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与活动同行

2016-03-05广西平果县第七小学531499石晨珠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残疾人品德

广西平果县第七小学(531499)石晨珠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与活动同行

广西平果县第七小学(531499)石晨珠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教育者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感悟,形成良好的品质,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要求,在教学该课程时,我努力创造适合低年级学生活动的环境,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回归生活场景,激发体验兴趣

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四个理念都含有四个字——“儿童生活”,可以大致理解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不能把品德教学和儿童生活割裂开来,而是要让两者有机结合,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寓教学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要做到这些,教师要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全面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生活经历,教学时要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活动,让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积极参与,在生活中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我们找到秋天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走进秋天”“送礼物回家”“欣赏秋天”“留下秋天”几个活动。课前把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让他们带着“你知道哪些果子在秋天成熟吗”“秋天到了,天气凉了,看看周围有什么变化”等问题“走进秋天”,亲近大自然,触摸秋天,观察、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并找寻秋天赐予人类珍贵的礼物,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让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始,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哪儿找到秋天,带回了秋天的哪些礼物;然后开展“送礼物回家”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带回的礼物送回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家”——树、果、花、叶、粮食……把学生的生活与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会给“秋天的礼物”分类,增长了见识。在学生对秋天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我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秋天”:秋天在树林里——树叶变黄、变红,被秋风吹落,变成养料滋润新的生命。秋天在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竞相开放,异彩纷呈,将秋天打扮得更加美丽。秋天在田野里——稻谷、高粱、麦子成熟了,一片金黄色,给人们提供了延续生命的粮食。秋天在果园里——苹果、雪梨、葡萄……挂满枝头,硕果累累。通过欣赏秋天,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一个奉献的、美丽的、丰收的季节。最后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秋天的美景拍摄或描绘下来,留住大自然的美。这样,《我们找到秋天了》的教学在学生的生活及活动中落幕,学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内心深处就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积极情感,激发了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这样教学,增强了学生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二、创设模拟情境,注重体验过程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虽然也源于生活,可是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说难以身临其境,没法体验,对他们进行的德育教育可能是外在的,不会内化成为他们的品质。这时,我们要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模拟,经历仿真性练习,从而获得体验、认知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我把事先到田野里录制的农民插秧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粮食来之不易,可是这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插秧的艰辛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的活动——“摆五角星”,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左手拿着一个装有一百个塑料五角星的盒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五角星一行摆五个,摆出的五角星横竖要对齐,人要像插秧那样倒退着走,每个人把盒子里的五角星摆好后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活动,学生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回过头来看插秧的过程,就仿佛置身于劳动之中。这样插秧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心中,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内化为了学生的品质。又如,在教学《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明白课文中列举的身边的危险、掌握相应的避险常识外,我还让学生进行防震演练。我事先没有告诉学生如何防震,只告诉学生地震来袭,几分钟乃至几秒钟都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演练前,我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自救方法,然后让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防震演练:“教室开始晃动起来,地震啦,孩子们赶快逃生吧!5……4……3……2……1,停!”学生在逃生位置不动,师生评价谁的自救方法好。生1:我躲在两面墙之间,这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空间,比较安全,我的方法好。生2:小红往外跑,太危险,时间太短了,跑不出去的。生3:躲在桌椅下的同学比较安全。师:其实这方法不科学,美国搜救队长曾经统计过,地震时,躲在桌底、床底的伤亡率是98%,而躲在桌旁、家具旁的伤亡率只有2%,可见躲在桌子旁边的同学更安全。本次演练让学生在亲历逃生演练及评价、讨论中掌握防震的常识,懂得最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方法,并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告诉自己身边的人,做到人人懂防范,人人懂自救,当灾害真的来临时,人们就会用学到的自救方法保护自己,尽可能地减少伤亡惨剧的发生。

教学中遇到存在于学生生活中而学生又难以接触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儿童亲身参与、直接体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质,这种品质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赋予角色扮演,引导体验感悟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儿童不应只当“观众”“听众”,而应该是“演员”。教育者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事件进行角色扮演,对学生阅读文本、再现生活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行为方面的信息,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不幸与艰辛……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帮帮残疾人》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开展“盲人敲鼓”活动,让学生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世界里,激发学生的思考。我让学生在离鼓5米远的地方面对鼓站好,我用蒙眼布把学生的眼睛蒙住,被蒙住眼睛的学生原地转一圈后拿着鼓槌去敲鼓。活动中,学生们兴致勃勃,扮演盲人的学生跌跌撞撞前去敲鼓,敲对鼓的或敲不对鼓的都引起观众捧腹大笑。在愉快的体验活动过后,我让扮演盲人的学生谈谈自己被蒙住眼睛去敲鼓的感受,也让观看的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在表演和讨论中体会盲人的艰辛,感悟到盲人的难处,从而萌生出帮助盲人的念头,进而在生活中付诸行动。

接着开展“缺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取花接力赛”,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12个人,并站成“一”字竖排;让学生们把一边小腿往后抬起,同侧的手把该脚抓住不放,使自己变成缺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往离他们20米远的地方取回鲜花,每组前面去取花的学生回到原地,后面的学生才能出发,先取回12朵鲜花的组获胜。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所有学生都能体验了残疾人的生活,知道正常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做到,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成为儿童共同的认知,这种认知将会指导儿童在生活中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从而让自己健康、积极地生活。

角色扮演是品德与生活课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合理运用,将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儿童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并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四、巧用教学游戏,实现自主学习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游戏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它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思考回家路上怎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掌握上学路上的安全常识等。但这些仅仅是课堂上的空洞说教,学生们只是被动接受,没有触及他们的心灵世界,很容易遗忘。学生没有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在要求,上学路上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为了使学生们养成正确过马路的良好习惯,我让他们玩过马路的游戏。我用桌子围成一个“十字路口”,让一些学生带上货车、摩托车等头饰玩过马路的游戏。游戏结束,我组织学生评价他们过马路好不好,学生们说:“不好,人和车相撞了。”对呀,这只是一个模拟游戏,如果真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那太可怕了。假如我们在“十字路口”安装红绿灯,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试试,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结果,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在亲历体验和在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交通标志重要,遵守交通规则更重要。这样,遵守交通规则就会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教学中巧用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生活、发展自我、培养品质、快乐成长。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所有活动的选择应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凡是具有教育价值,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及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质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运用。

(责编黄春香)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2-067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残疾人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我骄傲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