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发式教学语言的分析

2016-03-05曹阳

求知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言

曹阳

摘 要: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传递载体,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达到“愤”“悱”之态,进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运用启发式教学语言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大量的实例分析,找出优化策略,从而使启发式教学语言得到实践意义上的发展。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言;最近发展区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23

1.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及内涵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优秀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启发”一词,最早是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他在《论语》中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凡,则不复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性阐释,比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此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域内的潜力。

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J.M.Sinclair和R.M.Coulthard提出了对话分析的基本结构:教师发问(Initiation)—学生回应(Response)—教师反馈或后续话语(Feedback or Followup简称IRF,)。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启发式教学机理提出了启发式教学语言构成的三大结构,即设疑Q(Question-making),启发I(Inspire),应用A(Application),简称QIA。

2.启发式教学语言结构分析

依据QIA分析方法 ,启发式教学语言的结构可分为三要素结构和非三要素结构(见表)。三要素结构包括两种:一是单一的三要素结构,即只有一个设疑、启发和应用。二是多层的三要素结构,即包括多个设疑和启发,只有一个应用,其中的T是教师的过渡语(Transitional language,简称T),好的过渡语(T)会使整个启发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非三要素结构包括三种:一是有设疑和应用,无启发;二是有设疑和启发,无应用;最后一种是只有设疑,既无启发也无应用。

3.启发式教学语言的优化策略

(1)优化逻辑策略。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该段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从每个教学过程来看,设疑和启发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设疑的目的是创设出学生的“愤”“悱”之态,启发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设疑中的问题进行回答,启发引导应该具有逻辑性,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2)最佳匹配策略。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基础、成绩,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性格、班集体的学习风气等特点。学生的全面情况是启发式教学之“的”,只有找准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射中目标,启发式教学语言才会获得成功。

(3)适时启发策略。启发式的教学语言并不适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教师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时,要充分把握启发引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设疑,让学生产生了“愤”和“悱”的心理状态,抓紧学生的这种心理之后再进行适时启发,这样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姚萌青.启发式教学中的“艺术空白”[J].职教论坛,2001,(12):56.

[2]孔 子.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 1991.

猜你喜欢

启发式教学语言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平行四边形
善用启发式教学,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陈美琴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启发式教学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