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冰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6-03-06张彩文
张彩文
(陕西宝鸡高新第一中学 陕西宝鸡 721000)
琢冰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张彩文
(陕西宝鸡高新第一中学 陕西宝鸡 721000)
无意中看到清人唐甄的《琢冰》,不禁想到了作文教学。
琢冰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琢出的冰人“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众人都叹为观止,惊若绝世,但当琢冰人想将技艺传授于人时,却无一人愿意去学,原因是“琢冰为玩物”、“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传之远也”。文章最后说:“文而无质,亦犹如是也”,大意是说,文章有文采而没有内涵,就如冰人一样。
反思一下我的作文教学,其实一直在走琢冰的路。为了让几乎没有多少阅读量的学生应对考试,为了让学生在试场上相对顺利地得一个中庸甚至不错的分数,每接一届学生,我都会在作文形式上大下功夫:中心句式、小标题式、拟人手法式、一线式……这样一来,学生作文很快就有了形,考试时基本不会失分太多。不过这样的作文,大都只可走马观花地一目十行,若真的斟酌起来,往往便觉面目狰狞甚至语句不通,假、大、空成了考场作文的代名词。偶尔翻翻手头现有的几本中考满分作文,似乎大都是在形式上精雕细琢,读过之后就很难在心海留下一点别的痕迹了,真真是“可远观而不可细品焉”。
于是想到突围,想到改变,想到带学生写一些“不一样”的作文,写一些“五颜六色”的作文,写一些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作文。
今年带的班,学生人数相对较少,语文基础也还差强人意,这使我觉得,到了好好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先是“裸写”了几篇练笔,不要求,不提示,仅仅是写开去。几篇下来,我发现学生普遍都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但说到内容,却贫乏得可怜。一沓作文改下来,大多数选材如出一辙,形式大同小异,主题千篇一律,语言则苍白无力,十四五岁年龄的孩子老气横秋、无病呻吟,全无一点这个年龄该有的孩子气。就若一棵树,长得倒也笔直,但枝不繁叶不茂,根系不够发达,想要长得伸展就难了。再看看当堂作文时学生愁眉苦脸的表情、抓耳挠腮的姿势,我就知道,真的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痛定思痛,就得寻找转身的抓手,不妨先从原因开始找起。细细想来,出现这样的结果,根本原因恐怕并不在学生身上,而得拷问一下我们的作文教学。
我们长年累月进行所谓的“写作训练”,其实大部分是以所谓的写作技巧训练剥夺了学生的写作乐趣,“作文”不再是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积累,而成了对应试教育的迎合,甚至是对阅卷老师的迎合。这样的作文也许会得高分,但那些文字注定如冰雕一样绚美至极却不会长久。冰雕可以追求“曾经拥有”,但对于奠基学生成长的语文则一定是要“天长地久”的。
关键是,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的孩子会不会这样想:作文就是生搬硬套,就是得分就好,那么,作文如此,做人是否也当如此?
想到这里,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索性就不教了吧,就从每天的随笔写起,记下平凡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唤醒学生对这些“鸡毛蒜皮”的敏感与关注,帮学生把写字变成一种自然流露,把思考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于是,在新学期的每一天里,要求学生天天“笔耕不辍”,真实地记录生活,真实地思考生活,不虚伪,不做作,题目不妨信手拈来,字数亦可随心所欲,只要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好作品。
于是,在我大张旗鼓地表扬了几篇切入点极小但却颇有特色的随笔之后,学生们开始沉静下来,开始记录生活,思考生活。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很快,学生便找到了要写的题材,因为再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会有零星的小花点点绽放。
于是有了专写男生的《十二国宝》,有了专写女生的《小星星》,有了为班里每个同学作传的《太阳花》,有了点评时事的《低姿态》,有了缅怀历史的《爱国赤子心》,有了文言版的《惜时如金》,有了玄幻系列《二点五次元》,有了童心四溢的《我想》,有了正能量满满的《冬暖花开》……
于是,学生们从最初硬生生的拼凑渐渐有了一些柔软的元素,从挖空心思屡屡套作慢慢到了开始有自己的颜色,从选材陈旧千人一面居然有了一篇或一段有了自己较为独特的表达……
于是,我和学生用了一学期的时间去观察生活,寻找素材,积累思想,培养情怀,体悟写作过程,提炼写作经验。学作文,就让学生从不怕作文开始,从习惯思考和动笔开始。而谁又能说,这样的厚积就没有薄发的可能呢?
形式好学,精髓难教。事实上,写随笔如穿着牛仔跳街舞,自由随意,不管跳得如何,不妨先跳起来再说;写考场作文则如穿着正装跳国标,有了跳街舞的基础,学得也会快一些的。就这样慢慢写,慢慢悟,帮学生学着作文,学着成长。
不奢望学生能写出真金白银来,只希望在华丽之下能生长出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即使低到尘埃里,但若能化琢冰为琢铁,也起码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作文,这样的成长,也才真正地属于学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