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16-03-05马小丹四川省米易中学校
马小丹(四川省米易中学校)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马小丹
(四川省米易中学校)
摘要:近几年,国内数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小组合作也逐渐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提出一些增加小组合作效率的可行性建议,旨在为增加数学教学水平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客观评价;奖励
小组合作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高中生对数学的研究兴趣,并增强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小组合作的运用形式,对推动数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合理进行分组
在分组前,教师应对每位高中生的特点进行了解,包括数学水平、协调能力、领导力、细节处理能力以及总结能力等,确保每个数学学习小组都能分工明确。例如,在布置关于几何知识的学习任务时,可将一些几何知识较强的高中生分别分配到各小组,并将一些领导力较强的高中生分别作为每个小组的组长,再将一些学习事项告知,让他们自行安排组内成员的学习任务。如此一来,不仅能提高各小组的学习效率,还能锻炼各成员的实践能力。
二、依照组内成员情况设置问题
在合作学习期间,一些数学水平较差的组员往往参与不到小组的学习之中,这就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针对这一点,教师不应布置大量难度较大的数学课题,应适量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课题,让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
三、客观评价每组成员的表现
一般来讲,组长以及学习代表是每个小组表现较为突出的成员。但教师不能一味关注这类学员的表现,还应挖掘每组其他成员的闪光点,客观地评价每组成员的表现。例如,对于负责收集学习资料的组员,教师可观察这些组员是否能够为组内成员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对于负责总结学习成果的组员,教师可分析这些组员是否能够将研究结果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对于各组组长,教师可观察这些组长是否能够合理协调各成员的学习任务。
四、对各小组给予丰富的奖励
在各小组完成合作任务后,教师应对小组给予丰富的奖励,以便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对表现最好的学习小组,可给予组员适当的物质奖励;对进步最快的学习小组,可给予组员一定的精神奖励。同时,增加竞争制度,每周或每月评选表现最佳的学习小组,并将组内成员的名字贴在墙上,以此激励其他组员。
总之,小组合作对提高高中生数学水平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应掌握分组技巧,并增加奖励制度以及竞争制度,以便更好地发挥合作模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光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4(20):137.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