜如此好,
此样好容貌,
做乜来想找?
鹿姑再唱:
五指山神女,
小名叫阿娇。
阿哥要吃水,
妹愿做水瓢。
阿贺再对:
妹歌似天调,
靓过鹦哥鸟。
今日捡得宝,
木棉开花苞。
鹿姑入阿贺怀中唱:
阿哥人枯燥,
孤单静悄悄,
夜给哥铺席,
日替哥守寮。
此首情歌中表达爱情的意象如鹦哥鸟、木棉花在旅游者心中引起的是新鲜与惊奇的心理感受,这种陌生化的、遥远的风情感受是“从感官角度直接领会对象的价值和价值模式,而不是从概念的角度去认识它们此时的状态”*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45页。。
民间传说常表现了普通民众形式怪异的想象力,而山水传说中的此种想象则将旅游者置身于似真似幻的审美体验之中。在三亚人民眼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东西,石头可以生长,动植物可以说话。《七仙岭》中兄弟二人比赛改造自然,哥哥用鞭子催赶大海里的石头堆山造岭。神奇的宝剑可以劈断雄伟的山峰(《将军试剑峰》),可以一箭使人马化为石人石马(《石人石马》),那些热带雨林中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都有着人的灵魂与人的行为。现实中的山水变幻无方、艳丽动人,传说中的山水又具有人的灵性。对于审美主体而言,其审美享受远远超越了单纯景观的范畴。
(二)审美的道德熏染
为征服大自然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追求爱情百折不挠的意志,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深情,是三亚山水传说审美价值中最耀眼的道德质素。
在山水传说里,地质运动形成的山川都变成人类奋斗的结晶。原始先民的这种质朴简单的奉献精神,对于生活在物欲膨胀、利己主义充斥的当代社会中的旅游者而言,未始不是一剂醒脑良药。
山水传说中的爱情男女,他们追求异性的标准,符合大自然本性的健朗要求,与世俗社会中的门第、金钱观念是迥然不同的。男性只要勤劳勇敢,女性只要心灵手巧,相亲相悦之际,便大胆追求,大胆相爱。《藤桥溪》中的阿香与阿洛,自己的爱情自己做主,一旦受到外来恶势力破坏,他们都毫不畏惧,坚决捍卫自己的爱情。往往借助神人力量,获得最终幸福。在狩猎与农耕时代,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的人类对于爱情的追求也具有大自然真挚清新的品质,对于目睹金钱观念腐蚀了爱情的当代旅游者而言,在亲临其境的山水美景中,其爱情的真纯简单具有另类的感染力。
家庭亲情淡漠与关系异化是当代社会的通病。三亚山水传说中的《姆鸡礁》以大自然的形态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真挚伟大的亲情。当那位少妇被龙王抓走,舍不得丈夫和孩子的她一横心,变成了一块礁石,永远站立在海中。丈夫心酸的泪水滴在石头之上,留下点点斑痕。
(三)审美的哲理认知
孔子对着滔滔河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生命感叹,这是对自然山水审美感受中的哲理之思。同样,三亚山水传说中也蕴含着关于人生的哲理价值。在山水传说中,保存着许多原始先民的独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于习惯了现代社会方式和思想方式的旅游主体而言,是新鲜的,陌生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但传说中的精神世界又是人类曾经拥有而在现代世界中被埋没了、忽视了的东西。所以,当旅游者面对不同于自身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在进一步反思中容易发现对于自身生命的意义。
在山水传说中,人物的思维是具象的,直观的,简单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全部外化为可见的语言和行动,带有人类童年幼稚朴拙的特点。他们的行动极少有所犹疑,内心极少出现矛盾,他们的身心内外往往是简单和谐的。当代人无法理解传说故事中具体情节的非逻辑性成分,常常为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跳跃性叙事结构所迷惑,殊不知当代人生命中偶尔出现的荒诞场景与其极度相似。只是由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来不及停下脚步静思自身,当旅游者舒展身心,面对山水,聆听着奇异的故事,才有时间唤醒内心反思的力量。山水传说中人物的生死变化和万物的融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无不使人反思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关系。三亚传说中单纯质朴的原始生活和简单的人际关系无不引起审美主体的无穷向往。
三、三亚山水传说对于审美客体的价值
2009年三亚“天涯山水传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经典传说如“落笔洞、海螺姑娘”等8篇代表性作品统称为“天涯山水传说”。《海螺姑娘传说》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较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天涯山水传说”与三亚的山景、海景、石景、文化遗址、历史遗迹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息息相关,传说的神奇幻想同史实、人间社会现实及山水风物巧妙融合。对于审美客体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精神内涵,历史空间,自然意境。
(一)充实了山水之美的精神内涵
一座山,一条河,往往流传多个故事,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使得旅游景观具有了多层次的精神内容。“经过传说渲染的山水,他在原来山水美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人文内容,将人的生活和人的美感经验与山水自然美结合在一起,互相烘托,互相辉映,造成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这就使人们在欣赏中进入一种更深沉的美感状态里,引起更多的审美享受”*黄贯群:《山水传说与山水美的欣赏》,《社会科学家》,1988年第3期,第61页。。即使是单一的景观单一的传说,也同样增色无限。《鹿回头》的图腾崇拜,《落笔洞》的反抗意志,都使得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魅力。
(二)拓展了山水之美的历史空间
山水无言,是静态的,直观的,当下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之间的最大不同,是其只有地质运动形成的自然史。然而,有了山水传说的附丽,在由自然历史变迁形成的特殊地理地貌的景观之外,又具有了三亚人民生活史的俯瞰空间。山河草木,在传说中都记录着先民生活的历史足迹。《鹿回头》《鹿回头村》《鹿回头与鹿母湾》通过爱情传说的形式记录了三亚祖先的来源,也留下了他们曾经狩猎生活的印迹。《海神岛》中则记录下先民们与海盗斗争的历史。而《落笔洞》《烧仔山》等一系列超人故事,则是三亚人民曾经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族群记忆。如此,立体鲜活的山水形象就具有了历史生活的纵深感,成为自然山水景观的有力补充。
(三)丰富了山水之美的自然意境
三亚人民与自然灾害对抗,但并不影响他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在他们朴素的自然意识中,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观念渗透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山水传说也依托大自然获得其切实的生命力。反过来,山水传说的不同风格、意境也点化着自然景观的灵魂。《将军试剑峰》中英雄人物的事迹与其自然景观的意境相得益彰。《藤桥溪》的爱情故事映射着水的缠绵。山有山的阳刚,水有水的温柔,不同的山川都混合着两种基本美学品质,形成不同的层次,造成自然景观的不同意境。同样,山水传说中既有爱情的缠绵,又有亲情的浓烈;既有跋涉的坚韧,又有游艺的从容。种种品格,注入了不同的山川,其意境充满了无穷意味。
山水传说对于旅游者审美价值的三个方面是同时发生的,融合在一起,在不同的自然景观中其比重有所不同;而对于审美客体的价值则需要旅游行业主动开发才能发挥其审美效用。
四、挖掘地域文化的旅游审美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的底蕴。对于以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产业来说,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笔者从利用新媒体搭建传播平台、提升导游文化素养、以文化为依托进行景观设计等三个方面提出区域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搭建宣传平台
旅游者制定出游规划都离不开网络传播媒介,媒体为旅游行业的宣传搭建新的平台,这也是旅游者了解景区的窗口。游客对景区有着很高期许,不仅要游览自然景观,还要就此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包括当地的风俗、饮食、服饰、故事传说等文化。政府和旅游行业需要通过“互联网+”,对区域文化和山水景观进行资源整合,在宣传旅游产品时,要体现地区文化特色,提高旅游产业品位,给旅游者审美享受。
(二)提升导游文化素质
导游要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文化素质。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寻根、文化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名好导游应该是一位传播旅游景区文化的使者。他应该通晓当地的风俗人情、历史、地理、宗教等文化知识。导游词是导游的职业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审美再创造,是对区域文化在旅游视野下的一种新认知,针对特定的景区和求新、求奇、求美的旅游者而组织创建的。比如,在三亚鹿回头、海螺姑娘文化园等景区,导游要解说与景区有关的传说故事。导游词必须做到准确而专业,不能误导游客。导游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满意程度,关系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导游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审美能力与过硬的语言功底,使游客产生无限遐想。
(三)以文化为依托的景观设计
每一个景区都有标志性的景观风物。景观设计与山水审美、伦理道德、民俗精神融合起来,使山水传说类型化和差异化在景点人文内涵策划中得到恰当展现。旅游景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景观,景观设计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为有效避免景观文化的趋同,就要充分体现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也是对区域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如“鹿回头”景区的鹿回头造型设计,状似坡鹿站在海边回头观望,与传说故事融为一体。景观设计中还可以加上最有权威的版本的传说刻录,便于游客进行文本阅读,回味故事,感知文化。
(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三亚山水传说中充满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浓郁的少数民族情调和古朴的原始宗教意象,对于旅游者,具有巨大吸引力。以此为基点,可以在工艺品和服饰方面,开发相关旅游产品。例如鹿回头爱情故事中的鹿姑娘形象,海神岛中的先民与海盗,落笔洞中神婴,可以利用海南当地的各种材质,制作各种富含人物形象的木雕,以及带有人物绘画的日用工艺品。民族服饰的制作,也可以与山水传说的人物、情节相联系,在图案设计中植入地方风物元素,这些对于外地的旅游者,是一种审美享受的物质记忆。当然,以山水传说为基础,把神异的故事传说以蜡像形式集中予以展示,也是宣传三亚地域历史,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一种手段。
[1] 符桂花.黎族民间故事大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2]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2.
[3] 三亚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三亚市资料本[Z].三亚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出版,1988.
[4] 韩伯泉,郭小东.黎族民间文学概说[Z].广州:广东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
[5] 徐成志.神话传说与山水审美[J].古典文学知识,1999(1).
[6] 肖俭伟,邱美玲.关于旅游审美经验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3).
[7] 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8] 黄贯群.山水传说与山水美的欣赏[J].社会科学家,1988(3).
[9] 王献军等.黎族的历史与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玉秀)
Aesthetic Value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Sanya landscape legend
ZHI YU-hu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Sanya 572022,China)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regional mining area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yearning and tension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Sanya Landscape legend that is multifaceted culture, outstanding tourist aesthetic value. Sanya from diverse types of landscape theme legend, the performance of Sanya landscape contains rich humanistic spirit; from tourists as the aesthetic subject and object as a tourist mountain landscape, the landscape legend has yet to be excavated aesthetic potential of tourism value; propagate from the media platform, guide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desig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can explore the landscape four reg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them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regional culture; tourism; aesthetic value; landscape legend; sanya
2016-07-17
智宇晖,男,汉族,山西太谷人。文学博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2014年海南省三亚市社科联项目“三亚地域文化研究”(编号:SYSK14-13)成果之一。
F592.7
A
1009-9743(2016)04-0001-07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