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寻找作品的灵魂
2016-03-05付强
付强
摘 要: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就是阅读教学,教师在处理小说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深度解读,寻找出作品的灵魂。本文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阅读教学设计的深度。在情节要素上,需要以文定教,拥有宏观的章法意识。在人物理解上,需要回归文本,深度解读小说人物。在主题总结上,需要挖掘意蕴,融入作者的视野。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章法意识;深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G643.41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10-20
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就是阅读教学,而小说在阅读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相较于其他文体,小说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正因如此,有的教师对小说类文本的处理就不如其他文体来得慎重,甚至有的教师因为教学内容繁重,将小说类文本直接翻过不讲。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小说类文本总是一知半解。教师因为总是满足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点拨小说主题等这样浅显的处理,使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浮光掠影、流于肤浅,长久下去,学生就容易对小说类文本形成僵化思维,甚至失去对小说类文本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处理小说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深度解读,寻找出作品的灵魂,这样才能设计出小说阅读的深度教学模式,上出更有语文味的课程。
1.在情节要素上,需要以文定教,拥有宏观的章法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处理好三种思路——文章中固有的思路、学生阅读理解时的思路、教师执教的思路的关系。最终阅读教学要以文本思路为旨归。这就要求我们的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必须首先要有章法意识,以文定教。所谓章法意识即围绕小说的整体构思而进行教学设计的理念。因为整体感知是从篇章开始的,语句只是附加在篇章骨架上的,离开了上下文,语句含义就会失去依托。要想使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出深度,就一定不能仅仅只是学习语言,也要学习章法,也就是高中阶段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文章是怎么写的。
2.在人物理解上,需要回归文本,深度解读小说人物
小说教学设计的深度很大一方面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上。可是很多教学设计对人物的解读只是满足于概括出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形象特征,对人物的解读浅尝辄止,很少涉及人物背后的意蕴。在人物理解上如何设计出人物解读的深度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回归文本,在文本中寻找充满张力的人物,再从文化和人性以及心理角度来分析人物。
比如,教学《一个人的遭遇》,教师在索科洛夫的人物分析上,要总结出他的绝望中有希望、眼泪中有坚强、谎言中有大爱、苦难中有人道主义的光辉。还应该再深入挖掘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分析索科洛夫的性格形成的土壤和根源。我们在设计中还可以做的是提供余华的《活着》比较阅读。《活着》主人公福贵和索科洛夫有相似的命运,但二人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截然不同。在中俄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反思我们中华文化的缺陷。这样的深度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地点燃学生的思想,开启思想的课堂。
3.在主题总结上,需要挖掘意蕴,融入作者的视野
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主题的总结历来都容易造成多义的存在。如何挖掘出其中的深度?我觉得应该融入作者的视野。
第一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小说原文就是作者的视野。很多小说因为篇幅过长,在选入课本时都进行了删选。节选部分虽然也能够独立成章,但缺少原文的广阔背景,即便教师能够提炼出作品的主题,但是由于没有融入作者的视野,造成对课文理解的视野不够开阔,这样的教学设计也不能称为有深度。
第二是感受作家的精神气质,这也是作者的视野。俗话说“文如其人”,要想理解作品的内涵,我们必须理解作家本人,做到知人论世。在小说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对主题的把握一定不能少了对作家本人精神世界的了解。比如,教学契诃夫的作品,我们就不能忽略他作为19世纪末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的身份。契诃夫的作品所守护的往往是残缺的人生,甚至是人性的深渊景象,作家主张让阅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含义。
当然,要深度设计阅读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师自己本身的语文素养。真正能够支撑课堂立于不败之地,让教师摆脱“匠气”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先决条件显然是教师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唯有独到深透的文本解读,才能给提供学生新颖的认识与积极的启发,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 为学生学会学习打下牢靠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高金章.教学生会学才是教学的根本——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备课札记[J].语文月刊,2011,(2):49-52.
[2]曾雪雨.相似的命运 不同的精神——《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主人公对比解析[J].神州(旬刊),20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