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济天下
2016-03-05乐之
乐之
转眼又是农历新年,今年是猴年,先说句吉祥话,祝大家“马上封侯”。
当然,我说的“马上封侯”应赋予其现代性,而不再是“官本位”的封建社会万千人的终极梦想——榜上有名,加官进爵。
说到封建社会,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有关清朝的种种传奇、传说仍能鲜活——毕竟清朝覆灭至今不过百年,各种细说、正史也屡屡被搬上电视荧屏,如《铁齿铜牙纪晓岚》、《甄寰传》、《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嘉庆皇帝》……几乎都能万人空巷,可见清朝的种种对于老百姓而言,可谓“喜闻乐见”。此次我要推荐的正是严肃、有趣的首位“80后”《百家讲坛》坛主——唐博的著作《清案探秘》。
说其严肃,是因为唐博是历史学博士,师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曾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出版《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可见唐博对清朝的认识还是较为官方正统的。他对乾隆皇帝是满汉混血、光绪皇帝是被慈禧毒杀等的判定还是值得信任的。对皇帝后妃的身世死磕,不仅能满足读者猎奇的心态,从学术上而言也有其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乾隆皇帝正因为是满汉混血,才能对满汉两族一视同仁,从而成就其“十全武功”;光绪皇帝作为慈禧的外甥、侄子、养子,却因为想做实权皇帝而被慈禧毒杀,可见慈禧对权力的变态执着。事实上这不仅是慈禧的性格弱点,也是整个清朝的性格弱点——从顺治执拗要出家为僧、雍正为乾隆扫清执政障碍不惜逼迫亲生儿子自裁等等,都可见这种带有血缘一贯性的偏执。有了这种认识,就能理解乾隆、嘉庆皇帝在接见英国使臣时对“三跪九叩”的坚持,从而错失了向英国学习、与英国平等合作的机会,最后导致英国用大炮轰开满清大门,导致中国挨打的百年近代史。
说其有趣,是因为“80后”坛主很接地气,他摈弃了晦涩的学术语言,用大家听得舒服的语言文字,在象牙塔与市井生活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清案探秘》共分三册:《宫闱秘闻》、《朝廷轶事》、《百姓故事》。第一册是讲皇帝后妃太监的事情,第二册是讲王公大臣的事情,第三册我还没来得及看,顾名思义讲的是老百姓中间的咄咄怪事,打算春节期间看。
前文已经对皇帝后妃作了大致的介绍,皇帝后妃太监毕竟太脱离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其所作所为或没有多少参考性,倒是《朝廷轶事》或许更能让读者有所借鉴,那些读书为官人的命运,多少能让读者唏嘘感慨。
吴三桂冲冠一怒引进清兵真的只为红颜?应该说吴三桂之前是偏向李自成的,毕竟同是汉人,但是当吴三桂得知李自成绑架自己父亲、妻子时,才“冲冠一怒”投靠清兵,因为在吴三桂看来李自成对其劝降是一场骗局,否则如何会背地里绑架自己家人。我们说文人要有气节,的确,“秦淮八艳”这些具有文人气质的女孩子的确为明朝尽了忠,在心上人纷纷投靠清朝的时候,她们选择了坚持;而吴三桂作为一个武将,要为自己的部下考虑,所以他宁愿牺牲父亲、妻子也要投靠清兵,不能不说是一种务实的“无奈”。
年羹尧、隆科多曾是助雍正即帝位的功臣,又是亲戚,曾位极人臣,皇恩浩荡,但在那个集权社会,皇帝并不能容忍其君臣不分、结党等“劣行”,从而导致丢了性命。
终于说到读书人的命运了,在清朝历史上,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出身豪门的读书人,为官时往往能两袖清风,如张伯行,家境殷实,考中进士后,他没像一般人那样去谋官职,而是认为自己学问不扎实,选择回家继续读书。学习之余,他还在家乡开仓赈灾,平抑粮价,开设粥厂,帮助穷人。出来为官后,不屑于迎来送往,而是实心为百姓做事,康熙赏他“天下第一清官”的美誉。还有袁守侗,出身大户人家,田产超过十万亩,生活从“不差钱”,他也不屑于受贿。他办事严谨,多次破获大案,有“袁青天”的美誉。他的仕途很顺,官至直隶总督,后来积劳成疾,死在任上,被追授“太子太保”……
可以说,张伯行、袁守侗等读书人真是实现了儒家的理想:“达则兼济天下”,让人好生羡慕。
所以,最后祝大家猴年发财,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然后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