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多重心理训练”的干预研究
2016-03-06曹铭亮胡耿丹
曹铭亮,胡耿丹
(1.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 同济大学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上海 200092)
理论与方法探索
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多重心理训练”的干预研究
曹铭亮1,胡耿丹2
(1.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 同济大学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上海 200092)
本文提出并采用“多重心理训练”方案,以26名少儿乒乓球运动员为被试实施8周的心理干预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后被试的自信心、注意力集中程度、心理适应能力、缓解紧张情绪和消除疲劳等心理状态以及技战术水平都优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0.01。“多重心理训练”是一种适合少儿乒乓球运动员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训练模式,有助于其快速调节心理状态,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值得推广应用。
“多重心理训练”;少儿运动员;乒乓球;心理状态
在乒乓球比赛中,当双方技战术水平相近时制胜因素在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训练始终是乒乓球训练的重要内容。技术动作定型和心理素质培养是少儿乒乓球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神经活动过程极不稳定,在比赛中面对陌生对手时,容易因过度紧张而出现技术动作变形。可见,加强少儿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找出适合他们的心理训练方法和措施,对提高少儿乒乓球训练水平有重要意义。目前,这方面研究大多偏重从单一心理干预入手,如表象训练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评价分析 、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影响及训练方法,鲜见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多重心理训练”的干预研究报道,本文对此进行尝试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多重心理训练”的干预为研究对象,以广州市银星乒乓球培训中心的26名少儿乒乓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男16人,女10人。年龄10~14岁,训练年限2~5年。
1.2 研究方法
1.2.1 现场观察法 在训练和比赛中细致观察被试在场上的情绪、行为及技战术发挥,描述其心理状态和训练水平。
1.2.2 实验法 自编《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状态问卷》,问卷再测信度系数为r=0.891。由6名教练和3名运动心理学教授的专家组制定出“多重心理训练”干预方案,由自信心训练、心理稳定性训练、注意集中训练、模拟训练和放松训练5个模块构成。对被试实施8周心理训练干预,每周干预2次,30~45min/次。采用自编问卷,在干预前对被试前测,获取初始心理状况,在实验结束的第八周再用该问卷后测。前测、后测均发放问卷26份,回收26份,有效问卷2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2.3 访谈法 实验期间每周面访被试2次,了解干预效果和存在问题,以提高现场观察和干预实验的可靠性。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考察心理训练干预对被试心理状态和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2 实验结果
具体参见表1、表2。
3 讨 论
3.1 “多重心理训练”的效果
3.1.1 自信心增强 干预后被试的自信心明显强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χ2=8.63,P<0.05),见表1。现场观察和访谈结果也显示,经过系统性心理训练后,多数被试在比赛中能够端正比赛动机,明确比赛任务,树立自信心。他们对待训练和比赛的自觉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对自己的技术信心增强了,有求胜的欲望,不少被试还在问卷调查表中写了诸如下面的语句:“我对自己参加比赛很有信心,过去我面对陌生对手有点心慌,但现在我只想与别人比高低,看谁更强。”
表1 干预前、后被试心理状态的变化 n=26
表2 干预前、后被试训练水平的变化 n=26
3.1.2 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 干预后被试注意力集中程度明显强于干预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1.90,P<0.01),见表1。干预后73.08%被试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打好比赛。他们面对陌生对手时不再紧张,对嘈杂环境造成的干扰有较强抵制能力,能做到比赛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怎样发挥正常技战术上。
3.1.3 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疲劳 干预后被试的消除紧张情绪、疲劳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4.14,P<0.01),见表1。这表明放松练习有助于被试在赛中及时调节情绪,稳定发挥技战术;在大强度练习后更快地消除紧张情绪和疲劳,加快体能恢复。
3.1.4 训练水平提升 干预后被试的技战术水平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χ2=8.18,P<0.05),见表2。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多重心理训练”对提升被试心理状态和训练水平的重要作用。
3.2 “多重心理训练”模块的内容
该模块干预理念是在训练、赛前、赛中和赛后不同时段针对性地采用各种心理训练手段。
3.2.1 自信心训练模块 自信心是稳定发挥技战术水平的重要心理因素,少儿乒乓球运动员赛前或赛中易出现紧张状态,如口干、无力、出汗、技术动作变形,这往往是缺乏自信心所致。训练中应针对运动员个性特征进行训练。如赢球可“嘿”地大声鼓励自己,输球可暗自鼓励自己“没事”。教练应在关键时刻给予暗示,以增强运动员自信心。教练还应注意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比赛动机,树立合理目标,增强自信心。运动员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自信心训练方法:(1)表象控制训练。在暗示语指导下使运动员在头脑中反复想象动作技术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它利于建立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加快动作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训练和赛前对动作表象的体验将起到动员作用,使运动员充满必胜信念,达到最佳竞技状态。(2)意志品质训练。意志品质是运动员在克服困难中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随着比赛困难加大,要求运动员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培养顽强性和坚韧性,最终战胜自我,超越极限。运动员应做到在比赛中落后时不气馁不放松,顽强拼搏,打好每一球。
3.2.2 心理稳定性训练模块 意在通过心理调节,消除运动员的紧张心理,使其能控制自己的神经反应,保持良好状态: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敏感性提高、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渴望训练和比赛、神经兴奋处于稳定状态。该模块内容包括:(1)培养心理动机和态度。在训练中运动员需要有奋斗目标,能吃苦耐劳,自觉地进行高负荷训练。缺乏良好动机的运动员,不可能有良好训练状态。教练应对运动员进行个性化鼓励和引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训练动机和状态。(2)培养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基本功是获得心理稳定的物质基础。应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练就一身扎实精湛的球艺。这样才能确保运动员在任何激烈比赛中都能保持技战术稳定。(3)摸清“敌情”。赛前应详尽分析比赛的对手、环境和条件,采取针对性训练。这样做可使运动员知己知彼,有助于克服紧张心理,增强比赛适应能力。
3.2.3 注意集中训练模块 注意力调节能力与遗传和后天训练有关。乒乓球是一项速度快、变化多、对神经系统要求高的运动,注意集中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尤其重要。训练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有3个。(1)意念法。使运动员注意力集中于所完成动作,不为外来刺激所干扰。可在吵闹、鼓掌等干扰条件下进行特殊场景的技术训练,以达预定目的。(2)默数击球次数法。可使运动员注意力保持稳定状态。(3)低声发令法。教练以微弱的声音发出命令,让运动员执行,使其高度集中注意力,但此法的数数次数不宜过多,宜限制在1~10个数以内,必要时进行重复。
3.2.4 模拟训练模块 赛前所有乒乓球心理训练手段中模拟训练尤为重要。若无模拟训练,运动员很难应对意外的超强度刺激,会在比赛中出现暂时的联系中断和自动化消失,无法正常发挥技战术。假定对手,安排运动员与这些对手进行模拟比赛,可提高赛场适应性,使运动员在训练中建立合理的技术动力定型,为其在比赛中稳定发挥水平打下基础。通过录音机发出嘈杂声音模拟比赛情境,可为运动员学会调节情绪、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稳定发挥技战术水平创造条件。
4 结 论
4.1 “多重心理训练”在提高被试自信心、注意力集中程度、心理适应能力、技战术水平、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疲劳方面的效果显著或非常显著,是一种符合少儿乒乓球运动员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训练模式,有助于其快速调节心理状态,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4.2 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而言,“多种心理干预”模式在干预的效果、时效性、持续性等方面可能都优于现有的单一心理训练。这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
[ 1 ]刘玮. 心理训练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J ].体育科技,2015,36(2):93-94.
[ 2 ]陶爱荣. 影响乒乓球运动员竞赛心理的因素[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6(4):58-60.
[ 3 ]陈静,郑海燕,温红博,等.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研究[ J ].体育学刊,2006,13(3):12-15.
[ 4 ]孙虹. 广东省二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特点与三个心理因素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 5 ]曹国裕,徐洋. 乒乓球运动员比赛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J ].辽宁体育科技,2008,30(2):92-93.
[ 6 ]郝加泰.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调整与训练[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6,2(4):136-138.
[ 7 ]张小玲. 现行乒乓球赛制与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38-39.
G846
A
1674-151X(2016)11-04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1.022
投稿日期:2016-09-02
曹铭亮(1975—),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