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天地、男人和女人*
——扩展比喻修辞的功能性文化语境解读
2016-03-06李国庆
李国庆 梁 楹
(暨南大学,广州 510630;广东医科大学,东莞 523808)
阴阳、天地、男人和女人*
——扩展比喻修辞的功能性文化语境解读
李国庆 梁 楹
(暨南大学,广州 510630;广东医科大学,东莞 523808)
本文以李渔《闲情偶寄》中“节色欲”微型语域语篇的扩展比喻为语料,以功能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结合易经、道教和儒家的传统哲学思想,分析和讨论该语篇有关“阴阳”、“天地”、“男人和女人”这一扩展比喻修辞的内在语篇含义,旨在探索一个如何结合文化语境更好地理解语篇比喻文字背后深层含义的方法。
节色欲;文化语境;扩展比喻修辞;阴阳、天地、男人和女人;功能语法
1 引言
当今世界,中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地位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想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绵延至今,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可以说现代中国的进步和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得利于中国古代文化及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国经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财富,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无限的艺术魅力成为国人和世界珍视的财富。
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有十六万余言,从戏曲、歌舞、修容、园林建筑、器玩、饮食、花草树木、颐养等方面对明末清初的艺术和生活进行阐述。(黄果泉 2004) 李渔善于运用各种修辞,包括明喻、暗喻、排比、对偶和对比等,来表达和加强自己的思想观点,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在李渔《闲情偶寄》的微型语域语篇“节色欲”中,作者所设的一个根比喻是“天地”、“阴阳”、“男人和女人”。(黄强 1996) 通过大量的排偶、对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李渔使“阴阳”、“天地”、“男人和女人”这个基本比喻以扩展的形式展开,淋漓酣畅、气势磅礴地贯穿全文。本文以功能语言学的有关理论(Halliday 1994,黄国文 1988)为指导,结合易经、道教和儒家的传统哲学思想(汪榕培 任秀桦 1993,赵建伟 陈鼓应 2005),分析和讨论该微型语域语篇中有关“阴阳”、“天地”、“男人和女人”这一扩展隐喻修辞的内在语篇含义,旨在通过研究李渔埋藏在比喻文字背后那绚丽多彩且又朴实深邃的思想火花摸索出一条如何结合文化语境更好地理解中国经典语篇里比喻文字深层含义的方法。
2 比喻修辞格
比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是指一种通过常用的文字或现象来表述与字面意义完全不同的概念,明喻和隐喻均属比喻。明喻(simile)指以明显的方式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比较的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常用“如”、“像”、“似”等比喻词连接。由于明喻通常明示“喻底”(the ground ),因此不须要借助上下文也能准确理解作者或说话者的含义。隐喻(metaphor)也属比喻,指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映射,把其中一种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性的另一种事物,但通常不用构成明喻的比喻词来连接。在明喻中, “本体”和“喻体”是相似关系(resemblance );在隐喻中,“本体”和“喻体”是相同关系(identity)。不同于明喻,隐喻通常隐含 “喻底”。(束定芳 2000) 在一般情况下, 比喻中的喻体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如在李渔《闲情偶寄》的“节色欲”语篇中有:“阴阳之不可相无,忧天地之不可使半也”。“阴阳”为本体,“天地”为喻体,“天地”是中国人较为熟悉的概念,用来比喻“阴阳”和“男人女人”(李渔 2000)。
3 天地、阴阳、男人和女人:扩展比喻的功能性思考
在《闲情偶寄》中,“节色欲”微型语域语篇主要围绕立论“如何通过开展夫妻健康性生活来帮助男子养生防病治病”展开。李渔所设的一个贯穿全文的基本比喻是“天地”,隐射“阴阳”与“男人和女人”。在这个早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规比喻中,作者通过扩展、延伸的方式,填充许多独特、新颖的思考,使其别具匠心,独具神采,充满新鲜活力。分析表明,李渔使用比喻的特点是先以一个基本比喻充当语篇的高位主位,构成综述部分,然后层层展开,以连续扩展的形式蔓延渗透到整个语篇层面,以其充满魅力的独特想象力长久地吸引读者。现借助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天地、阴阳、男人和女人”这个比喻入手,进行实际分析。
按照语言学家Hoey的问题-解决模式(Hoey 1983),“节色欲”的前6个句子构成语篇的问题部分:行乐之地首数房中。但问题是很多人不善处理房中男女之事,以致于启妒酿争;还有一些人过度沉溺房中男女之事,伤身和消耗精血,以致丧命;养生家有近女色和远女色两种观点,各持己见,难以相容。作者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问题:上苍既生育了男人,何必又生育女人,男人既不能对她们远,也不能对他们近,这个千古未决的难题该怎么处理?
“节色欲”的解决部分由12个句子构成。句1:予请为息争止谤,立一公评,则谓阴阳之不可相无,忧天地之不可使半也。该句所表达的比喻构成语篇的基本比喻。从体裁的宏观结构看,该句充当语篇的综述部分,提出本文的基本论点。从篇章功能的角度看,该句可视为整个语篇的高位主位,紧接其后的句2、句3、句4均是围绕该高位主位论点进一步展开的分述。句2:天苟去地,非止无地,亦并无天。句3:江河湖海之不存,则日月奚自而藏?句4:雨露凭何而泄?在此,作者从多方位、多角度延伸语篇高位主位比喻的内涵,论证和阐述为什么“阴阳”、“天地”、“男人女人”不可分开的原因,提出“天”离开“地”,不止是没有了“地”,也没有了“天”自己。因为没有地,就没有了江河湖海,天上的日月又要藏在哪儿?天上的雨露又往何处流泄?作为语篇基本比喻的上位词“阴阳”、“天地”、“男人女人”,其下意层涉及到天上的“日月雨露”和地上的“江河湖海”,象征男子的精液。通过“雨露湖海”天地相连,男女结合,产生万物。作者丰富的思维意向和知识层次所构架的扩展比喻从万物宇宙的角度分析和论述男人女人不可分的道理。
一个作者在设喻时,其背景和前提是要预设读者能够理解并能在交际环境中分享这一比喻的内涵。“天地”是一个中国人十分熟悉、集文化宗教理念为一身的概念词,自古以来一直作为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一个重要元素出现。因此,用“天地”做喻体,映射本体“阴阳”和“男人女人”,很容易为中国读者接受。就“阴阳”而言,它是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涉及面很广。在自然界中,“地”属阴,“天”属阳;从中国民俗文化的角度看,“天”代表男人,“地”代表女人。“乾,天也,故称忽夫;坤,地也,故称忽母。”(易·说卦)(南怀瑾 徐芹庭 2011) 因此,积淀在中国人心理意识中有关“阴阳”、“天地”、“男人女人”的概念相互映射、相互交织,自然很容易唤醒本体和喻体之间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意象。
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角度看,儒、道二家认为“阴阳”须要互相滋补。《周易》和《易传》(南怀瑾 徐芹庭 2011)提出,万物只有成双成对,即以阴阳互补的形式,才能发展,夫妻关系也应以和谐互助的形式展开,家庭才能幸福。李渔“阴阳不可分”的观点正是来自于此。李渔此处用“天地”比“阴阳”、“男人和女人”,认为二者不可成半,隐喻和暗示男人和女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关系,构建整体语篇的主体比喻链。
语篇在句5转入评价(Martin 1992)部分:人但知藏日月者地也,不知生日月者亦地也;人但知泄雨露者地也,不知生雨露者亦地也。这个比喻表现的是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具有评价功能,指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只拘泥于大自然的表面现象,不能深层次地去理解“天地”、“阴阳”、“男女”之间相互依赖生存的辩证哲理:没有“地”就没有“天”,离开“地”,“天”根本不可能存在和生存。通过简练对称、琅琅上口的对偶句式“人但知……不知……”,作者加强自己想要阐述的观点。如前所述,“雨露”在此象征男子的精液,这种有关生育的隐喻,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古希腊也有同样的表达。悲剧之父埃思库罗斯在“达内的女儿们”有这样一段话:纯洁的蓝天渴望与大地结合,大地也饱含深情,渴望与蓝天幸福的结合。美丽的蓝天落下了雨,使得大地怀了身孕,为牛羊和人类生产出食物和粮食。
评价之后,句6、句7以自问自答的语式进一步阐述“天”与“地”之间的互助互补关系。句6问:地能保藏天之精,能流泻天之液,而不成为天的祸害,反而给天以帮助,其原因何在?句7答:就是因为天能用地,而不被地所用。提问部分“地”是主位,回答部分 “天”是主位,前者的职能是帮助“天”,后者的职能是驾驭“地”,寥寥数语道破“地”和“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一组矛盾体:“地”的地位隶属于“天”,为“天”所用;“天”的地位是驾驭地和正确的利用“地”。
句8和句9扩展比喻从静态转入动态。8(a)天使地晦,(b)则地不敢不晦;(c)迨欲其明,(d)则(地)又不敢不明。小句8(a)和小句8(c)启用物质过程,“天”是动作的发起者,分别发出让“地”变暗和变亮的命令,“地”是动作的接受者。小句8(b)和8(d)都启用心理过程,由同一个表示愿望的情感动词“敢”来实现,“地”是动作的感知者。从归一度的角度看,这两个小句都启用双重否定式,可看成肯定归一度句式的一种强调,意为当接到“天”的命令时,“地”不敢不从,让它暗,它不敢不晦暗;让它明,它不敢不明,只能是绝对服从。李渔通过质朴而又通俗的精彩比喻,帮助读者深层次地理解“天”与“地”这种独特的上下级关系。同样的主位结构和小句过程分布构成一组及具魅力的对偶句,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加强读者的印象。
句9(a)水藏于地,(b)而不假天之风,(c)则波涛无据而起;(d)土附于地,(e)而不逢天之候,(f)则草木何自而生?小句9(a)、(b)、(c)的主位都是依附于大地的“水”,小句9(e)(f)的主位都是依附于大地的“土”,“水”和“土”都属于“地”,因此都是从“地”的角度展开。藏在地中的“水”只有借助天上“风”的帮助,才能产生波浪;同理,若无暖和的“天气”,地上的草木如何能生?李渔通过“风”与“波涛”、“天气”与“草木”之间的互动关系,朴素而又深刻地探讨“天地”、“男女”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为切入点,作者展开论述以深化主题,结论是:“地”只有通过“天”的帮助才能发出动作,产生行为。“天”是位于高位的指挥者和领导者,而“地”则是其忠实的执行者和恭顺的服从者。从功能的角度看,“天”才是位于“地”背后真正操纵“地”的动作发起者(agitator),是使地上的“水”和“土”发出生命的推动力量。
分析表明,该语篇通过启用多个与“天地”有关联的意象,如“日月雨露、江河湖海,天之风、地之水,天之候、地之草木”,把基本比喻扩展到整个语篇,形成基本比喻的系统性转移,从而构建典型的扩展比喻,把一个以“阴阳、天地、男人和女人”为主题的系列比喻长卷画面铺展开来,供读者欣赏。李渔所采用的这种修辞表达,其效果无法用直白的描述来取代。
要理解好这个贯穿全文的扩展比喻,我们还要转向传统中国哲学寻求帮助。道教和儒家哲学都认为,虽然万物只有成双成偶才能顺应天意、良性循环,包括阴阳、男女之间的关系,但“阴疑于阳必战”(南怀瑾 徐芹庭 2011)。李渔受此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通过扩展比喻,形象生动地阐释“阳导阴得”(南怀瑾 徐芹庭 2011)这种主宰与被主宰、统治与被统治的夫妻关系。
句10、句11和句12是对该扩展比喻语篇的总结。小句10(c)和(d)以“天”为主位,通过明喻把“天”比作一家之主的男性,掌管家中大事;小句11(a)和(b)以“地”为主位,通过明喻把“地”比作是服侍丈夫、操持饮食家务的女人,须要听从“天”的命令。朴素直白的举例分析使读者能明晰地领悟“天”与“地”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对偶修辞帮助加深读者的印象。句12以修辞疑问句的语法隐喻形式对本文开头所提问题给予一个肯定性的回答:则房中之乐,何可一日无之?夫妻性生活非常重要,问题在于男子要懂得合理利用房中之事。
通观全书可以看出,李渔有关“天地”、“阴阳”、“男人女人”扩展比喻的主旨是让世人明白夫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和睦相处的生活道理。但李渔认为,和谐相处必须要设法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的获得就是男人一定要学会驾驭和领导女人;反之,女人也要学会听从和配合男人,做一个温顺体贴的贤内助。(俞为民 1998) 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看,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作者一种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但从健康养身学的角度看,它又有一定的科学性,甚至可以与精神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思想观点有一比。只不过李渔是站在男性立场上解释如何过有利于男性身体健康的夫妻生活,切入点都是以男性为中心。关于这个问题的深层文化语境内涵,我们将会在之后的系列论文中作进一步探讨。
4 结束语
读中国经典不结合文化语境,很难透彻领悟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作者思想的真谛。该论文以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主导的文化语境,论述和探讨李渔如何运用扩展比喻来形象生动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研究表明,不同于个体比喻,扩展比喻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可形成一串而不是一个铰链,唤起一系列不同侧面的相关而不相同的意象,丰富和加强基本比喻所建立的联想。(范家材 1997:91) 在李渔《闲情偶寄》“节色欲”中,“天地”这个基本喻体的传统文化内涵被整体性转移和映射到“阴阳”及“男人女人”的语域中,并通过一系列与之有关联而不相同的延伸意象,如“日月雨露、江河湖海,天之风、地之水,天之候、地之草木”,构建典型的扩展比喻语篇,使读者能够持续性地感知该比喻意象所包含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内容和深奥哲理。研究发现,只有在文化语境的帮助下,读者才能很好地理解其内在的光彩和睿智。(Levinson 2001) 同时,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强大的武器,非常适合指导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范家材. 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黄果泉. 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黄 强. 李渔研究[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
李 渔. 闲情偶寄[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0.
南怀瑾 徐芹庭. 周易今注今译[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汪榕培 任秀桦. 英译易经[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俞为民. 李渔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赵建伟 陈鼓应. 周易今注今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Halliday, 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94.
Hoey, M.OntheSurfaceofDiscourse[M].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83.
Levinson, S.C.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Press, 2001.
Martin, J.R.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2.
【责任编辑王松鹤】
YinandYang,HeavenandEarth,MaleandFemale— A Functional Discussion of the Extended Figure of Speech on the Level of Context of Culture
Li Guo-qing Liang Ying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523808,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extended metaphors and similes about Yin and Yang, Heaven and Earth, Male and Female in a micro-registered text “Health and Pleasure” extracted fromCasualExpressionsofIdleFeelingwritten by Li Yu as the data,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xtended figure of speech with the help of some relevant theories of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derived fromTheBookofChanges, Taoism and the Confucianism as well.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discover a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method on how to dig up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figure of speech hidden in the classical text.
Health and Pleasure; context of culture;extended figure of speech;Yin and Yang, Heaven and Earth,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al grammar
H030
A
1000-0100(2016)02-0067-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从三大元功能的角度看中国文言文翻译策略选择”(13YJA40025)的阶段性成果。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2.013
定稿日期: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