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那朵白兰花
2016-03-05
弄堂里的那朵白兰花
董鸣亭是一个从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小囡,当岁月把所有在弄堂里长大的孩子,变成风尘仆仆的“过来人”时,她悄悄地把创作的激情放在挖掘上海石库门文化上。她洞察人性,用一支妙笔,用如诗一般的文字为大家记录了石库门中的人和事。
今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小记者们来到位于上海图书馆一楼上图书店,参加作家董鸣亭的新书签售活动。活动现场,几乎都是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多是董鸣亭老师的亲朋好友与书迷,许多人是不远千里赶来的。
下午两点整,董鸣亭老师准时出席。她向我们介绍了“石库门文化”。她认为这个时代需要回忆,需要和谐,而石库门就是回忆,就是和谐。她不愿详细地介绍“石库门文化”,而希望我们自己去体会。董鸣亭老师把自己在弄堂里生活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梦想都写入书中,还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写作时,她觉得自己像元帅一样,指挥着千军万马——也就是她脑海里的人物——让他(她)冲锋陷阵,让他(她)奋勇杀敌,甚至让他(她)英勇牺牲。董鸣亭老师说她读起《上海十八相》或《上海十八样》,她的母亲、她的祖母仿佛再活了一遍,又好似在演一出戏,而她坐在一旁“观看”,像是一个戏迷。
通过采访,小记者们了解到许多弄堂里的故事。以前,住在石库门的各家各户都不关门,今天你来我家串门,明天我到你家串门,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啊!弄堂里的生活和谐而又充满回忆,而弄堂外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董鸣亭老师更喜欢哪个?她是这样回答的:“我都喜欢。生活既要往前走,也要有些回忆。”
董鸣亭老师在我们这个年纪就开始撰写文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一篇散文发表在了报纸上,顿时声名鹊起,从此开始了作家生涯。许多人说董鸣亭老师写的文章生动、自然而又亲切。画家要体验生活,作家也是如此。她为了生动地塑造一位骨瘦如柴婆婆的形象,特地去摸了一个很瘦的女生。董鸣亭老师的写作素材,都是来自于她的生活阅历,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石库门的人文风情,勾画出了充满温情的上海弄堂,勾起了许多中老年人童年的回忆。
董鸣亭在她老师的心目中,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她的小学老师回忆起董鸣亭小学时的样子,自豪地向我们小记者介绍说:那时候的董老师很活跃,上课常常举手,同学有困难她都乐于帮助,还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她的中学老师说:董鸣亭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孩,当时因她出国到日本留学而一度失去了联系,正是董鸣亭老师的文章,让他们师生重逢。
在采访中,小记者感悟到:想要成为一位好作家,首先,要善于观察,把握细节;其次,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最后,就是要多写多读多练。
文: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五(6)班 邵子婧
《小主人报》上海市长宁区小记者站 供稿
图: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四(2)班 郑家辉