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耕地保护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16-03-06谭大明
谭大明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拉萨·850032)
西藏耕地保护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谭大明*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拉萨·850032)
文章就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关系开展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分析,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对全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耕地保护现状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影响、相关系数、制约因素,重点对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影响、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以及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的需求进行研判,最后提出要加强土地流转最大量限制土地流失与提高利用率;保护土地资源不光靠限制城建用地等手段来实现;解决土壤侵蚀问题必须重在防与合理治;耕地保护要全面协调农业发展等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社会经济 耕地 保护 环境
耕地资源的变化不仅是指耕地数量的增减,更重要的耕地质量的变化。我国耕地质量下降速度在不断加快,耕地后备资源日近枯竭,赖以依存的农耕土地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西藏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在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与质量变化,耕地变化对社会经济与粮食安全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综合分析社会发展建设占地导致耕地减少、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等五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出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1 研究区域概况
西藏南隔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接壤。北部和东部与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为邻。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为318万人(2015西藏年鉴)。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1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1人,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数人口集中在南部和东部[1]。
通过对近30多年来的统计分析,西藏耕地变化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1981年-1985年,耕地面积从214092hm2增加到223553hm2;1985年到1993年缓慢减少到222620hm2;1993年到2001年又开始缓慢增加到230200hm2;2010年-2005年减少到223010hm2;2005年至今全区增加到232570hm2呈增加态势,但城市周边明显减少。30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16108hm2,增幅为7.52%,年均增加耕地面积为805.4hm2,年均增幅0.38%。1981—1985年,耕地面积增加了9461hm2,占20年间总增加量的58.73%,年平均扩展面积2365hm2,年均增幅14.68%;1985—1993年期间,耕地面积在1985年的水平上减少933hm2,年平均减少116hm2,年均减幅0.05%;1993—2001年期间,耕地面积在1993年的水平上增加7580hm2,年平均增加948hm2,年均增幅0.43%。从图1看出,几个时期耕地面积变化基本呈现出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少的态势,拉萨、日喀则等城市耕地变化更为明显。
图1 西藏耕地变化规律图
2 研究西藏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食品供给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战略资源。然而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和质量的不断下降进一步激化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长期存在的矛盾[2]。全国如此,西藏也不例外,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快,城乡居民居住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蚀等,不可避免地占去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但中国叙谈人口大国,需要足够的耕地资源作为粮食的基础保障。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将是影响我国,也是影响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西藏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这一矛盾,将有助于研究相关问题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2]。
3 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耕地保护现状分析
3.1 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1 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198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2%。随后这一差距日渐扩大:1985年,西藏农村人口年平均“纯收入”为353元,同年全国农村人口的平均“纯收入”为398元,相差45元;1990年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447元,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30元,相差183元[3];2001年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1404元,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相差962元,其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相差40.7%,差距比最大[3]。近年来略有好转,2012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西藏农牧民纯收人5719元,相差2189元,差距为28%。通过对近30年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西藏与内地农村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
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幅度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59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83元,城乡差距为2413元。1997年西藏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5214元[4]。2001年西藏城乡纯收入差距6465元。2005年西藏城乡收入差距6336元。2012年,从表1看出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近3.2倍,全国排名第9,西藏城乡纯收入差距竟高达12411元。
表1 20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排行榜(国家统计局季度数据)
3.1.2 西藏经济总量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西藏国民生产总值其总量长期以来处于全国低水平,产业结构结构极度不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央第四、五、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特别在2006年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西藏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GDP从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2年达701.03亿元。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在不断转变,但一产如何上水平,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种植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利用尤显重要。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西藏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
表2 西藏自治区1978-2012年产业结构产值与比例表
3.2 西藏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分析
3.2.1 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
以西藏拉萨地区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在西藏全区范围内虽然耕地变化普遍不明显,但拉萨地区近年来已呈下降趋势(如表3),反观人口与经济呈上升趋势(如图2),其主要原因是拉萨城市建设占用耕地,改变土地性质导致的。
表3 1978—2012年西藏耕地变化情况与社会发展情况表[6]-[9]
为不至于耕地的持续减少,我们需要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保护耕地的质量,耕地质量是指耕地的综合属性,主要由耕地生产力和耕地环境两方面决定。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提高耕地的生产水平,尤其是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以及发展城市农业等,然而这方面的潜力也不是无限的。
我们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研究多依据统计资料,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来看,耕地面积的变换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研究发现耕地数量变化总体上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必然表现。若地区用地宏观调控不力、规划脱节、机制不善等,会导致城市用地效率低下,结构不合理,必将严重影响耕地的变化。
图2 西藏人口与农牧民收入图
3.2.2 耕地变化受人口增加和政策因素影响
劳耕密度和人均耕地二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农村耕地与人口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1978—2012年期间,西藏劳耕密度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总的趋势是前者在增加,后者在减少(表2)。全区劳耕密度变化呈现一路上升的趋势,而人均耕地变化则呈现下降趋势。由于受政策因素的作用,拉萨地区劳耕密度和人均耕地面积总趋势与全区略显不同。其变化呈现降—升—降的模式,而人均耕地变化则呈现升—降—降模式[5]。
表4 1978—2012年西藏人均耕地面积与劳耕密度变化表
3.2.3 西藏耕地与人口相关性变化趋势分析
据分析,1981~2012年期间西藏乡村人口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在波动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表4)。但是不同时段其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1981~1985年期间二者呈负相关,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2001年、2001~2012年各时期二者均呈正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二者的相关系数加大再缩小,但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5 西藏耕地与人口相关性
3.2.4 西藏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
西藏和全国一样,资源环境面临很多问题。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力有限,气候变暖水位下降,部分土地沙化、退化严重。2014年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260.3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10.045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74.5%和31.5%。加之,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化肥和农药,西藏近年来化肥、农药使用量不断加大,每年化肥用量5.7万吨,农药1031吨,农用塑料薄膜1336吨。农田基础设施失修老化,农田抗灾害能力下降。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必须依靠科技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牧业技术体系。
3.2.5 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于粮食安全我们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目前来看,我区粮食安全依然存在问题,表现为粮食结构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粮食增产与耕地资源矛盾更加突出、粮食增产与农牧民增收矛盾更加突出、粮食增产与劳动力不足矛盾更加突出。从种植业看,目前,全区青稞产量虽然占粮食总产量的68.3%,但远远不能满足青稞加工企业的需要,缺口仍在10万吨左右;油菜籽也不能满足区内市场需求,每年缺口大于在3万吨左右;蔬菜以及一些特色农产品资源,虽然品质好,但没有形成规模。既然耕地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确保粮食安全又是农牧业科技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我们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除加大耕地有效保护外,还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确保耕地的最大效益化使用。
4 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与主要问题
西藏海拔高,气候恶劣,可利用地少,优质耕地多集中在相对低海拔城镇河谷地带,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怎样在保障中央新增投资项目顺利落地的同时,守住300万亩的耕地红线是西藏土地资源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确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构建保障和科学发展新机制,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有机统一。但实施起来面临一定的困难,分析存在的主要矛盾及问题如下:
4.1 发展建设占地与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问题
我国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多认为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和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矛盾尖锐,城市用地的蔓延必然造成耕地资源的紧张。西藏现有四个市也不例外,城市建设与耕地资源间的矛盾日渐突显,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的拉萨尤为突出。
4.2 土地流转不畅导致耕地撂荒流失问题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多种多样,在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政府的行为正确与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西藏绝大部分农村土地使用基本不流转,老人过世,姑娘出嫁等都没变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异地耕作增多,缺少劳动力自动撂荒增多,新生儿无耕地现象突出。
4.3 土地侵蚀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问题
西藏土壤侵蚀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会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久而久之,最终导致环境恶化,生态变差。根据研究,西藏几乎涵盖所有的土壤侵蚀类型,因此说土地侵蚀与环境恶化是导致我区耕地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问题之一。
4.4 农业发展与农产品安全之间的矛盾问题
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化肥、农约等农用物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过度地依赖化肥、农药来增加产量,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产生了严重污染,并且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难题。西藏相对全国来说不算问题突出地区,但由于城市周边果蔬农业的兴起,市场利益的诱惑,也存在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现象,导致一定程度的质量安全问题。这些问题既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而且还与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来解决和规避这些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5 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对策及措施
5.1 加强土地流转最大量限制土地流失与提高利用率
加强土地流转,以乡、村为基本单位,实施统筹规划与统一管理,特别是做好回收管理与再次分配工作,有条件是可以先行实施企业化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发挥政府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减少耕地流失,杜绝荒废、抛弃现象,提高土地的最大利用率。
5.2 保护土地资源不光靠限制城建用地等手段来实现
保护耕地的重点在于保证耕地的高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而不在于单纯意义上的数量保护。在城市化进程无法阻挡的今天,单纯意义上的限制占用耕地是徒劳的,只有改变耕地保护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加大宣传教育,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耕地保护的作用。
5.3 解决土壤侵蚀问题必须重在防与合理治
土壤沙化的防治必须重在防。从地质背景上看,土地沙漠化是不可逆的过程。防治重点应放在农牧交错带和农林草交错带,在技术措施上要因地制宜。主要防治途径有营造防沙林带、实施生态工程、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合理开发水资源等。
5.4 耕地保护要全面协调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在中央及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扶持下,西藏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但农业依然面临着耕地面积减少、弃耕撂荒增多、农药残留加重等问题。传统思路是将各个问题割裂开来,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一靠政策支持,二靠经济动力,重点解决农牧民收入低的问题、农业环境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确保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1]傅崇兰.历史铸就的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城市,2008,4.
[2]吴业.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第27卷第1期.
[3]魏小文.环境资源视角下西藏农牧民反贫困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
[4]安平.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商场现代化,2009,1.
[5]王建林.近20年来西藏耕地与人口变化相关分析.资源科学,2004,1.
[6]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编.农牧业统计资料[M](1981—1985上).拉萨,1987.
[7]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编.西藏统计年鉴[M](1993).北京,中国统计年鉴,1994.
[8]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编.西藏统计年鉴[M](2001).北京,中国统计年鉴,2002.
[9]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编.西藏统计年鉴[M](2012).北京,中国统计年鉴,2013.
The research o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of Tibet
Tan dam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Tibet,Lhasa,Tibet,850032)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in Tibet.By means of stu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ibe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rmland protection,and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of them,we found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the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reduction and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In view of this,we propose to strengthen the land transfer in order to limit soil erosion and improve utilization;introduct more extensive measures to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not just rely on limiting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policy;combine“defense”and"governance"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oil erosion;coordin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socialeconomy;cultivatedland;protection;Environment
谭大明(1973-),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作物育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相关研究工作。E-mail:tdm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